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汝榕 《天风》2005,(2):44-45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 每个人蒙恩的经历也许不尽相同,但信靠神的人却都是有福了。每个神的儿女都会如数家珍般地将神对他的恩典或说与别人听或珍藏在心中。 十几年前,神以他奇妙的爱拯救了我,我为自己感到羞愧,又为自己感到庆幸,主耶稣在我身上显出了他的莫大的能力和慈爱。 以前,我的脾气很急躁,往往片面性地看待问题处理事物,常常使自己和家人都很不愉快。为此,母亲说:"你还是去教堂信上帝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有需求,每个人都试图以自己为圆心去评价别人,一旦需求不能被满足,就有飞短流长衍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当面恭谦礼让,背后却暗箭伤人。所以说,世上绝对没有单单受人非难或单单受人赞美的人,过去不曾有过,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可能产生。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一个人该如何去面对他人的非议,如何才能不活在他人的眼中口中。纷繁芜杂的尘世,就算你  相似文献   

3.
刘行 《天风》2004,(11):40-40
"赞赏别人真正的成功是一种美德,心中也常会充满喜乐的膏油,能欣赏别人的成功,必能与别人搭配事奉。"人的本性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夸奖和赞美,害怕受到别人的责备和批评,对周围的人评价非常在乎。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史京纳以他的试验证明,在训兽方面,一只有良好行为就得到奖励的动物,要比一只一有不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学者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在《智慧书》中写道:"一个人总能在某一处胜过别人,而在这一处上又总会有更强的人胜过他。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各有其长,也明白成事不易。"随时发现别人的进步,随时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就是一种智力,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5.
沈承恩 《天风》2001,(9):4-6
经文:诗篇150篇 诗篇150篇是诗篇的总结,其实诗篇的总结是一组诗篇,就是诗篇146篇至150篇.这5篇诗篇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相同之处.形式相同:每篇诗都以"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这句话作为开始和结束,也就是说,这5篇诗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都是"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内容相同:这5篇诗的中心思想都是"赞美",就是"要赞美耶和华".所以这5篇诗篇以"赞美"来总结整部诗篇.诗篇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祈求、悔罪、感谢、赞美等,但是在最后的总结里面,只有赞美.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眼光     
美国的巴菲特是世界公认的"股神",他有一句名言:"在别人贪婪时要恐惧。"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股市牛气冲天,每个人都希望手中已经涨了数倍的股票一直涨下去。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  相似文献   

7.
正一位哲学家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人一直在找寻完美的太太。别人问:"你已经70岁了,死亡已经在敲门,你什么时候才能定下来?"他说:"没有一个完美的太太,怎会快乐?"别人又问:"但你已经找寻了这么久,难道还找不到一个吗?"他说:"有一次我的确找到了一个完美女人。"别人说:"那为什么你不跟她结婚?"70岁的追寻者变得非常伤心,他说:"很困难。因为她也在找寻一个完美  相似文献   

8.
黄幸平 《天风》2016,(7):46-47
正不知怎么的,最近一有闲暇,就追起一部剧来,剧名《欢乐颂》。里面有这样五个女孩子:智力超群的安迪、古灵精怪的小曲、成熟老练的小樊、乖巧踏实的小关和没心没肺的小邱,她们都住在同一个名叫"欢乐颂"的公寓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虽然住的地方叫"欢乐颂",可住在这里的五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安迪,聪明过人的职场精英,事业顺风顺水,收入丰厚,也有优秀的男人追求,可幼年孤儿的经历,让她很排斥与别人的肢体接触。小曲,为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争家产,为能得到高学历的赵医生青睐而费心费力。小  相似文献   

9.
安慰的方式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始料未及的困难和打击降临。我们时常能得到别人的安慰,也时常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真心的安慰。安慰能使人心情愉快、安适,反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充满爱意。然而,怎样去安慰别人却很有学问。  相似文献   

10.
独往与自知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句诗十分动人:"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只能独往或自知,不能与人结伴,也无法向别人诉说,每个人的最大成就或最重要的决定都是在独处时完成的,与人合作,都只能是在自己独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不能说没有孤寂感,也一定心存遗憾:每每独往时,一定也是希望路上有人结伴  相似文献   

11.
交际随想录     
恭维与赞美 表面看来,恭维与赞美都是称赞别人,说别人的好话,二者似乎并无区别,其实,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恭维者总是怀有某种目的和企图,他所说的那一套“好话”,只是抛出去的诱饵,以吸引对方上钩,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一旦目的达到了,他也就不再恭维对方了。因此,恭维只是一种手段。而赞美别人的人则不是这样,他的赞美没有任何别的企图或用意,赞美就是赞美,是因为看到对方的确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因此,赞美总是真诚的。 其次,恭维者所恭维的有时并不是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恰恰是对…  相似文献   

