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3.
秦蓁 《孔子研究》2016,(5):90-96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4.
灵感速记     
正一北岛有一首诗,题目是"生活",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网。人称"一字诗"。我觉得这首诗并非一个字,而是三个字,单是一个"网"字不能成诗,必须将题目"生活"也加进来。陶渊明称世俗为"尘网",北岛描述现实生活为"网",两大诗人所见略同。"网"字字形由小篆演变而来。书法家写小篆,基于艺术上的理由,有时在里面写四个×,更是宛如张网以待的样子。古人受道家影响,认为"网"是束缚、是陷害,这个网是网罗;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陆游是一位非常热衷诗歌创作的爱国诗人,他曾自称在"六十年间万首诗"。在诗人数以万计的诗作中,我们发现诗人的很多咏物诗多以梅花为意象,在诗中,他或抒发喜爱惆怅之情,或表达个人爱国之志,或说明客观事理,称得上是句句系梅,处处写己。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孔子诗论》评析《诗.兔爰》篇"不奉时"之语,晁福林先生认为应理解为是对于此诗不遵奉"天命(时命)"的批评。而《兔爰》篇以默求容的处世态度与孔子强调"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全身远害的时命观相合,所以简文"不奉时"仍应释为"不逢时",表明孔子对诗人处世态度的赞同。  相似文献   

7.
俗物入诗词     
正可入诗的未必都是雅物、美物,俗物、丑物同样可以入诗,这要看作诗的人心境是否高雅,感觉是否灵动,情绪是否饱满,学养是否渊深。唐代有种赌博用的骨头骰子,将有"相思子"之称的红豆嵌在上面作"点",这大概是写过"红豆生南国"的大诗人王维,万万没有料到的。这骨头骰子乃大丑大俗,谁能拿它作诗?且慢,晚唐诗人温庭筠却有新的发现,用它来表现男女间刻骨铭心的爱  相似文献   

8.
正"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据说这是乾隆皇帝的菜花诗。三月是菜花的天下,帝王赋诗到菜花,一则恰合情境,自然寻常,二则居高俯视,着实难得。菜花乡土,泼辣易长,终为食物,似比一般草木还没"灵性",便似乎难入诗人法眼。历来写菜花的诗,可谓有名句而少有名诗。至于大家诗词,李杜欧苏,乃至孟浩然、白居易、辛弃疾的山水田园诗,竟也都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主要从两个方面批判通常所谓的"诗"和"诗人":就主观方面而言,诗人缺乏对于真实存在的知识;因此,就客观方面而言,诗人的作品在伦常、政治、教育等领域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柏拉图希望表明,以智慧、真善美为目标的哲学才是诗的典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所以,"哲学家"和"诗人"这两个角色在柏拉图那里是一种完美的融合,而不是一种分裂.  相似文献   

10.
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对绘画、诗和戏剧进行了考察,认为它们不能提供真知,诗更是激起了城邦公民的情感和欲望,破坏了由理性建构起的城邦的正义和秩序。苏格拉底将诗人与将军、法律制定者相比,认为:诗模仿心灵的低级部分,诗人是城邦正义的破坏者,扰乱心灵理性部分的罪魁祸首,并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本文通过对《理想国》"诗论"的分析,确定古希腊政治哲学、伦理学"知"的背景,与中国政治哲学、伦理学"诗"的背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厘清早期中西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的不同建基。  相似文献   

11.
红叶题诗     
正"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内容大同小异,只是在人名、情节上有些微出入。但这样的故事一定要安排在大唐那样一个诗意纵横的朝代,或是大宋那样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年份。秋风萧瑟,残阳如血。青衫宽袖的落魄书生游荡在皇家园林外,且行且吟。高大的院墙下,有溪流出。突然,一片宽大的红叶随水漂出,叶上似有墨迹。于是书生随手捡起,惊讶地发现,叶上题有一诗。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  相似文献   

12.
正"矜庄"者,端庄持重也;与之相对应的当是"矜智"。大凡世上之人,有点本领和成绩生怕别人不知道,本来是夸耀,是矜智,却还硬要给自己贴上"适度宣传"之类的标签。这种做法稳重不足,轻浮有余,既害人也害己。故唐代诗人陈子昂有诗言:"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有一种草叫"楔节草",最初生长于非洲,是早期提炼类固醇的主要原料。因为对人的毒害特别大,后来终被淘汰。它究竟对人类有多大危害,读过下面一  相似文献   

