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广明 《管子学刊》2005,(2):127-128
兴斌先生是我的老朋友,我知道他长期以来在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中国古代军事史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对于他的勤奋和执着,我一向非常钦佩。去年初,他将自己多年来发表的学术文章辑汇成集,勒编出版,并惠赠一册与我,让我分享他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唐凯麟先生长期耕耘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等研究领域,他主编的“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丛书是其积极推进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唐凯麟先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来审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著书立说,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且影响深远的学术成果,原创性地建立了与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相承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贡献了学术智慧。唐凯麟先生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不屈不挠的毅力孜孜求索的结果,他不懈奋斗的经历与卓越的学术贡献对深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教益与启迪。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任继愈研究会成立大会,深切缅怀任继愈先生的生平业绩和历史贡献,学习和弘扬他的学术精神和崇高品格。在此,我谨代表德州市委、市政府向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任继愈先生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学究天人,道贯古今,成就斐然,举世敬仰,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繁荣学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为人与为学都是中国学者的典范。任继愈先生是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学术研究的优秀代表.解放以后.他用马克思主义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由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是大学哲学系的基本教材。任继愈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论文集——《汉唐佛教思想论集》,成为新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问题的奠基之作.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先生应邀为别人写的序言和跋多达240余篇,逾60万字。这些序跋独具特色,内容广泛,论述深刻。他所写的序言和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不仅给读者以知识和启发,还给科研人员以指导或启示。季先生写的序言,不只限于学术,还有关于学习、做人、立志、勤奋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征订启事《美学人生——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学者的学术之路》,在我国战"疫"胜利之时出版了。著名美学家汝信先生为之作序,称赞本书的出版是我国美学界的一大盛事。本书特点:一、内容丰富,收录了从朱光潜到21世纪美学新生代等我国四代95位美学家的人生和学术资料,包括本人自述、专家评论、师友回忆,记录了新中国70年美学发展的历程,美学家的  相似文献   

6.
汤用彤先生留学哈佛时(1919~1922)的未刊英文手稿(现存三辑共五册,16开本,藏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反映出他潜心学习并掌握了其时最前沿的哲学知识和学术研究方法。其篇章论证缜密,精义纷呈。从中可以得窥,与陈寅恪、吴宓并誉“哈佛三杰”的他,以非凡天赋和勤奋所取得的丰厚成果,不愧称留学生之楷模,成为那个时代先进中国人为旧邦新命而求索真理的一个缩影。汤用彤在哈佛大学师从白璧德[2]、兰曼[3]、佩瑞[4]诸泰斗,其所受科学训练奠定了他治学的基础和方向。这五册厚重的文集满载着他从哈佛学到的学术精神和方法,都被带回并扎根…  相似文献   

7.
王世德先生三十多年来退而不休,日新精进,老而弥健,学术收获粲然可观。王世德先生是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创立者,更是其持续的拓展者。在美学基础理论方面,他提出了“感觉—理想”论美本质观与审美学之美学观;在文艺美学方面,他为文艺美学学科勾勒出了宏大细密的学科轮廓,更继而开拓出文艺美学之部门美学研究,在戏剧美学、摄影美学、影视美学、文学美学等领域均有示范性专题成果。在中国美学研究方面,他以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为范本,论域兼及儒、释、道,以精敏之思总结中华古典审美个性,丰富其自身文艺美学理论。先生继而超越传统美学艺术中心论,由艺入世,开创性地倡导生活美学,并在广告美学等领域做出可贵探索,引领后学。  相似文献   

8.
正陈孟昕先生主要作品的后面,渗透着他长时间对艺术孜孜以求、勤奋探索的巨大劳动。从他年少时期踏入艺术之门到人至中年的今天,他的理想是能够借助艺术的表达抒发他诗人般的情怀。但他又多年来负责着高等美术学府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任务,后者尤其耗去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能够把教学、管理和创作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特别是能够在面对繁杂的事务同时坚持沉潜丹青,画出一批批好画,在不同的阶段都形成一次次学术的  相似文献   

9.
温金玉 《中国宗教》2014,(10):44-46
苦夏时节,方立天先生远走。远望玉泉山哀立,近闻昆玉河含悲。五十三载耕耘播种,八十二年华彩人生。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为学术而生。一因勤勉奋发,功勋卓著,方先生当之无愧地被视为"新中国培育的能够矗立在学术史上的学者"。他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1年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4年经国务院特批直接由讲师晋升为教授。  相似文献   

