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朱士行,三国时期的高僧。他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也是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他从西域求得的经典《大品般若经》,对当时的般若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远在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我们揭开丝绸之路辽阔而神秘的面纱,带来奇特而纷繁的异域文化。至公元67年,汉明帝因夜梦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源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一般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指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  相似文献   

3.
明初,与郑和七下西洋的同时,另一个伟大的外交家陈诚不畏艰险,渡瀚海,逾雪山,四次由陆路出使西域,历时二十二年,行程数万里,重新沟通了明朝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为发展巩固自汉唐以来中原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  相似文献   

4.
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一天LU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作为一条中国连通西方、走向世界的路,丝绸之路寓意着友好与交流,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其交通交流规模跨越了亚非欧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5.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大宛"天马",改良了中国原有马种,并使中国马的艺术形象相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马的艺术造型更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艺术风格的传承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有374万多八,几乎全部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占与全区总人口37%左右。1955年10月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在祖国的史书上,唐宋时期称为回纥、回鹘,元明时期叫作畏兀儿,清朝时期被称为“回回”或“回部”。公元1934年改称维吾尔。两千年前,汉朝使节张骞出使西域,满通了内  相似文献   

7.
<正>自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出使西域,一条书写友好与交流、连通东西方文明的文化线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绵延至今。在这条路上,带来了宗教文化的相遇相融,一批佛教高僧或穿行西域流沙,或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带来了佛教在中土的流传;同时,一批中土僧人为求取真经,舍生忘死踏上西行求法之路。丝绸之路也因佛教高僧的身影而洋溢着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郭益海 《世界宗教研究》2011,(3):140-148,194
蒙古人统治西域后,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包并的政策,在整体上影响了各种宗教在西域的传播和发展格局。本文对蒙古统治西域时期宗教政策特点进行剖析,除兼容包并的宗教政策特点外,各种宗教在西域的传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蒙古统治者个人或家族的影响。究其宗教政策而言,宗教神权始终置于世俗政权之下,宗教政策具有法律化和延续性。随着历史推移,西域的蒙古人的宗教信仰由最初的萨满教占主导地位逐渐被伊斯兰教逐渐取代。  相似文献   

9.
明朝与西域通贡往来的特点,对明朝而言,一是明对西域外交政策采取的是远交近抚,结以厚利;二是明以哈密领西域朝贡,以关西七卫作西陲屏蔽,退守甘肃,是维护贡路而不是震慑西域;三是明与西域往来受瓦剌扩张影响。对西域而言,主要为事大主义性质和西域贸易使臣的家族性。西域人来华,政治上是由于明朝皇帝和西域国王巩固统治的需要,经济上谋取高额利益应是其根本动力,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了韩中义先生著的<西域苏非主义研究>一书,这部著作花费作者十年心血它以苏非主义在西域传播、发展的历史为线,从不同方面探讨和研究了西域苏非主义虽然不是第一本研究西域苏非主义的著作,但应该说是目前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和介绍西域苏非主义的著作,对于了解和研究西域苏非主义很有价值,而且他的这部著作体例清晰,语言叙述平实、流畅、易懂.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输入,一次是古代西域佛教的输入,一次是近代的西学东渐。而使中国文化增添了异样光彩、其中能够提升和丰富我国民族学术、艺术和思想的首推佛教文化。中  相似文献   

12.
论西域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由于佛教的传入主要是通过西域各国作为中介,因此,西域各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于佛教当中,对中国的本土宗教发生重要的影响。有证据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西域胡人直接参与了当时的道教组织,这一方面表明西域文化对道教产生影响的途径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直接,另一方面表明宗教文化的影响总是双向的。本文试图从方术、神话、服饰、音乐诸方面分析道教所受到的西域文化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过一年准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共同举办的“西域佛教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2日至4日在汉唐时期的西域中心乌鲁木齐市举行。9月初的边城乌鲁木齐正是金风送爽、瓜果飘香的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36名代表聚集一堂,共同交流西域佛教的研究成果,向大会提交28篇论文。自魏晋隋唐以来,人们常把印度看作“西天佛国”。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中国,无论东来还是西去,通常认为,其交通以陆路为主,即连接西域,或者欧亚非三大洲的黄金通道——丝绸之路,也就是现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自汉而后,以学问欲为驱动,且信仰坚定的中国僧人,舍身忘我,西渡流沙,前仆后继,掀起了长达一千多年,贯穿汉、唐、宋、元、明历代的求法运动。梁启超、汤用彤先生对此路的通阻、消长均予以详细的考证。瓜州无疑是这一通道上的重镇。梁启超偏重海路,有"佛教之来,非由陆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之说;汤用彤则以陆路为中外交通的重要通道,并指出:"因西域各国兴灭异乎前朝,故西行路线亦遂变更。"汤氏说有五,梁氏说有六。二氏之说虽不尽相同,但陆路、海路揭示了西行求法运动的历史真相,并与当今"一带一路"的思想高度吻合。其间,一千多年来,或"吐蕃强大,阻隔交通",或"中国内乱,民力凋敝",或"国乱相寻,西域道梗",西行之路,通塞改易,不绝如缕,明清以下,乃至20世纪,这条通向西方的黄金通道,终成绝响。考察其历史及其政治、经济、宗教诸多因素,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丁和 《佛教文化》2011,(5):36-43
曾是千年前的繁华都城,曾有无数的历史在这里上演,现在,高昌故城只剩下这断壁残垣,代表着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古城遗址。  相似文献   

16.
佛教音乐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阶段。 佛教初传时期在华传授梵呗的僧人,大都是西域或天竺人,他们所传梵呗,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似缺广泛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全面普查吐鲁番文献,对十六国时期至唐西州时期丝绸之路西域段粟特人的宗教信仰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文章通过粟特人的人名切入,深入考察了粟特人的祆教信仰、佛教信仰、道教信仰。粟特人来到以吐鲁番为代表的丝绸之路西域段后,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大量粟特人信奉佛教,这种佛教是汉传佛教,也就是儒家化的佛教,它是佛教中国化后又向丝绸之路回传的结果;粟特人还信奉道教,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总之,丝绸之路西域段的粟特人在信奉汉传佛教和道教的过程中,迅速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究丝绸之路西域段粟特人的宗教信仰史,就是研究粟特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正>郑筱筠:人们关注新疆,新疆宗教自然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我们知道,宗教是一个不断"扩容"的系统,新疆宗教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伫立于千年的风沙中的楼兰古国遗址叙述着西域时期的辉煌,漂移的古老河床见证了西域文明的发展变化。在风沙中,一层一层的文明积淀下来,而宗教却承载着不同历史文化层的时代特征,生存发展至今。新疆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9.
王征 《佛教文化》2011,(1):50-60
中国有着丰富的佛教美术古代遗存,佛教美术考古是涉及佛教、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学问.在中国佛教美术中,对西域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又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是认识、了解中国早期佛教文化的重要线索.其次,西域又遗留有众多的佛教文物,尤其是石窟壁画、塑像、建筑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现了当时的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辉煌面貌,他们的发现...  相似文献   

20.
陈恒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于1923年10月9日完成,同年12月和1927年12月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燕京大学《燕京学报》上相继刊出,之后合集成书。《元西域人华化考》一经面世,就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和反响。今天我们再读此书时,深感陈垣先生对“华化”这一课题所持的精度与高度,他以元代西域人仰慕并“效仿”学习中国文化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