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黄叶萧萧,西风疏窗,那一句淡淡的"当时只道是寻常"饱含多少幽怨惆怅,足令落花无语,流水难言。时光如水,逝去的不光是韶华,还有韶华中的人、事、物。1912年冬天,刚刚中学毕业的周瘦鹃和年轻美丽的务本女校的学生周吟萍相识了。多年后,当两人都已至白发暮年,恐怕谁也没想到,这一次的相识,最终涅成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纳兰性德曾指出:"宋之群儒,经义最富,独诠解《周礼》者寡,见于《志》者仅二十有二家而已。盖自王安石当国,变常平为青苗,藉口《周官》泉府之遗,作新经义,以所创新法尽傅着之,又废《春秋》,不立学官,于是与王氏异者多说《春秋》而罢言《周礼》。若颖滨苏氏、五峰胡氏,殆攻王氏而并及于  相似文献   

3.
论老子思想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老子其人,《史记·老子列传》的相关记载是比较可信的。《老子》一书大体经过了老聃、老莱子、太史儋这样三个时期才最终写定而流传于世。今传本《老子》书中的"德"论、"道"论、"礼"论等当为老聃首创;而给"道"披上神秘外衣,提出"贵虚"并阐发"无为"之说,盖为老莱子的补充;《老子》书中的"圣人"和治国之论、权术之言,以及对于道、德、仁、义、礼等的位置与次序的排定,可能是太史儋所做的工作。老子思想体系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发展才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
正商朝开国君王成汤有一句用以自勉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右章》)意思是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5章17节与《腓立比书》3章13节至14节两段经文中也阐述了类似的真理,不过比汤王的追求更为升华,也更深一层。一、苟日新:旧事已过,忘记背后"苟日新"是针对与过去或  相似文献   

5.
饮茶与读书     
一缕茶香,一瓣书香,文人夫复何求?茶,清香扑鼻,给你提神醒脑;书,墨香轻飘,让你明理益智。坐在书案前,左手摩一壶,右手捧一书,神思随茶香书香升腾,就有了"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忘我之境。我之所以将茶与书放在一起,不只是人们喜欢读书时饮茶,饮茶时爱读书,实际上这两者脾性相同,神韵相通。  相似文献   

6.
刘逢禄作《何氏释例》,将《春秋公羊传》及《公羊解诂》之例,系统分作三十例。主书例在《春秋》书法例中处于首要位置,其说明孔子笔削《春秋》时所欲彰显之主要意旨,解决"何者书"、"何以书"的问题。由此,诸种书法例,即"如何书",才能得以展开。然而,《何氏释例》对主书例的总结尚有遗漏之处,我们回到《公羊解诂》中,对主书例进行更加全面的概括,并深入阐释其内涵。由此,可以体察主书例在春秋辞例中的特殊性,进而理解主书例对构造春秋笔法、彰显微言大义所发挥之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磊 《孔子研究》2016,(5):79-89
刘逢禄作《何氏释例》,将《春秋公羊传》及《公羊解诂》之例,系统分作三十例。主书例在《春秋》书法例中处于首要位置,其说明孔子笔削《春秋》时所欲彰显之主要意旨,解决"何者书"、"何以书"的问题。由此,诸种书法例,即"如何书",才能得以展开。然而,《何氏释例》对主书例的总结尚有遗漏之处,我们回到《公羊解诂》中,对主书例进行更加全面的概括,并深入阐释其内涵。由此,可以体察主书例在春秋辞例中的特殊性,进而理解主书例对构造春秋笔法、彰显微言大义所发挥之价值。  相似文献   

8.
用灵写作     
韩愈 《天风》2022,(10):10-12
本次《天风》笔会的主题是"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借着今天早灵修的机会,我想使用《哥林多后书》3章2节至3节这两句充满了隐喻和哲理的经文,分享保罗"用灵写作"的教导带给我们写作者以怎样的确认、启发和期待.  相似文献   

9.
<正>朱熹对《大学》所提出的命题"明明德"极为重视,他常教导学生为学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进而指出:"为学只在‘明明德’一句"。(朱熹,2002年,第十四册,第433页)他对《大学》"明明德"的诠释,内涵丰富而思想深刻,是他运用先秦儒家学说与宋代理学思想分析和探讨人及其生活世界本质的全面总结。经过朱熹对"明明德"的诠释,这一原本只是普通政治道德的概念,获得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晚明汉语西学文本《修身西学》的第十卷第四章《论义德功务》脱胎于17世纪耶稣会神学家莱修斯的《论正义》一书。中西融合之后的义德,一方面体现在契约双方应遵守自愿、公平的原则,另一方面肯定并保障契约双方的合宜之利。而"义德"在儒学体系中,除道义之外,常被用于警惕和对抗"利"的存在。在晚明民间契约已形成常例的状况下,未见儒学之"义"对契约进行系统规范的阐释。儒学在以道德指导经济活动这一现实层面的缺席,为西方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同时,西方伦理学中的"正义"东渐也更新了儒学之"义"。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德"共出现40例,这40例"德"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德"的主体方面设置个人与群体、君子与小人两组观察维度,从"德"的具体所指方面设置秉性与行为的区别,从"德"的作用方面设置治民与化民的不同,以此来分析《论语》中"德"的含义,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可以发现《论语》中关于"德"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评价以及个人的修身进德都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2.
"天下之言性也"章是《孟子》一书中最难解释的一章。(1)从朱陆异解到近来,学者的意见大抵分为两系,一系认为孟子对于"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三句持肯定态度,朱子、焦循、俞樾、杨伯峻等属于此系;另一系认为孟子对于此三句持否定的态度,陆象山、毛奇龄、徐复观、裘锡圭等属于此系。两派学者对于《孟子》此章的解释大殊。(2)竹书《性情论》(即《性自命出》)的公布,引发了对于《孟子》此章含义的重新探讨。裘锡圭等认为援引竹书来解释《孟子》此章是有效的,但可能未必如此。竹书"室性者故也"之"室",应当读为"实";"故"在竹书中是一个褒义词,指有为或有目的的活动,具体指诗、书、礼乐"三术",而非诈故、巧故之义。(3)对于"天下之言性也"三句,孟子持肯定态度;"肯定系"的解释是可取的。朱子等人的解释带有时代特征,也未必尽是。"故"当训为"本故""本然","利"当训为"顺利"。孟子的意思是说,天下之言性,不过是以其本故来谈论其善恶罢了;若以性之本故谈论其善恶,那么在思考、判断其善恶问题上即应当以顺利其性为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管子》德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的本义为“目视于途”,在由其本义向哲学、伦理、政治和经济范畴演进和抽象的过程中,《管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阶段。本文对出现于《管子》书中的237个德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阐释了体现在《管子》德论中的哲学、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翻开《易经》,乾卦《文言传》里有两句有关"真诚"的话,值得我们参考。一是"闲邪存其诚",二是"修辞立其诚"。合而观之,或许颇有深意。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把上下文一并列出,再作清楚的白话语译。先谈第一句。原文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白话为:"平常说话都能守  相似文献   

