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苇花     
正喜欢看初冬的芦苇,白茫茫的,好似原野提前飘落的雪。"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元人黄庚眼里,平分秋色的是芦花和蓼花,蓼花以热烈为美,那芦花则是清淡传神。萧瑟之中舞动的柔软的苇花,已是初冬原野里的主角。关于芦苇的诗句散落在历史的书卷中,最初的,来自《诗经》  相似文献   

2.
大雁,自古备受人们喜爱和称颂。可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剧,“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暮雁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的壮美景象,如今已难以见到。幸运的是,五台山北麓的滹沱河畔,是我们山西省唯一的大雁北迁栖息之地。  相似文献   

3.
秋日朗朗的午后。北国的秋天,天空湛蓝高远得似乎纤尘不染,偶尔飘来的几片云絮也会让人引起有关圣洁女神丝袖的遐想。阳光是明朗的,但没有一点妖媚  相似文献   

4.
平分秋色     
正"秋分"是一把刀子,将秋日九十天精确地切为两半,一半是阴,一半是阳。黄经180度的图景是,太阳位于高天,直射赤道,此日得以昼夜均分,寒暑自此中和。这样一个神秘的日子,一定是有意义的。比如说"不平"才是宇宙的常态,平分则让人心忧,完美到极致总是难以守常的,这与"盈则缺"差不多一个道理。回头再说秋分吧。自此后,阴气盛而阳气衰,雷声将会在大地上消失一段日子。江河湖泊水塘  相似文献   

5.
不系     
正朋友送我一幅画,很喜欢。画面简洁,一湾清水,一片芦苇,洁白苇花下,一叶小船荡漾。题字是:不系。画意取自于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钓者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船随风飘荡。飘就飘吧,反正也不  相似文献   

6.
桥的断想     
正扬州的水多,桥也多。被称作"红桥"的竟有十二座,更何况其他各式各样的桥,凤凰桥、藕香桥、明月桥等,数不胜数。秋日向晚,杨柳依依亲水,风来碧波荡漾。与韵漫步于瘦西湖上的五亭桥,静静地看白鹭迎着斜阳飞落,一叶轻舟披霞光橹归。亦与韵行走在城外的曲水桥边,看绿色农家,闻十里稻香,听芦花絮语……"桥本身也是一道风景啊,桥上的车,桥下行的船,船沿划过的水。""是咧!风景在桥上人的眼里,而桥又在桥外人的风景里。"韵的神情亦如天边的一抹彩霞。转而还是想着桥了。架桥是一个绝好的办法。人  相似文献   

7.
秋日朗朗的午后。北国的秋天,天空湛蓝高远得似乎纤尘不染,偶尔飘来的儿片云絮也会让人引起有关圣浩女神丝袖的遐想。阳光是明朗的,但没有一点妖媚的灿烂或是毒辣的炙烤;它的存在使湛蓝的天空变得透明,以至于似乎可以映照出人们的心灵。我的浮躁、悸动、  相似文献   

8.
做花与做人     
花朵是植物界的小精灵,它最通人性。常常读到作家诗人描写的作品,不是意象优美,就是娇柔可人,仿佛是与自己的初恋情人缠绵温情。懂花的人都说,花有灵性,花如女人、男人。其实,一朵花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就是大地上行走的一朵花。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到诗人痖弦先生《人生十问》的短文。有人问他“你是如何处理周围人际关系的?”他的回答是“我曾央人以子敏送林海音的祝寿语刻了一方闲章:‘这里拉人一把那里拉人一把,这里放人一马那里放人一马。’没有能力做伟大诗人,愿做伟大朋友:”也就是说,他是以“愿做伟大朋友”的心怀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读后让人心为之动,情为之热。  相似文献   

10.
心有常闲     
正读中学时就知道陶渊明的那句"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却直到中年,为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忙得焦头烂额,直至感到疲惫和劳累,才知道"心有常闲"是多么奢侈而珍贵!一日读书,读到宋代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想来诗人平日里也是奔波劳碌  相似文献   

