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经》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在先秦时期具有全面修养的教育价值,汉唐时期具有政治教化价值,宋代以后则以伦理教化价值最为突出。随着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式化,其教育价值出现了异化,成为"场屋之资"。时至近现代,《诗经》更有文学教育价值。在作为教本的两千多年中,《诗经》不变的教育价值是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于《诗经》的解读从未停止。《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从孔子以来就备受重视,可见《关雎》对于《诗经》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历代学者对《关雎》的释义流变,可以发现对于《诗经》的阐释,始终离不开对其社会功用和伦理价值的阐发,即从其艺术风格、创作手法方面的考察,而所谓民俗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考察,难免只能停留在对其诗句字意和创作背景的考察上,而一旦涉及到对其诗义、主旨方面的探讨,则不免要结合儒家思想这一文化资源。儒家思想本身是非常丰富的,在用其解读《诗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从那些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人的发展的方面来进行。同时,也应看到,《诗经》作为文学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文艺论文艺,更有利于文学艺术朝着更加丰富和绚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诗经》在孔子仁学建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在孔子仁学建构中的作用李蹊本文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佐证,论定《诗经》中出现的两处“仁”字的初义为男女之爱、夫妇之亲,进而论证孔子以《诗经》为建构仁学体系的基础,并把《诗经》作为传播仁的精神的载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提炼、升...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有很多色彩描述话语。这些色彩话语不仅仅是描绘事物的客观颜色,还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及其情感。《诗经》中的色彩话语具有中和之美、含蓄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田艺景 《管子学刊》2020,(2):109-116
《左传》是我国先秦文献典籍中一部璀璨的书籍,《左传》的引用是其不可忽视的一大特色。《左传》之"引言",是其引用的重要部分之一,区别于引谣谚,在本文中特指《左传》引用的除谣谚外的古人之语。笔者总结共约82条,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主要引用形式为"言曰"式和"闻之"式,亦可根据内容分为劝谏性引言、评论性引言、预言性引言、生活性引言四类。  相似文献   

6.
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就《诗经》通例的论说,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汉、唐、宋经学家章句之学的思辨和指陈,主要内容为:1.《诗说》对孔子删诗与“四始”之说的认识,2.《诗说》对“六义”之说的认识,3.《诗说》对“风雅正变”之说的认识等。《诗说》论《诗经》通例的学术源流,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诗经》的乐性。这对我们当下和今后把《诗经》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皆由歌与乐、歌与舞相配。《诗经》描绘和歌颂的,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以及先民们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有歌颂劳动的,有咏叹爱情的;有祭祀、庆典的画面,有婚嫁的描绘,有出征的场景……《诗经》中对赤、黄、黑、白、青五色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娴熟的地步。据相关资料显示,白色在《诗经》中出现的概率最高,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白色的崇敬和喜爱之程度。在《诗经》中,白色的审美意味是多样的,有高贵、庄严、肃穆的一面,也有优雅柔和、恬淡朦胧的一面,更有忧愁、伤感的一面。探索《诗经》时代人们的色彩审美倾向,对于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籍宝典《老子》(即《道德经》),自在我国春秋战国之际问世后,便传颂不绝,其哲理光耀照亮着世界人文学术领域。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学术界的大手笔们,众目具瞻,用国际各种语种,从各种价值观念、思维取向、文化风采乃至社会层次、表述方式出发,为文注解句读、阐释奥旨、考证版本乃至执古以喻今者,可以说是多如绕月之群星。恰似古人所说:"万里云烟挥翰墨,一天星斗焕文章。"(费唐臣《贬黄州》中语)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人历来特别重视取名字。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一部取名宝典,中国人从中取了一个个高贵、典雅、文质彬彬的名字,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扶苏大概是史籍记载中较早从《诗经》得名的名人。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名字出自《郑风·山有扶苏》,原文作"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指枝叶  相似文献   

10.
陆贾对《诗经》进行阐释:以仁解《鹿鸣》,进而提出普遍原则;以义解《关雎》,赋予政治哲学内涵。他强调《诗经》的仁义观,使《诗经》具有强烈的仁义政教功能,同时为自己的政治理论寻找经典的根据。他认为《诗经》有"情得以利"之效,兼重诗情、诗志,继承了孔子《诗论》说。他结合时代背景来阐释具体《诗》篇,使《诗》义的内涵更丰富、更有时代感。  相似文献   

