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棉被     
正我是盖着奶奶的棉被长大的。奶奶住在农村,我长在城市。奶奶对我的疼爱,絮在暖暖的、厚实的棉被里,包裹了我17年。棉被,就是奶奶嵌入我生命中的爱。奶奶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我爸爸最小,大学毕业后结婚晚,婚后7年才迎来我。我出生那年,奶奶已经78岁了。我是她孙辈中最小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导言:为什么我越来越不理解对方了,为什么我们之间争吵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拥抱在一起却觉得距离那么远?我身边有一对夫妻结婚十几年了。他们刚结婚时条件很艰苦,但两个人都是很踏实勤奋的人,虽然期间大大小小的争吵不断,但日子也这样过下来了。现在孩子也长大了,条件也好了,本该是好日子开始了,但是近一段时间争吵却越来越厉害,说出来的话越来越伤人。  相似文献   

3.
影片概况:(引用) 影片《等郎妹》以独特的客家文化为背景,展现了客家女润月的悲苦一生。“十八大姐三岁郎,夜夜睡目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子还是郎”说的便是等郎妹这一婚俗,即男家还没有子嗣便抱一个女孩作儿媳,她们的使命是等待婆婆生下丈夫,等待丈夫长大,等待成婚。  相似文献   

4.
正1928年,他出生在美国底特律东区的贫民窟。他的出生给一贫如洗的家增添了一份沉重的负担,靠四处打零工为生的父亲,脸上没有丝毫喜色。9岁时,他到底特律酒吧的门前给人擦皮鞋。因为口吃,不被顾客待见,没干多时,就被同龄孩子“挤兑”掉了。贫困里长大的孩子,似乎永远都在为生存而劳碌奔波。洗碗工、报纸生、送货工……甚至为了  相似文献   

5.
正1843年,罗伯特·科赫出生在德国的克劳斯特尔城。7岁那年,城中的一位牧师去世,科赫拉着母亲问个不停,牧师得了什么病?为什么治不好?母亲也答不出所以然来,小小的科赫心里打定了主意,长大了给人治病!谁也没想到,立志学医的科赫日后真的为医学"疯魔"一生,成为享誉世界、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医学界泰斗。  相似文献   

6.
郑丽钦 《天风》2006,(16):46-47
人的一生要作很多决定,这些决定会影响他以后生活的质量。如读书,选择职业,住在哪里等等,同样婚姻也是如此。有些错误的决定是可以弥补的,有些却要用一生来忍受。人生最重大的一个选择,是接受耶稣做生命的救主,第二重大的选择,是结婚或不结婚,大多数人选择了结婚。选对终身伴侣,你的婚姻会像在天堂一样幸福,选错了终身伴侣,  相似文献   

7.
据说,在安徽省的一个乡村,有一个小孩出生不久,父母即亡故。孩子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长大,那种环境,连生活都很难维持,更不可能有余力读书。所以他不识字,也没有人告诉他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8.
<正>动画短片《包宝宝》获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戳中了不少中国家庭的痛点。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父母常常把儿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一出生,就承载着父母的希望。父母恩威并施、千方百计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奋斗。岂料儿女长大后,却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选择,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差甚远,抑或完全相悖。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写的诗《论孩子》中这  相似文献   

9.
证严 《思维与智慧》2008,(12):44-45
据说,在安徽省的一个乡村,有一个小孩出生不久,父母即亡故。孩子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长大,那种环境,连生活都很难维持,更不可能有余力读书。所以他不识字,也没有人告诉他他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10.
葛蕤 《天风》2007,(18):6-8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现在,有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叫"彼得·潘"的现象。这种现象讲的是有的人不愿意长大、拒绝长大。这个名叫彼得·潘的孩子,是苏格兰作家,在1904年所创作的一部小说的主人翁,他是个健健康康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觉得做小孩子真好,于是  相似文献   

