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二楼》是李渔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李渔以园林家思维创作的别具一格的园林小说,其中融入了大量园林因子,在小说背景设置、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凸显了文人小说的特质,引导话本小说朝文人化、案头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品蟹与作文     
正吃蟹是风雅的事。吴越人吃蟹,有"蟹八件":锤、铲、匙、钎、筷、镊、砧,将蟹肉全部吃尽,一点也不浪费。高手吃蟹,肉尽而红壳完好无损。其实并非贪,也不是馋,而在一个"雅"字。吃出境界,就要有点"痴气"。李渔是蟹痴,嗜蟹如命,自称买蟹钱为"买命钱",在那篇有名的《蟹赋》中,他连呼"蟹乎!蟹乎!",爱蟹之情跃然纸上。在李渔之前,文人如张志和、杜牧、苏东坡等都有题咏,但因未痴情绝对,所以可以说,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中"词曲部"介绍了许多关于戏曲语言艺术方面的理论。以《闲情偶寄》中的"贵浅显""戒浮泛""重机趣"三个理论来分析老舍的剧作《茶馆》的语言特色,即口语化、个性化和幽默性,找出其中的相通之处,从而进一步探寻老舍戏剧语言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家、小说家李渔所撰写的著作。全书内容涉及诸多领域,以《器玩部》"忌排偶、贵活变"的设计美学思想分析现代多媒体展厅设计,从变在材料、变在样式、变在位置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渔是一位生活艺术家,这从他的烹饪之道体现出来。李渔的烹饪具有丰富的美学色彩,食材选择、烹饪等过程显现着他的审美眼光与才能。口腹之欲中还包含着李渔的审美情怀,它既是一种人道主义情感,又是基于食物升华的情感寄托。从李渔生活美学的个案我们可以发现江南文人的特点,即他们注重个体的生活意义,这与官方提倡的思想有所不同,其表现是雅俗趋合。  相似文献   

6.
正值春节,精美饮食为中国人过节的第一要义。李渔《闲情偶寄》关于饮食的体悟可供我们借鉴:他的饮食美学不是形式主义的外在追求,不是技术主义的烹饪指南,不是厚味奇滋的奢侈美食论,而是一个文人在探索生活艺术与养生理论内在的统一,构建与中国艺术情趣相通的饮食文化系统,当然,也带有他的个人喜好的鲜明色彩。  相似文献   

7.
喜剧性情境就是产生喜剧效果和引发笑的契机,是一种具有喜剧特性的能促发人物行动和引发笑声的审美情境。站在剧本创作的角度出发,认真分析李渔的《风筝误》所建构的喜剧性情境,能够发现贯穿全剧的科诨并非李渔无意为之,而是建立在作者明确、自觉的美学追求上的。李渔的"科诨"分为代言性叙述科诨和情节性戏剧科诨,这两种科诨对于喜剧性情境的建构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文要运用同一律,这表现在各个方面。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是文章的主脑。因此,王夫之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冢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李渔与王夫之都强调了作文一定要确  相似文献   

9.
由陈建新所撰写的《李渔的造物思想研究》一书观点新颖,跳脱了大多数学者常规的研究角度,独辟蹊径地从艺术设计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分析李渔的造物思想,探讨了其前卫、独特的实践巧思和审美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0.
白丽 《美与时代》2014,(6):103-103
李渔是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所著的《闲情偶寄》可谓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李渔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中对剧本、导演、演员、观众等几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这在中国戏剧史上可谓是首屈一指的。《闲情偶寄》不仅具有戏剧学价值,更具有美学价值。从剧本创作及其原则这一个小点入手,来探索《闲情偶寄》中所蕴含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相似文献   

13.
顾福棠以文人身份注解《孙子》,专注于旧注是否契合孙子"经旨"的评判标准,基本上秉持前代"我注六经"的孙子研究理路,使《孙子集解》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前代《孙子》研究传统。顾福棠也频繁征引近代西方军事理论与战例,以此论证孙子思想的正确性,并以近代学者的眼光重新审视孙子的战争观及战略战术思想。《孙子集解》是顾氏摆脱传统集解类兵书撰著套路、融合东西方军事思想的一次粗浅尝试,彰显了作者与清代中期学者完全不同的诠释旨趣。  相似文献   

14.
清初杰出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总结了传奇(戏曲)创作的规律,至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任意举出几项,如传奇的真实与虚构、新奇与寻常、艺术想象("神思")、"简"与"繁"等等,随手记下自己的心得,供读者批评。  相似文献   

15.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是元代著名文人山水画家,同时也是"元四家"之一,其绘画师承董源、巨然。他提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和"自娱"的理论主张,开创了"一河两岸"元代文人画的图式风格。文章对倪瓒的《虞山林壑图》作品中笔墨、图式、题款的文人画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明,在创造民族生存环境的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室内陈设风格。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有专门的"位置"一章,讲求陈设品与室内环境的相互协调匹配,并提出"忌排偶""贵活变"的陈设原则。场景作为动画电影中的一部分,对画面风格的确定、人物性格的烘托、环境气氛的营造、艺术价值的提升等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一般认为,唐永徽二年(651)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宋、元三个朝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在刚传入的唐代,就有穆斯林努力学习和适应儒家文化。据《全唐文》卷767记载,唐宣宗时就有伊斯兰教徒李彦升考取进士的事,当时一名文人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华心》。文中赞扬李彦升是一位"形夷而  相似文献   

18.
王一亭将《无量寿佛》这种传统文人"不如清玩"的宗教题材作为祝寿作品赠于书画同道,由此可以窥视民国年间对于传统审美中"清雅""清玩"的颠覆。这其中既有他自身的佛教情缘,也与民国年间的国画改革有关。他摆脱了传统文人清高自诩的艺术品味,也没有选择清末流行的"梅兰竹菊"题材,而是借助大众喜闻乐见的《无量寿佛》,创造出极具个性的艺术面貌,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俗则雅",和吴昌硕火红的"寿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笔墨上他借鉴了吴昌硕等画家浑厚苍劲的金石笔法,在佛像造型上可能受到南宋禅僧绘画中简古风格的影响,使其作品不仅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也充满了民国时期提倡艺术个性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9.
菊花误     
正菊花素有"君子"之誉,傲霜斗雪,不合流俗,故被赋予凛凛人格。文人赋诗题咏,画家泼墨挥毫,都要表现菊的孤高标举。菊有共性,人有个性,于是,就有了"菊官司",姑且称之"菊花误"。《西清诗话》记载,王安石曾写了一首《残菊》诗:"黄  相似文献   

20.
曾雪纯 《法音》2021,(8):11-15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原以来,便与古代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刘熙载《艺概》有言:"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出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1])可以说,佛学与美学的相遇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发展历程和文人士子的品格。然而,这场相互辉映的交结,终究还是走到了历史的分岔路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