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菜事魔是南宋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宗教团体。吃菜事魔所涵摄的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理学文化术语中去,成为理学思想建构的主要设计思路。朱熹围绕"道心""人心","天理""人欲"之辨而展开的论证与南宋吃菜事魔教派所隐含的摩尼教教理在致思路径上有一定的可比性。南宋反理学者以"吃菜事魔"为口实对朱熹学说及其学派的攻击,将其比作"吃菜事魔"群体,也是出于两者在形式上的相近性。理学群体在某些方面所表现的异于主流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做派,给予攻击者口实。朱熹本人对吃菜事魔这种底层精神景观持一种严厉的排斥态度。他最关心的是这些团体集会的精神动因以及终极诉求,当他发现吃菜事魔者是儒家生活理念的异类的时候,他的反对态度是决绝的。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购物,买的就是质量,可生活中就有"买不走"的质量。有一次,我的朋友到一家久负盛名的拉面店吃牛肉面,临行前特地带了一只饭盒,准备吃完后给自己的孩子也带一份儿回去。当服务员将两碗面端来,他刚要将其中一碗倒入饭盒,却被拉面的老师傅厉声制止:"你这是干什么?" 朋友不解地回答:"我提一碗回去呀!"那你为什么不早说?"为什么要早说呢?"为什么!要真等你把面吃完了,再提这一碗回去,那面还能吃吗?早就糊掉了!"朋友一听,笑了:"没关系,不过带回去给孩子吃的,没关系的!"不行!我不管是给谁吃的。我们这个店是有招牌的,不可…  相似文献   

3.
    
洗碗时一不留神,“咣”地一声,碗碎了一只。碗是泥土做的, 水把它揉得细腻,火将它烧得坚硬,于是日后它水火不侵。人造出碗来、是为了放置物品。如果不是一不留神,它可以存在上千年。碗可盛岁月,可盛历史。碗可盛万物。碗盛过山珍海味,但一粒不吃;盛过金豆珠宝, 亦一颗不沾。有人用碗盛肮脏的东西,纵使是赌具骰子,碗依然是一尘不染——碗可盛赤诚。吃者大多离不开碗。落魄如乞丐,也有一碗在手。只要碗中有吃的,人就有活下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4.
514房间     
若霖 《天风》2010,(6):60-61,59
<正>欢喜着送走家人,65岁的吴老太一脸憧憬地站在房间里,心想,都说这个孙老太脾气坏,还真不知道会坏到什么样,说不定她一见我脸就会拉得很长,想到这儿,吴老太用手在自己下巴那比画了一下,"扑哧"一声笑了。那又怎么样,有上帝帮助我,我照样能把她哄笑了。吴老太情不自禁地握紧了双拳,看来她是准备在这所敬老院里打好这场"硬仗"了。  相似文献   

5.
素食人生     
每天上午十点半,是"枣子树"全体员工用餐的时间.如果这天宋渊博没有特别的安排,他一定会来餐厅和员工们一起吃午饭. "枣子树"上海淮海路店开张后不久,宋渊博发现员工吃完的餐盘中剩了很多饭菜,桌上、地上也落下了不少的米粒和菜.他将店中所有的员工召集在一起,当着大家的面把盘中剩下的饭菜吃了,把桌上和地上的米粒和菜也捡起来吃了...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5,(8)
<正>两只钵碗放在桌沿,不想要太多菜?就用大拇指碰碰小拇指;希望粥稠一点?请把筷子立在碗中央;希望粥稀一点?用筷子尖儿顺着碗口绕一圈儿;不想要这个菜?直接摆摆手。在北京龙泉寺用斋(佛家称"过堂"),除了用斋前十分钟全场端身正坐齐唱《供养偈》,其余时间,必须保持安静。不能剩菜剩饭怎么办?于是就有了上述肢体语言。斑驳的红墙、狭窄低矮的山门正中,"龍泉寺"三个字得凑近了才能看清。龙泉寺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山区,是中国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寺庙。  相似文献   

7.
对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扰,一切自然而然,就可达到禅的境界. 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去拜访一位禅师.二人见面之后,谈禅论道,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用餐时,禅师发现侍者端上来的面一个碗大些一个碗小些,他就把其中大些的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的."  相似文献   

8.
正小时候我总挑食,爸爸妈妈经常端着碗在后面追赶着,才终于撵上我,连哄带骗地恳求我吃上一口,我却丝毫不领情。我最爱吃姥姥做的菜,于是,爸妈总会开上一个小时的车把我送到姥姥家,还未进门,就能闻到红烧肉和糖醋排骨的味道。夏日傍晚时分,姥姥的身影映在门帘上,我看着她熟练的动作:倒油、热锅、加葱姜爆锅,  相似文献   

9.
一位大学生,徘徊在一家自助餐店前,等到客人都离开后,他才走进店内买饭、老板娘看他都没选菜、就盛一碗白饭给他。大学生问:"我可以在饭上淋菜汤吗?"老板娘说:"你尽管用,不用钱!"大学生吃到一半,想到淋菜汤不用钱,又叫一碗。老板说:"一碗不够是吧?那我再多给些!"。大学生答:"不是,我想装在饭盒里,明天带到学校当午餐!"老板隐约知道这位学生来自乡下经济不宽裕的家庭,于是在餐盒中悄悄放入一大匙"肉哨",再加一个卤鸡蛋,最后把白饭覆盖在上面。"加油喔!明天见!"老板娘向大学生挥手再见,大学生拿着沉甸甸的饭盒,心时更是沉甸甸的。  相似文献   

