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居贫,勿谓常贫;居富,勿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当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相似文献   

2.
普正 《法音》2007,(10):38-42
一、义天大觉国师生平义天是朝鲜高丽王朝天台宗的代表人物,与智讷并称为高丽佛教"双璧"。名王煦,字义天,因避宋哲宗皇帝讳,以字相称,是高丽文宗王徽和仁睿后李氏所生的第四子。义天在兄弟9人之中排名第4,不管读书或学艺,都有超人般的发挥,似乎在宿世已经熟读熟练一样,无人不夸。11岁时,顺父王之愿,发心出家为僧,师从景德国师烂圆,学习华严学。15岁被封为"广  相似文献   

3.
常新 《中国哲学史》2015,(2):96-102
"心体"系宋明理学一重要概念,具有本体论意义,它直接肯定道德主体与道德法则之同一性。在李二曲哲学中,对"心体"问题的辨析是其建立道德形而上和道德主体论的拱心石,也是二曲解决内圣之境何以可能的切入点。其"心体"之意大致指心的本然性质、面貌、状态;心之"体"即性之理。二曲"心体"论即像朱子那样重视其认知之义涵,强调心体之"虚明",又继承王阳明重视"心体"作为道德本体之传统,强调心体之"至善"。李二曲"心体"论体系所涉及概念较多,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蕴含着主体意识、道德本体、修养工夫等内容。其"心体"论逻辑终点为"人心",它有可善、可恶之可能性,当人心与世运发生冲突之时,李二曲主张"明心"与"体理",使"心体"能明善复初,葆有其性。  相似文献   

4.
心与境     
正我曾说过:享受的要诀,是"心"不要随着"境"去打转,心随着境的变化而打转,必然悲喜起伏,目瞀心乱,就享受不到人生。譬如"有钱人才能享受"这个观念就不一定正确。"有钱"是一种环境,只有享受的环境而没有享受的心,钱多了而心老觉得不够,依旧无缘享受。贫穷的人常存知足的心,觉得贫亦有味,  相似文献   

5.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6.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7.
刘梁剑 《学海》2012,(1):160-164
本文从人物之际的角度探讨黄宗羲的"一本万殊"思想。黄宗羲从刘宗周那里接受了一个基本命题:"盈天地间皆气也。"黄宗羲的气本论在肯定人与物一气相通的同时,认为气化流行造成"万殊":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从人物之别到人禽之辨,黄宗羲强调,人性区别于物性的独特之处在于纯粹至善的不忍人之心。通过"心即气之灵处"的命题,一本万殊展示了更为丰富的意蕴。从气到心意味着天地万物的一气相通从本然状态转变为道德明觉状态。另一方面,"心即气之灵处"意味着心与气的相互确证。心与气相互确证,这一点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认识论意义:气担保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的同源性,而这一同源性进而担保了"人心之理"与"天地万物之理"相互吻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慈善源于爱     
<正>慈善,是以一颗慈爱之心,去做一些帮助困难人群的善举,而慈善的核心是一个"爱"字。爱从哪里来?有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此,爱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人之初,性本无善恶,一切都是后天育成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便是。所以,爱和其他一切学科一样,也是教会的、学会的。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从小洒下"爱的种子",长大了才可能生长成一颗慈善之心。  相似文献   

9.
忠斐 《天风》2011,(5):65-65
<正>西方人有句谚语很有意思:"问题的中心,是心的问题!"其实这与箴言中"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一样,都是强调"心"之重要。人有恶行必先因其先有恶念,法律只审判外在行为,难察人心之意念。故社会种种问题,尤其是媒体时常曝光之罪恶问题,皆因人"心的问题"。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显明,诚信  相似文献   

10.
"心"生成于"事","物"敞开于"事"。由"事"而显的意义则在进入人之"心"的同时,又现实化为意义世界,后者既是不同于本然存在的人化之"物",又呈现为有别于思辨构造的现实之"物","心"与"物"基于"事"而达到现实的统一。离"事"言"心"、离"事"言"物",逻辑地引向"心"与"物"的分离;扬弃这种分离,则需要引入"事"的视域。基于"事"的心物互动,同时涉及知与行的关系。"心"的活动和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引向"知","物"之扬弃本然形态,则关乎"行"。"心"与"物"通过"事"而彼此沟通,与之相应,"知"与"行"也本于"事"而相互关联。以"事"应对世界的过程既关乎"知"("物"通过意念化而进入"心"),也关乎"行"(以不同于观念的方式改变"物"),"知"与"行"由此在本源的层面走向统一。  相似文献   

