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曾作《闺怨》一诗: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题目是“闺怨”,讲的应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而诗的第一句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这不是违反了不矛盾律,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了吗?其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
安静在家     
《天风》2020,(6)
正"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参箴14:30)"这个年很静,很静,静得让人沉思。"这是塘萍写的诗《这个年很静》里的一句。这句诗深深地烙在我心里。这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真的让我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的《灯》诗,体物精深,结构精整。其中的"半焰"意象对该诗的理解至关重要。该诗正是通过把灯一剖为二,解析出"半焰"意象而构思出来的。不论是开头的两句对灯的二重解析,还是中间的十二句六对对具体情境的描述,无不是以"半焰"为中心进行构建的。总之,"半焰"是这首诗的隐秘的内核,也是它的能量集聚的"诗眼"。  相似文献   

4.
景健美 《天风》2016,(8):38-39
正1999年,主赐我一颗渴慕圣道的心,开始了我的信仰之旅。我学会了一些赞美诗,印象深刻的有一句:"神的殿荒凉,守望的人在哪里?"当我唱到这句诗时,心里非常感动,内心的祷告是:"主啊,如果教会需要,我愿意做一个守望的人,我愿意做你的工人,而不是一名雇工。"我在金陵协和神学院接受了四年的神学装备,记得毕业晚会上,班里的同学制作了一个PPT,结尾呈现了一幅中国地图,  相似文献   

5.
这是诗人张枣的一句诗,前一句是“这是我钟情的第十个月”,后一句是“我咬一口自己摘来的鲜桃”。我直接迈过第十个月,也不嘴馋那个鲜桃,独独喜欢了这一句,“我的光阴嫁给了一个影子”。它迎合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它找准了我心脏的位置,一击即中。  相似文献   

6.
寒气尚重的初春,远没到满目枯荷的季节,不知怎的,心中总搁着李义山的那句诗:留得枯荷听雨声。追根溯源,源于一位叫枫林的笔友,在我去她家串门时,指着墨迹未干的宣纸让我品那句诗,手指还特地点到了那个“枯”字上。她让我品,当然是因为这句诗好。而我也知道,她一定是品出了诗间真味。  相似文献   

7.
正"三句半"俗称"瘸腿诗",源于古代流行的"十七字诗",是一种长起而短结的滑稽诗体。采取"五五五二"的结构,前三句整齐划一,后一句残缺不全,多半由两个字(甚或只一个字)组成,形成整齐又错落、迭起且跌宕的谑趣。它应是唐诗盛行绝句口诵成风之时,民间从中找乐逗趣的艺术变体。明代郎瑛《七修类稿》里有载:"正德间,徽郡天旱,府守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诗史上,有些才思敏捷的诗人即席赋诗,创作出前几句是常言拙语、似乎3岁孩童也能说出,最末一二句奇峰突起,令人拍手叫绝的诗,极尽曲折跌宕之妙,别有奇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败笔生辉”诗。  相似文献   

9.
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死诗。但欧阳修加了两句之后,那诗立刻变得灼灼有神且熠熠生辉,这两句就是“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让我们再看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次老友聚会,欢送他们中的一个应征入伍。席间,大家纷纷祝愿,唯独一位王先生的祝辞极怪:“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北边一棵树。”听到这,众人皆笑:“这叫什么诗…  相似文献   

10.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范成斌 《天风》2015,(4):40
当婴儿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那哭声,既是对生的庆贺,也是对死的抗议。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驾驶着生命之舟,行驶在各自的航道上,但人人都将奔赴一个神秘的地方——死亡。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诗既诠释了生命的辉煌灿烂,也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匆忙。我们曾眼见或听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或许自己也正在经历着这一过程。然而,又有谁在面  相似文献   

12.
借用与妙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梦》中宝钗的一句诗。 这的确道出了一种技巧与方法,自然,交际中也用得着。 请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借用与妙答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红楼梦》中宝钗的一句诗。 这的确道出了一种技巧与方法,自然,交际中也用得着。 请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一、题解 1927年,国学大师王静安先生沉湖死殉后,同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教授之一的陈寅恪大为震惊,写了一首诗和一幅挽联以示哀悼。诗是一首七律,其中第三联写道:"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十多年前初读这首诗时,感触颇深,尤其是"吾侪所学关天意"一句。短短七个字,既道出了陈寅恪等人心目中学问的崇高地位,也道出了他们对学问所承担的那一份终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最美的见证     
正这一生最美的祝福是认识主耶稣,那么这一生最美的见证是什么呢?是喜乐,基督徒每日的喜乐就是为主做的最美的见证。喜乐是神赐给我们的美好应许。不必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箴17:22),也不必说"在你面前有满足的喜乐,在你右手中有永远的福乐"(参诗16:11),单单圣经中包含"喜乐"一词的经文就有126条。在这一句句的经文中,我们看到神期望我们能够依靠他过喜乐的日子,  相似文献   

16.
咏月趣闻     
一年一句咏月诗五代后唐时,有一位诗僧,赋《中秋月》一诗,只得一句“此夜一轮满”,便不得下句。他冥思苦索,一年后才得“清光何处无”的下句。这竟令  相似文献   

17.
正浙江宁波有一位才女,过了28岁还没有找到如意郎君。爹妈催得紧,自己也着急,为此她想出了一个奇招,写了一首专门招亲的打油诗,发到网上。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天,应招者、对诗者、看热闹者,就来了一大片,弄得这位姑娘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为了介绍自己的招亲条件及相关情况,这首诗写得有点长,共40句。我从中摘录16句,供  相似文献   

18.
正明弘治年间,翰林学士董玘小时候聪颖灵慧,又很爱读书,小小年纪就能诗善对,在乡里小有名气。会稽县令听说有这样的小才子,决定亲自前往试才。一天,县令特地乘船到董玘家,提出要与他试对。董玘欣然答应。于是,县令指着河上一条载着石头的木船,说出了上联:"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董玘环视四周,冷静思索,忽见一个农夫正  相似文献   

19.
<正>"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岑参的这句诗将一个舞者的美,舞者的苦描述殆尽。当人们坐在台下静静欣赏台上舞者优美身姿时,可曾想过她们的付出究竟是隐忍了多少的泪水与辛苦,而这些只为她们的一个梦,一个理想----舞蹈。二十多年前,年幼的她与舞蹈结缘,多年后她又以《盅碗筷》一举夺得2013年"华夏杯"华人舞蹈大赛一等奖,成为一个真正用优美舞姿书写生命的灵魂舞者。在中国民族舞的大幕下,她  相似文献   

20.
基督复活了     
中东地区的基督信徒们在相遇时,有一句特别的问候语。第一个人说:"基督复活了!"。另外一个人则回答说:"这是真的!主基督真的复活了!"。这句问候语表达了我们基督信徒坚定的信仰理念。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是因为基督复活了。今天普世教会无论哪一个地方都在举行同样的一个礼仪--庆祝基督的复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