10.
正《美学人生——中国当代美学家、美学学者的学术之路》,在我国战"疫"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出版了。该书由《美与时代》杂志编辑,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美学家汝信先生为之作序,称赞本书的出版是我国美学界的一大盛事。本书特点:一、规模宏大,体例新颖。全书分三卷,共200万字,16开本2200页,收录了从朱光潜到21世纪美学新生代等我国四代95位美学家的人生和学术资料,超过以往各种美学家"评传""辞典"类书籍。  相似文献   

11.
<正>杨怀中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五个年头了。五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脑海、梦境以及先生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其中,印象最深也定格最多的,都是先生深思的双眸与凝重的表情,那双睿智的眼睛仿佛能穿透时空,静静地看着我们,看着他始终深爱的民族、挚爱的事业……我大学时代就因读先生的文章而心生神往,从到宁夏社会科学院工作有幸成为先生教席下一员,到与先生相识相知32年,一直给先生当学生、助手,算是比较了解先生的人。回顾先生的学术人生,可以概括为八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陈友良 《孔子研究》2020,(4):114-125
陈庆镛是道咸士人承认的汉学家。因其学术背景、仕宦经历及个人性情,他与道咸学术格局的诸多趋向多有交集和互动,其思想和学术的发展转变是观照道咸学术流变的一面镜子。晚年陈庆镛提出"六经宗许郑,百行学程朱"格言,主张立足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和实证方法,倡议会通汉学、宋学和经世学三种学问,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追求经世致用之学以救济时艰。纵观陈庆镛的学术人生,他以政学会通、汉宋会通、考据经世会通的特点,为复杂多元而又交相为用的道咸学术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宋代学术文化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之高峰,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第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邓广铭先生也认为,"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  相似文献   

14.
探讨幸福之真谛,理解幸福之钥匙──读《人生幸福论》熊坤新陈瑛先生新近主编的《人生幸福论》,洋洋洒洒38万字,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此书当看成是他的又一部高水平、高质量的著作。《人生幸福论》除前言和后记外,共四编二十一章。第一编...  相似文献   

15.
三易之义是马一浮先生易学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先生运用三易之义来解说心性论、功夫论,吸收儒家和佛家在心性论、功夫论方面的成果,使儒家和佛家义理互相阐发而明晰,既展现了他强调通过功夫证悟本体的学术宗旨,又体现了圆融会通的学术特色。马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大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早期的学习,是以伦理学为核心的。青年毛泽东在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致力于彻底认识中国的国情。而集中反映中国国情的学术,按照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的论断,即伦理学。他说:“儒家则一切精神科学悉以伦理学为范围”,“伦理学宜若我国唯一发达之学术”。他从启蒙老师和未来的岳父杨昌济先生处接受的也正是伦理学知识。后来,杨往北京大学教授伦理学,毛泽东通过他而与蔡元培、李大钊等师友有了联系。伦理学是他们之间的学术纽带。  相似文献   

17.
蒙默教授送我一本他整理的他父亲蒙文通老前辈的名著《佛道散论》(共257页,约30万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出版).这是"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的都是学术名家原创的经典之作,能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意,探求中华现代学术之根基,可与该社所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  相似文献   

18.
一代水彩大师王肇民先生将中国水彩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对人生、艺术、美学等的思考浓缩在诗词创作与画论中.在表述自己的艺术观、美学观时,知前人之所未知,言前人之所未言,涉及绘画创作与教学的所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赵建永 《哲学动态》2006,5(4):33-39
汤用彤先生留学哈佛时(1919~1922)的未刊英文手稿(现存三辑共五册,16开本,藏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反映出他潜心学习并掌握了其时最前沿的哲学知识和学术研究方法.其篇章论证缜密,精义纷呈.从中可以得窥,与陈寅恪、吴宓并誉"哈佛三杰"的他,以非凡天赋和勤奋所取得的丰厚成果,不愧称留学生之楷模,成为那个时代先进中国人为旧邦新命而求索真理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一封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先生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肉关系。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仙道贵生,道门中人普遍肯定现世人生之生命价值,高扬“生为第一”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