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之悟     
人到老年,才懂得:健康是福,健康是最大的本钱,人什么都可以缺少,就是不能缺少健康。自己健康能靠谁,想来想去靠自己。人到老年,才知晓: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惜所拥有的,放弃无法拥有的,重要的是放弃之后就不要悔恨。人到老年,才明白:最好的养心方法是"放下",放下恩怨,放下名利,放下焦虑,放下忧愁。何时放下,何时就会一身轻松。能  相似文献   

2.
读过王鼎钧先生的一段话,大意说:上帝把人的童年交给父母,把青壮年交给社会国家,把老年交给自己。这段话颇值玩味,说:人自己的东西,即使连时光都不完全属于自己,更何况其他?时光穿  相似文献   

3.
老年患者是口腔科门诊接诊患者中的特殊群体,本文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入手,从口腔疾病诊治中白求恩精神体现角度出发,对老年患者在进行口腔疾病治疗中的生理、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以白求恩“把救死扶伤、给患者解除生理及精神病痛,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为指导原则。探讨如何能更有效的诊治老年患者口腔疾病,并更好的为老年口腔疾病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4.
义人安死     
义人纵或夭折,亦必获享安息。因为,可敬的老年并不在于高寿,也不在于以年岁来衡量;其实,人的老年是在于有智慧,高寿是在于生活纯洁。  相似文献   

5.
老年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并顺利进行退休期的角色转换是老年道德社会化的前提,以生养心是老年道德社会化的我向内场,养老、爱老、敬老的家风与国风是老年道德社会化的辐射外场。  相似文献   

6.
静而不争     
正一辈子究竟有多长,没人能预测。几十年光阴,我们只能听天由命不停走下去,任何人都不能给自己量身定做,唯有顺其自然。不得不说,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心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从岁小无知的幼年,狂妄不羁的少年,追求梦想的青年,至踏进不惑门槛的中年,到能看淡一切的老年,整个人都在不断变化中,身不由己。或许,是生存环境影响了心态,渐渐不再急躁,  相似文献   

7.
卷首圣言     
《中国天主教》2007,(4):1-1
义人纵或夭折,亦必获享安息。因为,可敬的老年并不在于高寿,也不在于以年岁来衡量;其实,人的老年是在于有智慧,高寿是在于生活纯洁。这样的人悦乐了天主,也为天主所爱,因他生活在罪人中间,所以天主把他接去。他被接去,免得邪恶改变了他的心意,虚伪迷惑了他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我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是什么?”始终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中的一个中心问题·马克思关于人本身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人的理论的核心内容·人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人的自我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人是这样一种存在物,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他还力图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自我认识并作出解释。并不是任何存在物都有关于自己存在的自我意识、都能自己认识自己的存在并对自己的存在作出解释的。比如自然界,一直客观地存在着,并且是一切存在物所以存在的总根源,但它并没有关于自己存在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指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9页)这说明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很自然的。然而在我国,人们关于性的科学知识还很不普及,甚至贫乏,有人调查了100个文化层次不同的家庭,结果没有一家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健康天地》1991年第5期第10页);又有人调查了36位老大专生,结果也是没有一位知道自己子女初次遗精和初潮的时间,他们几乎全是性盲(《家庭医生》1987年第1期第20页)。一对老年知识分子30年不生育,原  相似文献   

10.
悟透自己     
对于成年人来说,似乎自己最了解自己;但也有可能自己不了解自己,将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人在走上坡路时,往往把自己估计过高,似乎一切所求的东西都能唾手可得。这样的人往往把运气和机遇也看做自己能力的一部分而喜不自胜。人在失意时,又往往把自己估计过低,把困难和不利条件统统看做是自己的无能。  相似文献   

11.
人生脚印     
在人短暂的生命历程里,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如果人生是稿子,脚印有如文字,每个人都在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一切,用这文字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这句话,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倡导的存在主义中的一句名言。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中,还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这些意见,曾经赢得了当代一部分青年的欢迎。曾几何时,“自己选择自己”、“自己设计自己”之类的口号,在一些大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激荡不已。因此,化一点气力研究一下这个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常常是自己打败了自己,一个人的上帝也是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一个人得了精神病,是不是真的如某些人所说,就如同被判了“死缓”?笔者身边的一位精神分裂患者,用27年的恒心和毅力重新书写了闪光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一在历史中,特别是在近代史中,语言里大概再没有一个词象“自由”那样燃起过亿万人的热情了。它常常是进步力量的旗帜,是群众反抗专制压迫和干涉,真正以人的名义开拓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幸福与繁荣时树起的目标。“自由”一词既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样的历史过程,又展示了人的天赋与才智,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字眼。人,是一种自由的存在。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开拓和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他肩负的职责。人类就是在动荡不安和威胁中,逐渐把自己组织起来,启发和扩展自己的才智  相似文献   

15.
在教会中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属灵的,指斥他人都是属世的;另一种人是自己在灵性上不追求,反而批评那些在属灵上追求的人,认为他们都是假冒为善。  相似文献   

16.
在路的历史上,有一种人用自己的生命开辟了新路.世人称开辟新路的人是伟人;有一种人用自己的眼光选择出路,选适合自己出路的人是聪明人。因此,路在很多时候,就成为人们的理想,成为人们的信念,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居住本身是人的基本要求。首先介绍了国内外老年公寓的发展及现状,分析说明了我国老年住宅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老年公寓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适合我国老年新型公寓的设计既要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又要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来创造出老年无障碍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2,(5)
近几年来,常有佛教青年或登门、或来信向笔者请教佛法,要笔者谈谈自己学修的经验,从而得以了解到青年学佛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苦恼、困惑。笔者自愧修学无成,无资格教人,在此仅作为一个早起步十来年的大朋友,就所见青年学佛中的问题,提供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与青年朋友们作一次笔谈。佛教与青年在近代佛教革命的风潮中,佛教,曾被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谑称为“老年的宗教”、“学死的宗教”。教徒年龄的老化,与整个佛教老气  相似文献   

19.
雪花的启示     
赵明冬 《天风》2006,(5):43
“人的脚步为耶和华所定;人岂能明白自己的路呢?”(箴20:24) 人生活在世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遇上什么样的事情,是苦?还是乐?更不知道自己的寿命能有多长。但是,人们却可以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人喜欢看重一切,有的人常常看淡一切。有的人喜欢开开心心,有的人不免悲悲凄凄。有的人想做自己的事,有的人想为别人做事。有的人忙碌一生,结果都不知道为何而忙碌。有的人具备着良好的思考能力,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反省自己。我们是口里喊着"主啊!主啊!"而不承行主旨的人吗?是把重担压在别人肩上自己却不肯动一下指头的人吗?我们是不是装伪作假、是耶稣所痛恨的那些经师和法利赛人式的人呢?是不是只顾自己享受、心中不断和人攀比,整日只想着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从不想着穷人的人呢?——金鲁贤,2004年11月诸圣瞻礼讲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