11.
谈到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不忘著名画家卢沉一句名言,"吞吐古今,涉猎中外",对传统要"学深学透"。如同孩子和父母,要认得"亲父母"和"祖宗",不仅要血液相融,更要灵魂相融,建立深厚的感情,把根扎好。等待孩子长大思想成熟了,然后再谈"涉猎中外",否则就乱了。孩子从小被拐骗抱走了,长大了认养父母而不认亲父母,即使别人帮他找到亲父母,也没有了感情,融不在一块;如果孩子对父母有印象有感情,即使被拐骗走,长大也能像"塞翁失马"故事,带一群马跑回来。  相似文献   

12.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离开你们时,还是春天,如今已是严冬来临。 我虽身在异地他乡,但心中却时刻惦念着你们;未能在家里照顾你们,善尽子女的孝道,有负于你们的期待,心中很觉惭愧。但我也常想到有多少在贫困线上的兄弟姐妹,他们也许比你们更为困苦。他们也在等待,等待心灵上的援助,等待着主的使徒用基督的福音去灌溉他们干渴的心灵。 爸爸,您是一个好人。孩子长大了,他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阿尔乔亚·沃克和妻子贝蒂住在美国纽约,沃克在一家公司做销售总监,贝蒂在一家商场作物管。随着女儿艾伦的出生,他们的生活更充满了欢乐和幸福,可孩子一天天长大,特别是孩子开始读书时,就得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了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不管工作多忙碌,沃克和妻子总会想办法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玩耍,细心辅导孩子完成课外作业。可沃克渐渐发现,孩子小学每天只需做半小时作业,12岁升入初中后,课外作业的时间延长了至少  相似文献   

14.
我依然爱你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蓦然回首,已到而立之年的我,仍然孤身一人。由于长年疾病缠身,已微微有些“驼峰”了。 我又一次住进了医院,已不知是第几次了。在医院的日子里,陪伴我的只有母亲,只要你没有结婚,无论多大年岁,在母亲眼里,仍然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坐在床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一天五万一千人出生一万七千人死亡二万三千对夫妇结婚 (《文摘周报》)87年10月25日) 夫妇就是夫妻。夫妻就是丈夫和妻子。丈夫和妻子就是男女二人结婚后互相对对方的称呼。因此,“夫妇结婚”,就等于说“已经结婚的男女结婚”,同时也就等于说中国每天有二万三千对夫妇犯重婚罪,这是多么荒唐!  相似文献   

16.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社会,"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核心家庭结构成为主要形式。"新空巢"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空巢家庭"是指随着最小的孩子长大,因求学、就业、结婚或其他原因离开家庭,使原有家庭进入大部分时间只剩下父母两人单独居住或夫妇中的一人居住的阶段[1]。"新空巢家庭",则是指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后出现的一批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家庭成员的中年"空巢"家庭[2]。  相似文献   

18.
陈丰盛 《天风》2014,(12):48-48
有一天,一位姊妹找到牧者,说要谈谈自己的事,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了……她从认识丈夫讲到结婚,再从两个孩子的出生,谈到自己想要自立,不想被丈夫牵绊。她不停地埋怨老公不会干家务,数落老公不懂得照顾自己、照顾孩子,经常上网:还说老公没有体谅自己,白顾自地赚钱。  相似文献   

19.
万菊来 《天风》2008,(13):36-37
1979年3月11日,在松江区新浜镇赵王村李照根家里,正添“弄瓦之喜”,一条小生命呱呱坠地了,是个男孩,李家给孩子起名叫李卫春。孩子出生后,却引起李家一阵慌乱,原来李卫春这孩子生下来就有残障,他的小脑受阻,左手左脚残障。及至长大了,走路也是一踮一踮的,十分吃力。面对身体的残障,李卫春却顽强地与命运抗争,  相似文献   

20.
点粪成金     
他出生在印度恰尔肯德邦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传统的印度教把牛视为神,拥有几头牛,足可以使家族成员俯视那些家里没有牛的人。所以,在印度,即使再穷的人,一旦有了点儿积蓄,想到的大多是先养牛。他从小就在牛群中长大,但那仅仅是帮别人放牛。长大后,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