12.
陈丰盛 《天风》2016,(2):34-35
正父亲的角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很重要,但事实上却经常是缺席的。这种缺席包括父亲的离世或外出、没能负起责任等,导致孩子在成长中缺少父亲应有的正面影响。差不多每个人的成长里都或多或少有父亲缺席所造成的遗憾或伤害。"我们在天上的父"值得关注的真理是,每个人都有一位"在天上的父",成为我们生命中无可替代的父亲。肉身的父  相似文献   

13.
说“无非”     
正我有一个朋友,只要别人说点什么,他好像都已经知道在前,露出一种不屑的神态,常挂着句口头话:"无非如此……"意思是说,这玩意儿没什么了不起,没别的,不外乎就是这些。 本来别人想继续把话说完,但这样一"窒",便不想再说了。有一次,这个说"无非"的朋友过后突然想起还得弄清别人说的某个问题,便反过来追问,而说话的人已经索然无趣了:"别说了,无非如此。我也忘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人,急匆匆地去找到上帝,他说:"上帝,你是无所不能的主,我有一个难题,希望你能帮我解答!"上帝说:"你说吧,我尽力而为。"这个人说:"我看到每个人都对别人笑,可对我就是没有一点笑容,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5.
造物主造人,不是凭空胡来,很有讲究的。造物主给每个人一个脑袋, 就是提醒你,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给每个人一张嘴,是要你说真话,讲真理。给每个人一双眼睛,是要你明辨是非。给每个人两只耳朵,是要你好话坏话都要听, 不可偏听偏信。给每个人一个鼻子两个孔,是提示你,不能光出气,还要吸气。所谓出气,就是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所谓吸气,就是吸收别人对你的批评、刁难包括委屈。每个人的脖子,不管多灵活,只能扭向左、扭向右,就是不能扭到背后。这是为什么?这是  相似文献   

16.
羡慕或许是人的一种天性吧。就像我家的"小调皮",自己有很多的玩具车,可还是望着别人的玩具车羡慕不已。别人的皮球,别人的水枪,反正,别人的总是最好的。院子里,几个女人在聊天。A说:"我真羡慕你们单身贵族的生活,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像我整天围着老公孩子转。"B说:"女人像男人一样在外面奔波很容易老的,我还羡慕你嫁了个好老公呢!做全职太太,外面的风风雨雨都与你无关。"C说:"是啊,你看你保养得多水灵,像从前做姑娘一样的滋润,不像我们风吹日晒的,整个一蔫苹果。"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人历来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所以,如果身边有人倒霉了,大家都立即躲得远远的,生怕受到连累或沾上晦气。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别人有难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不离不弃、出手相助,表现出了难得的道德坚守和勇气。《三国志》中记载了两个人物,一个叫是仪,一个叫吴范,他们就是这样的典范。是仪是北海营陵人,很有文采,因此受到了孙权的赏识,被孙权召到手下任职。有一年,典校郎吕壹诬告原江夏太守刁  相似文献   

18.
正拿自己和别人比,是许多人所擅长的,而且易上瘾,一旦掉进这个心理陷阱,凡事都要比一比。比过了,舒坦;比不过,窝心。有人善于自我安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人不开窍,直叹"人比人气死人"。也就有了"孩子与起跑线"的争论,"起跑线"在哪里?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出来的线。这条线就刻在每个家长的心里,为此整日焦躁不安。这还不算,还要推己及人,拿别人跟别人比,比个什么劲?东晋郭澄之著《郭子》,其中一篇是把名门之后陆机、陆云  相似文献   

19.
经文:诗篇150篇 诗篇150篇是诗篇的总结,其实诗篇的总结是一组诗篇,就是诗篇146篇至150篇。这5篇诗篇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相同之处。形式相同:每篇诗都以“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这句话作为开始和结束,也就是说,这5篇诗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都是“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内容相同:这5篇诗的中心思想都是“赞美”,就是“要赞美耶和华”。所以这5篇诗篇以“赞美”来总结整部诗篇。诗篇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祈求、悔罪、感谢、赞美等,但是在最后的总结里面,只有赞美。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常常送人礼物——赞美。这东西既不用花钱,又老少咸宜。说者动动嘴,听者的脸上就东风送暖,开成花园。因此,一般谁都乐意接受。《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王导任丞相时,每次集会发言,在座的宾客纷纷送这种礼物,竞相称赞丞相见识如何高,言辞如何妙。有一位属官叫王述,当时坐在末位,很听不惯,便说:"丞相又不是尧、舜,哪能事事正确。"此话一出,引来众人侧目:这个人,太不通人情世故了!王导也听到了,但他不愧是政治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极为赞赏。他愿听真话,愿接受批评的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