11.
以琴入诗,以诗颂琴,自先秦《诗经》就已经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发展出独特的琴诗文化。琴诗作为一种特殊主题的文学作品,具有言志、放怀、悟道等审美作用。诗人通过"琴"这一对古代文人最重要的修身养性之器的吟诵,抒发内心的情怀,感悟人生的道理,获得心灵上的解放与对道的形而上之体悟。诗与琴是中国古人言志缘情的最佳途径,通过优美感人的琴诗,古人将诗乐文化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在其中寄托了其审美理想与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2.
楚竹书《孔子诗论》“类序”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分析,结合对《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探讨,得出《诗经》之部类及其类序为《风》、《小雅》、《大雅》、《颂》的结论,同时厘清孔子、《孔子诗论》和《毛诗》在文本方面的关系。《诗经》的结集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分类由来已久;未曾更改。《诗》“类序”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在《诗》文本编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孔子在整理《诗经》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前提性的“编序”原则,所谓孔子“删诗”,只是对诗篇做些必要的一般性古籍整理而已。至于出土文献《孔子诗论》中偶尔出现的颠倒《诗》“类序”的论述亦属正常,并不能说明孔子曾编有与传统《诗》“类序”相反的文本,也不能否定《毛诗》文本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更不能由此说明《孔子诗论》中出现“类序颠倒”具有更为不可测知的寓意。  相似文献   

13.
人言不可畏     
利未 《天风》2010,(10):64-64
<正>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人言可畏"出自《诗经·郑风·将仲子》,是指背后被人说的闲话、评头论足的流言蜚语、恶意造谣中伤的话很可怕。与之类似的词句有"众口铄金"、"唾沫淹死人"等。  相似文献   

14.
邹大炎 《心理学报》1987,20(3):28-36
本文对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的文学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诗经》中的文学想象与联想,二、《诗经》中的情意描写,三、《诗经》中的人物性格描写。  相似文献   

15.
从《文木山房诗说》对《诗经》中典制的界说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清代初年经学研究疑古思辨的共同特征 ,而且对重新评价吴敬梓的文学思想和确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诗说》中对《关雎》、《采蘩》妇女采摘与祭祀礼制、《玄鸟》与“祈子”和“生子”以及《关雎》与“房中乐”等问题的界说 ,由此很清楚地看到 ,吴敬梓对待儒家礼法是处在总体上认同甚至遵从的思想境界中 ,但时有两难的困惑。其实 ,这正是清代经学学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心理科学》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已历半个世纪。回眺往昔,期间虽有坎坷,但进步与成绩乃是主流;它与中国心理科学同步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辨,与时代兴衰共命运的历程足可启示后人。古人云,"五十知天命"。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而言,天命者,中国心理科学事业开拓、进取之大任也。我们欣喜看到,《心理科学》自创刊伊始,  相似文献   

17.
伴随经世实学与朴学的发展,儒家诗学在清代得以重振,并成为清代诗学话语的重要一脉。沈德潜是清代儒家诗学的代表人物,倡导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并以《诗经》为核心来建构其诗学体系。在诗歌溯源方面,将诗歌源头推溯至《诗经》;在诗歌体式方面,不仅就《诗经》体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将诸诗的文体渊源归于《诗经》;在诗歌技法方面,对比兴多有阐发,且要求诗人创作不仅要重视技法,更要重视温柔敦厚之诗教。  相似文献   

18.
《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包括亲子、兄弟和婚姻夫妻伦理。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 ,《诗经》在“孝”的道德范畴、兄弟之伦、夫妻男女道德等方面 ,具有比较原始的内容和意义 ,但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已经初见端倪。《诗经》的家庭伦理思想 ,经由儒家学者的改造和发挥 ,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管恩好 《管子学刊》2007,(1):98-101
孔子与《诗经》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认为《诗经》是孔子以鲁国乐本为底本,在授徒过程中经过逐渐编选,最终成为《诗三百》的。  相似文献   

20.
《诗经新义》在政治权力的托庇下,成为官方教学的教材和科举取士的标准。随着熙宁变法的失败,新学与新党失势,《诗经新义》也处于被诟病批评的舆论状态。其对《诗经》文本的穿凿附会与断章取义固然铁证如山,但其创作生成的背后动因则更值得关注。跳出尊《序》与疑《序》的二元划分,重新审视《诗经新义》与《毛诗序》的关系,把握荆公对诗歌本质是“法度”的认识以及“教化”的设计初衷,才能真正了解荆公的《诗》学观与政教思想,并对熙宁变法中《诗经新义》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做出更为全面的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