13.
正余光中因写下《乡愁》一诗而轰动两岸,素有"乡愁诗人"的美称。谈到这首成名作对他的意义和影响,余光中幽默自嘲说:"我写过1000多首诗,因为《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这张名片大得把我的脸也遮住了,让别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出生那天是重阳节。谈到自己的生日,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日很满意,我是‘茱萸’的孩子。  相似文献   

14.
正诗歌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人情美的联想,因而自古就成为诗歌吟咏的对象。《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集,其中收有多首与茶有关的诗句,如"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樗音chū,椿茶)"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晋代诗人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中称茶为"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被后人作为绝妙的茶联,流传至今。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盛  相似文献   

15.
一种好心态     
正斯诺克达人奥沙利文告诉记者:"我做的每件事都像是额外的奖赏——我觉得自己并不需要证明什么,这是一种好的心态。"诗人赵楚《在成都——给柏桦》一诗中有这样几句:"诗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是如何扮演好德高望重/是如何悄悄享受成熟而不害羞。"翻来覆去地向人证明自己,实在是很辛苦的事。可悲的是,我们每个人几乎一辈子都在做这件事。自略微懂事开始,就不停地证明"我行""我比你行",直到老了,有人激你"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你还要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16.
方回在《瀛奎律髓》中体现出尊盛唐而抑晚唐的强烈倾向,但在实际选诗时他却选取晚唐诗篇多过盛唐诗篇,使得《瀛奎律髓》中的诗论主张与选诗实际之间发生错位。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在于韩■、吴融、杜牧等一部分晚唐人的诗歌自为翘楚,"不全似晚唐";二是在于晚唐诗虽格卑却不乏佳句,方回常常因句存诗;三是在于方回将杜甫尊为"律诗之祖",而由晚唐姚合、贾岛等人入手来学习杜甫是一条切实的学杜门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回秉承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选诗观,既看到了晚唐诗"格卑"的一面,也看到了晚唐诗有"细润""工整"等可取之处。同时,他希望能以晚唐之"细润"济江西之"粗抹",从而达到纠正江西缺失、重振江西旗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诗谶不只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诗人及其诗歌,这人世间美好又脆弱的两样事物,被"谶"这个讨厌的东西长期以来纠缠不休。谶是个人创作心理某种挥之难去的情结,也是一种经由个人私设的象征而沟通整个人类感知的隐喻。诗以别解而成诗,谶也以别解也成谶。谶语深处,潜藏着人类的命运悲剧,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无意识泄露。诗人天生有一种先知般的预感,当诗人与世界猝然相遇,诗人常常用自己真诚的心灵感知着世界的隐私,并言说着世界的奥妙。这奥妙别有一种神秘之美。  相似文献   

18.
日本诗人野川隆曾移居到中国东北,从事过援助中国东北最底层贫农的活动,《屯里的圣母》《老头儿的诗》是野川隆的代表诗作,是作者到屯子调研工作时有感于当地农民生存艰难的现状所写的诗,被称为现代日本诗的绝唱。两首诗通过屯里的"圣母"和"老头儿"这样两个典型人物的悲苦命运,透视了当时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与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下东北农民的精神面貌与惨痛境遇。表达了作者对于东北农民的真挚的赞美与深切的同情。给凄冷悲凉的心灵带去些许温暖,也给残暴的统治阶级当头棒喝。正因如此,野川隆最终被捕入狱,成为了为中国农民而献身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一直认为,忆明珠[1]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其诗书画文总不难令人触摸到一颗属于诗人的心灵.他的散文也如诗,从素朴的生活依恋,到终极的人生叩问,从苍茫的心灵独语,到曼妙的画边沉吟,字里行间涌动的是智者的灵慧沉静、勇者的坦然从容、仁者的宽厚爱心和诗人的洒脱激情.其散文名作<石破天惊的诗句>,就充溢着诗人的气质,以充实的生命元气完成了悲剧的超越,如同一首壮美的"诗"读后令人心绪辽远、遐思无限.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2)
正一位古以色列的诗人坚信,耶和华的话是灯,是光,具有光照的作用。他说:"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119:105)这里的"话"是指旧约的律法。那么,耶和华的律法如何能成为人脚前的灯、路上的光?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耶和华的律法需要有解释者,当解释者将其解开的时候,律法就会发出亮光,就如诗人所说:"你(耶和华)的言语一解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