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和信是我们日常习见的两桩东西,除了不识字的人,几乎人人都要和它打交道。至于这两个字,那更是一入小学就认识的,有什么好谈?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读用现代化汉语写的东西,懂得这两个字的通常意义,那大体上可说是“一目了然”了,然而你要读点古书,那可就未必了。书字最初的意义,并不是指我们现在书店里卖的书,而是“写”的意思。书是个形声字,篆文上写作“(?)”,上面的“(?)”是形符,下面的“(?)”是声符。(?)  相似文献   

2.
孔子之教,实乃人格之教,以教人求"仁"为最大教义。孔子"仁"的思想源于他"对人性的自觉",即:人性即"仁",它本身就充分自足、尽涵万物,赋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故终可与天道合一以"成仁"。孔子之教立足于这种自觉,以教人"下学而上达"为主要内容,欲人于"博文约礼"之中自达"知天命"之境,自悟得"性与天道"的高深道理。孔子以典范人格的身教为教育之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而其本人正是最佳典范,他以身作则地为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宗超 《孔子研究》2016,(5):27-33
孔子之教,实乃人格之教,以教人求"仁"为最大教义。孔子"仁"的思想源于他"对人性的自觉",即:人性即"仁",它本身就充分自足、尽涵万物,赋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故终可与天道合一以"成仁"。孔子之教立足于这种自觉,以教人"下学而上达"为主要内容,欲人于"博文约礼"之中自达"知天命"之境,自悟得"性与天道"的高深道理。孔子以典范人格的身教为教育之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而其本人正是最佳典范,他以身作则地为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给自己打气     
十年前,我已经三十岁,但一事无成。虽然喜欢读书写作,但不知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读书效果和写作能力。读了很多书,不知有什么用;写过许多文章,但没有勇气投出去。直到有一天,一个经常发表通讯的熟人鼓励我投稿。我说:“我又不认识编辑,投出去也不会发表。”他说:“不是那样,我在编辑部一个人都不认识,现在不也发表了 100多篇文章吗?只要你努力,以你的实力,发表文章没有什么问题。”然后,他拿出了他发表的东西给我看。他说的话对我作用并不大,但是他发表的那些作品却极大地刺激了我。因为我发现他写的那些东西自己是…  相似文献   

5.
正用带有本土文化特点的音乐来赞美神,一定会引起更多的共鸣。一、"本土诗歌"例举说起中国的本土诗歌,首先要提到马革顺教授,他为中国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基督教的圣诗推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虽然他历经沧桑,但一颗爱国爱教的心始终在他里面跳动。他写的《受膏者》乐章受到教内外的一致好评。陈泽民和沈明燧合作的《荣神益人歌》有中国的风格和旋律,大家唱起来琅琅上口。汪维藩与史奇珪合作写  相似文献   

6.
正清代有王誉昌、王应奎二人,都喜爱文学,王应奎尤其喜欢作诗。有一天,王誉昌对王应奎说:"作诗必须变不类为类,才能写得好。"王应奎不解地问:"什么叫‘类’,什么叫‘不类’呢?"恰好桌上有毛笔、砚台与茶杯三样东西,王誉昌就指着对王应奎说:  相似文献   

7.
<正>教牧人员也是公众人物,必须在教会内外都树立良好的形象,才配得上牧者的职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4章1节至2节写道:"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上帝奥秘事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同时,保罗也告诉提摩太:"你若将这些事提醒弟兄们,便是基督耶稣的好执事。"(参提前4:6)上帝要求侍奉他的人要忠心,每个教牧人员都要做耶稣基督的好执事,最后都要在上帝面前交账。初期教会的设立执事起源于基督教群体内部照看寡妇的事工,因  相似文献   

8.
作家韩寒说过一句话:“人生的第一次撒谎常常是从写作文开始的。”每个孩子都写了一个虚拟的母亲,写了一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好事。孩子们虽然学了〈皇帝的新装〉那课,却没有成为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孩子。我们在教孩子作文的时候,真的应该想到这一点,面对一篇篇撒谎的作文,老师究竟应该怎么办?如何引导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辈子都在修为。修身养性极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关于读书,后来和他成了忘年交的爷爷给过他和学校不一样的教育:"学堂那些书读下去是有用的,像盖房子砌墙角。"但砌墙角不等于盖房子,"盖房子要靠以后不停读课外的书。""有的读书人蠢,一辈子砌墙角,一间房子都没盖成。"爷爷所说的读课外书其  相似文献   

10.
最好的老师     
李进 《思维与智慧》2006,(10):M0003-M0003
我与《思维与智慧》结识时间不长,可如今她却成为我与女儿期期必读的案头书。记得今年2月的一天,我在路上遇见女儿的语文教师,问起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说,这孩子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阅读理解也不错,可就是作文写得太幼稚了,都初二的学生了,理解问题还处在小学生阶段,天真烂漫,写出来的东西立意不深。  相似文献   