15.
《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初传时的一部中国佛教论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宋明帝(465-471年)敕中书侍郎陆澄(刘宋、南齐时人)所撰的《法论》一书中。因《理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陆澄将此书编在了"缘序集"中。但《法论》早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保存了目录。《出三藏记集》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僧人僧佑,在他的另一著作《弘明集》里收入了《理惑论》全文,因此通常说《理惑论》首载于《弘明集》。关于《理惑论》的作者问  相似文献   

16.
两种明清时期署"曹溪原本"的《坛经》,实际上是德异本和德清勘校本。《坛经》存本有敦煌本、存中本、惠昕本、契嵩本、过渡本、德异本、宗宝本、语录本和德清勘校本。德异本和宗宝本都是契嵩本的改本,德清勘校本与宗宝本内容并无实质性区别,同样属于契嵩本改本。开元二十年(732)神会在滑台大会藉其师慧能得受"相传付嘱"的达摩传法袈裟,辨邪正,定是非,大获成功。但该袈裟在神会圆寂(758)后一度送京供养,并传说早已被则天皇帝转赐智诜和尚,在蜀地递代传承,于是神会弟子根据神会著作及《曹溪大师别传》一类资料,在慧忠圆寂(775)前已编成《坛经》,力图通过"《坛经》传宗"延续自己南宗顿教的正宗地位。敦煌本之前不存在所谓的"曹溪原本"。  相似文献   

17.
《德训篇》《德训篇》是一本很好的神修和伦理生活的指南,是古犹太教后期基督教之前的一册教义精华。也是《旧约》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智慧书。现将本书内容缕述如下。一、本书的命名本书的书名,大凡与古代的书名类似,多出于后人按书的作者、内容、性质加以题名的。古犹太人称本书为《息辣书》或《息辣箴言》或《息辣规训》。希腊拉丁教父称本书为《息辣之子耶稣的诸德智训》(简称《德训》),四五世纪希腊抄本则名《息辣之子的智慧书》。拉丁通俗本则叫《教会经典》(Liber Ecclesiasticus)。思高圣经学会版《圣经》,沿用爱国老人马公相伯在二十卷《新史合编直讲》中,据教父们所用书名,汉译为《德训篇》。基督新教不承认本书为《正典圣经》。张久宣先生译的《圣经后典》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保训》之"中"与《楚辞》之"中"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可相互印证。关于《离骚》"节中"的解释,以往学者各持己见,迄无定论。从《保训》来看,"节中"应即"求中""假中"之义。《保训》表明舜是"中"德的代表人物与传承者,也昭示了屈原向舜陈词而"求中"的历史渊源;《保训》的"中"与"忠"通假,义即"忠正、忠贞",强调"忠于民事"。《保训》"忠于民事"的忠德观,揭橥了屈原对鲧、伍子胥等历史人物高度赞赏的缘由;《保训》"假中于河"之"河"应是《天问》"该秉季德"之"季",即殷人先祖"冥"。"季德"之"德",实指"中正、公平"的"中"德。  相似文献   

19.
<正>"绝学无忧",这是出自《老子》的很著名的句子。关于此句的解释与句子在书中所处位置,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种意见差异甚大。《老子》通行本的河上公本与王弼本中,"绝学无忧"一句都是在第二十章的开首。各种不同意见的分歧,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书》《诗》二经是《大学》重要的思想渊源,《尚书·康诰》一篇所体现的政教传统,尤为《大学》首句之义理原型所在。《康诰》载,周公述文王受命历程,始于"克明德",进而"显民",终而"丕显"于天;以"天命在周"为前提,周公勖勉周室后人赓续文王德业,其要在保民,而保民之本又在于自身之敬慎其德。根据《康诰》之政教理念,观照《大学》首句"明明德"语,可见其蕴含双重"明"义,实际上对应于"天命在周"这一终极状态;继云"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盖依循周公守成之教,呈现"承天命→保民→敬德"的推本逻辑。八条目"明明德于天下"至"格物"之论,乃承接这一推本逻辑而来;后续格致至治平之序,复由本及末,正面拓展出一条明德开显之路,在此过程中,《大学》将《尚书》政教传统中特殊性的明德与普遍性的敬德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普遍性的明德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