11.
古人归结的音韵系统十三辙之中,每一种辙与某种特定的情感似乎有着内在的关联。关注这种研究,对于探讨传统诗词中不同声韵与其相应的抒情内容的关系,有着特定的价值。这是前人未曾注意的。诗歌只有表现了人类真挚的情感,才会具有真的品格,进而造就美;诗歌要想动人,诗人先须动情;诗人应当注重诗歌情感的运载和发散,以提高诗歌抒情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糊涂脸水聪明枕"是什么意思?我在清朝诗人黄之隽的《詹言》里读到这一句谚语,一开始弄不懂它的含义,后来才明白,它是说:在五更睡觉初醒时,天色未明,这时无论是悔悟过去的事,还是料理将来的事,都一一了然于心,在枕头上的人是最聪明的;等到一起身盥洗,是非明辨的事,立刻十忘其五,所以说洗脸水是糊涂水。"糊涂脸水聪明枕",真妙。凌晨子时,反  相似文献   

13.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读到陶渊明说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笨,我以为这不过是文人的言过其实;当我读到苏东坡愿意自己的孩子“愚且鲁”时,我以为这不过是文人的另一种骄傲方式。我  相似文献   

14.
恩佑 《天风》2018,(7):38-39
前段时间,在微信上读到了一篇图文,讲述了15个身边发生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然而却实实在在把你我关联在一起了。友善,是为别人多想一点一位妈妈带着一岁半的婴儿坐飞机,她为其他旅客每人准备了一份小礼物并附了一张卡片,这一做法引来无数人点赞。卡片上写道:"你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诗史上,有些才思敏捷的诗人即席赋诗,创作出前几句是常言拙语、似乎3岁孩童也能说出,最末一二句奇峰突起,令人拍手叫绝的诗,极尽曲折跌宕之妙,别有奇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败笔生辉”诗。  相似文献   

16.
花落的姿势     
正八月桂花香。读到有人描写桂花飘落的句子,"金色的花瓣飘落一地",不由得想到了花落的姿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一直用"花瓣飘落",甚至"花瓣凋零"来描绘所有花落的姿势的,包括桂花。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话我记住了:"春天的花,是一瓣一瓣飘零的;秋天的花,是整朵整朵萎谢的。"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说花落在不同季节有不同姿势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语言常常由于比一般语言的“表达”更为精确,而被人们给予特权的地位。但是,那些对于诸如宇宙、物质、时间或科学理论统一的可能性问题著书立说的科学家们,却很少考虑语言在以上这些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读到关于黑洞的奇迹,读到发展的宇宙——似乎这些现象不经意义和语言的干预,就能够被直接理解。这种对实在论常规奴隶  相似文献   

18.
西藏在人们心中似乎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而圣洁的面纱。处在雪域高原的特殊地域性,成就了它独特的文化传统。更让无数人为之神往的,是藏传佛教的存在。处处可见的佛塔、经幡、玛尼石堆,虔诚信徒五体投地的朝拜,时时不停歇的转经筒,长明的酥油灯……这些元素,吸引着许多人踏上这片充满神秘味道的土地,试图走近藏传佛教。最近读到王尧教授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走近藏传佛教》一书,体会颇多,深感此书确能为了解藏传佛教、打开西藏文化的"神秘大门"提供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风定落花深     
正偶然读到李清照的词:"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不免心里涌起说不出缘由的细微感动。感动什么?我问自己,是风的无情?还是落花满径的伤怀?是帘外红堆雪的景致诱人?进而推衍开来,感伤春的离去?我摇头,随后,我又点头,心绪徘徊于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我要出去走走,问问风,亲吻落花,再呼唤春的使者。信步郊野,沉寂的心,一下  相似文献   

20.
这是倾注情感的工作,这是播撒爱意的事业。一旦投入其中,蜡烛一般的奉献精神即为生命驿站的主旋律——这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镇第一家小苗族女教师方义榕对教育、教师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