10.
在餐馆里,人们点菜时大多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至于吃的菜有什么营养,有何禁忌,往往一无所知。有一次和朋友到一家比较高档的酒店吃饭,我们点了几道平时自己喜欢吃也适合我们口味的菜酒酣耳热之际朋友突然向老板发牢骚:我们吃你的饭菜就应该有知情权。酒店的菜除了标明价格外,能否  相似文献   

11.
雕花刻刀     
正吃晚饭时,儿子怯怯地端了碗,夹了点菜,走到院子里,斜靠在石磨前独自一个人吃饭。做母亲的自然心疼儿子,端了特意炒的小炒肉出来要往儿子碗里拨,这边做父亲的沉声呵斥起来:"都是你给惯的!多大的人了,吃个饭要三催四请!"母亲猛地愣了一下,回过头来怯怯地看了一眼父亲。在这个家里,父亲一直以来都是一言九  相似文献   

12.
近日,从韩国金浦市的某些餐厅里经常传来"这里来半碗饭"的声音。在吃完明太鱼汤再点米饭的时候,大部分客人都会点半碗米饭。这是与普通饭碗(210克)相比少80克的"半碗型"饭碗,价格为500韩元,是现有米饭价格的一半。韩国开展"半碗饭"运动,既省钱又环保,难怪随着口口相传,参加的餐厅从去年的3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150家。对此,大部分顾客是欢迎的,然而也未必人人乐意。有一位顾客就厌恶地说:"感觉像是吃剩下的饭。"  相似文献   

13.
爱情苦瓜汤     
第一次上女友家的时候,准丈母娘早已准备好了一桌子菜等着他。被女友满心欢喜地牵着手坐了下来,他的跟前就出现了一个印有清淡花纹的瓷碗,碗里是清澈见底的清汤,几块揉过地瓜粉的瘦肉很憨实地愣在碗里,几片轻盈的小瓜片悠悠地漂浮在清汤之上,像春日里的桃叶,随流水。  相似文献   

14.
正小时候读过两个故事,至今难忘。故事的主人公,很特别。两位,一位是不知饥饱的牛顿,一位是把墨汁当蒜泥吃的王羲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牛顿有天请一位朋友吃饭。朋友来了,他还久久沉迷在实验里抽不出身。眼看吃饭时间早已过去,朋友就自己到餐厅吃掉了一只烧鸡,鸡骨头留在了碗里。一会儿,牛顿来吃饭,看到碗里的鸡骨头,惊奇地说:"我以为我没吃饭呢,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6,(2)
正[中国经济网]近日,一则"最尴尬晚宴"在网上广为流传。没去参加同学婚礼又未送礼金的四位年轻人,不久后受到该同学的特别邀请"补喝喜酒"。补交了礼金,菜还没上齐,人就跑了一半,其余的人则边吃边沉默,看起了《新闻联播》。参宴同学深感这不是聚餐而是受罚,表示"钱送到了,以后不会联系了"。  相似文献   

16.
木苹果     
从前,森林里住着一只快乐的猴子,它自由自在,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饿了就上树摘新鲜的水果吃,累了就找一个舒适的地方休息。一天,它经过一户人家,看到这家的桌子上摆着一只碗,碗里有几个苹果。这些苹果看上去  相似文献   

17.
正邻居家的章老太80岁,10年前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近3年发展成了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重度失能老人。趁着天气好,章老太的儿子用轮椅推着她出门晒太阳。远远地看到章老太,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怕。原因无他,这位老太太年轻时的脾气实在是大,方圆十里的小朋友见了都怕。章老太出身世家门第,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可惜章老太的文化并没有熏陶到她自己,家族的衰落、历史的冲撞、  相似文献   

18.
反常合道     
有这样一个传说: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明过人。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一下。桌上一共摆了六个菜,按年龄大小行酒令,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只要典故和桌上菜肴有关,就可以独享这盘菜,否则没菜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说罢就把桌上的一盘鱼端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话音刚落顺手将一碗猪肉拿去。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也就归了他。第六个人面对最后的一盘菜,说声“刘备…  相似文献   

19.
错失的财富     
正李老太一直在市里居住,如今上了岁数开始留恋田园生活,前些日子,儿子差人将农村的老宅子收拾了一番,让李老太搬回老宅住。李老太要将老宅的废品卖掉,报纸书籍破铜烂铁在院子里堆放着,李老太卖废品也有讲究,打听四邻哪个收废品的人面善人好,最关键秤准价格合适。有人给李老太推荐了收废品的老王,老王五十开外,外地人,在本地租房子收废品已有十几年。算上在老家的收废品的时间,老王收废品的工龄有二十年了,村里人  相似文献   

20.
我出生在乡下,刚上小学的时候,村里来了一伙要"戏法"的人.他们在街上打出一块场子,然后,一个表演者将两只空碗亮给大家看,碗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然后,表演者将两只碗扣在地上,其中,左边的碗底下扣了三枚小泥球,右边的是空的.表演者说,他能将左碗下的小泥球"赶"到右碗底下去,大家都不信.只见表演者拿小木棍敲敲左碗,说"过去--过去--"把木棍向右边挥了挥,像似我们用树枝赶鸭子的模样,不一会儿,他将右边的碗翻开一看--嘿!果然有三枚小泥球在里边.人们惊得睁大了眼睛.表演者又说,我再把它们"赶"回去.于是他用右碗扣住泥球,用木棍敲敲,说"过去--过去--",小木棍向左挥挥,"一个、两个",表演者说"就两个吧".他把左侧的碗一掀开,果然,左碗下露出两个小泥球.人们立刻发出一声赞叹--"神了"!此后,他又反复变化了几次,次次都准确无误.当时,我就惊得日瞪口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