11.
正我认识一位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屡得欧洲科技奖,把奖金全部用于科研,带着一帮讲师做课题。他的长子"各色",别的孩子睡觉前,让父母读童话书,而他却让爸妈读菜谱,一边听一边流口水。他中学毕业后,不想升高中上大学,而要上烹饪中专。教授父亲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儿子。刚学了一年烹调,移情别恋又迷上了自行车,想退学  相似文献   

12.
报章和词典常将"烂醉如泥"一词解释成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团泥的样子——"烂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烂泥、稀泥"。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虽然"普及",但却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泥"并非"土和水合成的东西",而是一种水虫。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宋、明、清三代还真有人为此做了专门的考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一书中,对"醉如泥"中的"泥"有如下考辨:"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  相似文献   

13.
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教授,在一次演讲时说,从小, 他就是个很不聪明的孩子,上小学时进度总是跟不上,作业簿上更是写得乱七八糟,者师的评语是“粗心”二字。到了中学,在只有30个人的班级里,成绩也只是第五或第六, 从来没有跨越到第五名之前。  相似文献   

14.
真是开卷有益。过去我读过梁启超先生一些小传,尤其最近我读了北京大学吴荔明副教授写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很受启迪,进一步懂得了家庭与国家的密切关系。作为父母的人们都应该认真地读一读,主要学习他抚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为什么他这么多孩子都成了国家有用人才,而且都是爱国者,并在新旧社会都对祖国作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戊戌变法领导者,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大作家。他一生写下了1400余万  相似文献   

15.
正年轻时,他喜欢上篆刻艺术,登门拜访一位篆刻大师。说明来意,老先生微笑着对他说:"这次我先不教你什么诀窍。你先去后院,挑一担石头回家。等这担石头变成泥浆,你再来找我。"回家后,几位朋友都说篆刻大师不愿教授技艺,才想出这个办法戏弄他。他不理会这些话,夜以继日刻着这堆石头。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时间一长,手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看待现在社会上逐步出现的丑书、江湖书法,是应该欣赏还是批判呢?首先丑书与江湖书法应该明确分开,丑书不是江湖书法,江湖书法跟丑书没有关系。但是分在什么人眼里看,对于一个书法家,你是否了解他的历史背景和他的学术成长历程。比如说,现在被誉为丑书的几位书法家,有些人在刚学书法的时候,传统书法写的要比现在写传统书法的人写得好,后来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丑书呢?这是跟他们学习立场有关系,后来学习的参照物不是我们传统艺术上的,如王羲之和王献之、还有颜柳欧赵等这种标准的楷书和行书,有可能从一些古钱币、砖瓦文字、钟鼎文字和古器物等,从一些民间而学到的营养养分形成这种风格,这种风格的书法,原则上不应该叫丑书,应该叫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17.
儿子是我师     
11岁的儿子动辄挑剔我的不是,每写一篇文章,他都要先抢去读,像个小大人似地发一通议论, 不疼不痒,嘻嘻哈哈。可他自己的作文却“头不像头,尾不像尾”,甚或“身子”都难见。他说,这叫“苗条”作文,头小,身子细,腿长……现在流行这个,酷着呢! 你瞧,现在的小男孩出口多么张扬时尚,我们这一代人简直  相似文献   

18.
又是一本关于异化的书?这书是给什么人写的?为什么要写?我能想象得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定会惊讶地提出这些问题。一听到“异化”这个词儿,他就觉得必须对修正主义的或反共的观点提高警惕了。这本书主要不是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写的;但是确实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者不了解异化理论的意义与作用,我才要写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对异化理论深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对这一理论本应感兴趣、本应给以正确评价的马克思主义者。我特别是写给那些政治活动家的;写给那些自觉地并公开宣称自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行动的政治家的。换句话说,这本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但其主要目的是政治性的。  相似文献   

19.
早在建国前,中国民间就有“吃教”一说,例如称信仰基督教的人为“吃耶稣”的。近几年,笔者阅读了一些宗教书籍、宗教研究论文和宗教网站的报道,感到除宗教信仰者外,另一类“吃教”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一些专家、学者、教授,本身并不信仰宗教,但在宗教研究中却竭力夸大宗教的作用,夸大宗教的善良和智慧,掩盖宗教的残忍和愚昧,为的是迎合某种社会思潮,追求硕果累累、著作等身,等而下者,甚至是为了从富起来的一些宗教人士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这是学术上的“吃教”;一些出版商迎合社会潮流,大量出版宗教著作及其通俗读物,以致鱼龙混杂,禅书泛滥,…  相似文献   

20.
小A是一名初三男孩,最近陷入深深的烦恼。因为近期学习成绩滑坡,父母对他开始严厉要求,首先不允许他晚上上网,又没收了他的手机,还给他规定了严格的睡觉和起床时间。这令他非常不满,在与父母发生多次冲突后,他给父母写了一份"最后通牒",在上学前偷偷放在爸爸每天放手机的茶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