11.
朱熹心分体用的"中和新说"直接受到程颐的启发。而程颐先是力主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后在与关学学者吕大临论"中"的讨论中,了悟到心也有未发、已发的不同;前者为心体,后者为心用。朱熹受此影响,遂有"己丑之悟",实现了从"中和旧说"向"中和新说"的转变。朱熹后在解释张载"心统性情"说时,以"中和新说"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使这一观点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2.
象山之心学,可以其三解"艮背"之说为纲,来揭示其义理的具体展开。其一解乃是批判伊川所解"艮背",实则初步提掇己学之规模;二解乃借批判程朱欲起说从而全面展开其心体,在本体论上去程朱道体直贯性体而代以直贯心体,否认性体之存在;在欲起说上截断程朱"天理—人性—心感物—情欲"之体系,而代以病在人心之说;在工夫论上以"辨志(义利之辨)—复本心—辨志(立其大)"之体系取代程朱"变化气质"之说;三解则以"任理"对其独任心体之弊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3.
《心术》乃《管子》著作中的一部分;《心度》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比较管子《心术》与韩非子《心度》思想,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强调获得"民心"的重要性,都以治国为宗旨。其思想的不同点是:《心术》与《心度》对"圣人"理解不同、《心术》与《心度》对"心""性"诠释的不同、《心术》侧重"德"而《心度》侧重刑。通过比较发现《管子·心术》以"静"治心的研究之精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当代具有现实意义;《韩非子·心度》以"法"约束"心","刑胜,治之首也"的理念,在当今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子心性论的基础是超越经验意识的本然之心,是统摄形上之性与形下之情的枢纽。就精神活动的实存状态与功能属性而言,心性有别;就心识的生成与流行结构而言,心性一体,心居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对于性而言,心并非一个被动的中介或无价值的载体,而是具有独立意义和主体性地位。朱子论心性"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保留了心与性的间隔,这与其渐进的工夫进路具有一致性。其中和新说与主敬穷理之工夫论,立足于经验意识之心做工夫,体现了以心合性、心与理一的渐进统合。  相似文献   

15.
阳明思想中的"好恶"之情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特质。龙场悟道后,阳明以"心学"为其致学方向。心学也就是身心之学,它是以"心—身"作为整体结构共同参与的事业。在这项事业中,"好善恶恶"之情连结心、身,是促使心体的道德原则落实为身体实践的关键和机括。与此同时,阳明以"有无"论其学问宗旨,这个特性在"不作好恶"与"有无相合"的关系中也典型地体现了出来。在阳明心学里,"不作好恶"有三层意涵,每一层意涵都关联着并指向着有无相合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16.
心主刍议     
心主在《黄帝内经》时代即为专有名词,但对其归属性质、功能特点的论述与研究鲜少触及。对《黄帝内经》中与心主及与其相关的膻中、胸中、心包、包络的概念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厘清了膻中、心包、包络各自所指的范畴。认为心主是第六藏,由膻中与心包共同构成;包络只是心之包络简称,原本即属于"心主"之脉;胸中泛指胸腔。心包体现了"心主之藏"阴的功能,明确界定出心的功能范围与神的状态;而膻中具体执行"心主之藏"阳的功能,它以宗气为媒介,在体腔内敷布,与心包共同完成五藏之间气机和情志活动的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头上有癞疤,他对此讳莫如深,因为讳说癞以及一切“赖”的音,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后来甚至连“灯”、“烛”都讳了。这种对自己的个人缺陷过度敏感的心态无疑是不健康的,是病态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谁是佛"的问题,《坛经》提出了"自心是佛"的观点。《坛经》认为,"自心"之"心"首先是自然、清净、自由、广大之心,它非恶非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人为,它就是佛心,也就是人的本心。但同时这颗心作为易受世尘遮蔽之心,又产生了贪欲及其它,这就是迷心,它遮蔽了佛心,所以"自心"还表现为由迷心到佛心的"悟"的过程。这样理解的"自心是佛"是对佛的真相的完整揭示,并因此而超越了禅宗里其他禅师对"谁是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观世音简称观音,其原因何在?几乎所有辞书都认为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简称观音。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观音条云:“唐人讳世字,故但称观音。后世遂沿用之。唐龙朔二年,龙门佛弟子弥偈造尊像一龛即世尊像,避世字,与此例同。见《陶斋藏石记》”。  相似文献   

20.
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在世界各国的古代宗教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道教在原始的日月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日月之神的姓氏、服饰和威权职掌。在道教中,日为大明之神,称为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或称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月为夜明之神,称为月宫黄华素耀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①道教又称,日中有五帝,月中有五帝夫人。《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说:日中青帝讳圆常无,字照龙韬。日中赤帝讳丹灵峙,字绿红映。日中白帝讳浩郁将,字回金霞。日中黑帝讳澄增停,字玄录炎。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