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何谓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讲,静气就是"能沉得住气"。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要抵御前秦百  相似文献   

2.
平和是不疾不徐,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是不张扬跋扈,不骄横莽撞,不咄咄逼人。平和是溪水潺潺流,是秋阳淡淡洒。是澄明天空,是清爽大地。是夜未央时的宁谧心绪,是霞初露后的蓬勃朝气。是每临大事有静气,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3.
恕人责己     
正范纯仁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二儿子,虽文学才华不如其父,但为人处世却为当世之人称颂、后世之人仰慕。范纯仁有一段名言,可以概括他为人的宗旨:"吾平生所学,唯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他在告诫子弟时  相似文献   

4.
正耶稣基督在《山中圣训》"真福八端"章节中,教训门徒和群众说:"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云云。主耶稣复活后显现给宗徒们时,对多默说:"你因为见了我才信,那不见而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0:23)他还说:"你们若不变成孩童一样,你们进不了天国。"(玛18:3)是说,你们若能进入天国,你们就如同孩童一样。由此,笔者引发联想:夫人者,从亚当到末日,虽然数量庞大,但肯定是个定数。然而,人类不外乎两大类:有福之人和有祸之人。二者从性质上讲,泾  相似文献   

5.
桑下之恩     
正《后汉书·襄楷传》中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襄楷把产生于印度的佛教视为老子教化夷狄的产物,才有了浮屠不三宿桑下的说法,这是彼时对佛教东渐的一种解读。佛家之人戒贪戒奢,才恐恋物生情。章怀太子对这一段文字作的注是:"言浮屠之人寄桑下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说的正是这样的意思,佛家之人,已绝尘世之想,  相似文献   

6.
以冷制急法。古人提倡“每临大事有静气”,推崇“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人物,认为这样的人称得起“大丈夫”。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努力培养遇事不慌,处变不惊,面临大事能够冷静、镇定和从容地加以处理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培养这种素质呢?  相似文献   

7.
天空 《思维与智慧》2012,(16):58-59
对于年轻人来讲,尤其是刚刚开始人生的学子来讲,要敢于面对失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曾有过一则消息,说是日本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招高级管理人员,报考者众多。其中有一位非常优秀者,考得很好。但是,不知是统计人员的粗心,还是计算机的失误,放榜时没有他的名字。他得知后,上吊自杀了。待公司查得实情,再想录取时,为时已晚。公司总经理没有可惜,说这种"只能坐顺风车的人,难成大事"。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文化古国,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的书画名人.西方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做一艺术家,须先做一堂堂之人."潘天寿大师也认为"品格高落墨自超".  相似文献   

9.
静气     
人在世上走,要有志气和理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勇气,也需要静气。古人认为,静气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智慧。诸葛亮给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相似文献   

10.
正清初大儒顾炎武中年北游之后,曾给好友张尔岐等人写过一封《与友人论学书》,书中拈出两句话作为学者士大夫的准则。其一论为学,曰:"博学于文";其一论为人,曰:"行己有耻"。顾炎武对于"有耻"一端极为重视,在《与友人论学书》一文中,他反复说道:"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而在其大著《日知录》"廉耻"条中,顾炎武更是直接说明:"(礼义  相似文献   

11.
正史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汉景帝刘启前往上林苑,命中郎将卫绾作为护卫共乘一车与他一同前去。回宫之后,景帝问卫绾:"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车吗?"卫绾回答说:"我是代郡的戏车之人,侥幸因功升为中郎将。我不知道为什么能同陛下同乘一辆车。"  相似文献   

12.
正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随遇而安》。他曾说:"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在他看来,生活是很好玩的。我们要学会随遇而安。曾几何时,我感觉随遇而安是个"消极"的词儿,后来才发现,随遇而安,也是一种难得的品格。在他下放劳动时,很多人都会感觉"不公和艰苦"。而在汪老先生看来,他和农民工人在一起,吃住在一起,晚上被窝挨着  相似文献   

13.
<正>梁启超曾称近代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此"伏流"的引领者,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杨仁山居士。佛教界将居家修道、信佛学佛之人称为居士,杨仁山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大居士。他以居士身广弘佛法,促进了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被尊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  相似文献   

14.
正杰·雷诺是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他曾应邀在美国爱黙生学院毕业典礼上做演讲。在演讲中谈到了他总结出的一些从业经验,他说,这些经验适合所有年轻人——1.不要太看重"铁饭碗"。如果你只满足于稳定的工作,你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自甘平庸之人。但是你已经大学毕业,不是平庸之辈。2.永远要和生活中不十分理  相似文献   

15.
游与隐     
正一般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道家是出世的,是劝人离群索居,去做隐士。事实上,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游"不是"隐",这是需要着重强调的。事实上,道家对隐士是持批评态度的。庄子在《刻意》篇中,对隐士有一段很文学化的描述:"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庄子不认同这种人,他认同的是"无江海而闲",这显然是一种"游"的人生态度。庄子在《外物》中说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反对隐士,  相似文献   

16.
<正>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他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并使你们中的一部分人超越另一部分人若干级,以便他考验你们如何享受他赏赐你们的恩典。"(6∶165)。穆圣说:"你们当帮助人完成一切需求,因为凡是有了恩典之人,都会遭到他人的嫉妒。"。可见,有恩典之人遭到嫉妒,是人类固有的现象。人祖阿丹的儿子嘎比勒因为嫉妒而杀死了他的兄弟哈比勒。人类历史上,是嫉妒之心开启了杀人先河。什么叫"嫉妒"?就是看到别  相似文献   

17.
心安胜良药     
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年轻时曾行医十余年。一次,他和朋友尤克金去参加一个酒会,酒会开始不久,一个叫蒙格的绅士突然发病,抱头躺地叫痛。有知情人说:"蒙格患脑神经痛多年,发作时必须立即吃一种特效止痛药,刚才他说参加酒会来得匆忙忘了带药,不想真的发病了。"柯南·道尔上前为他做了简单的诊查,说:"蒙格先生,我和你一样患有脑神经痛,我带的止痛药比你吃的不知要好多少倍,吃一片马上就会见效。"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瓶,倒出一片药,让蒙格吃了下去。不一会儿,蒙格的头果然不  相似文献   

18.
谦卑之道     
正谦卑,"谦虚,不自高自大"之意也。语出战国《尹文子·大道上》:"齐有黄公者,好谦卑。"宋代诗人李觏《回廖解元所业》云:"众恶吾虽察,谦卑孰敢逾。"谦卑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懂得谦卑,学会谦卑,也是为人处世必备的素质。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这是他人生经验的积累和顿悟。在这方面,蔡元培给我们作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9.
张培高  冯雪 《中国哲学史》2021,(3):42-48,72
孔子评价高柴、曾参、子张和子路的特点时分别用了四个字(愚、鲁、辟、喭)指出了四人的缺点.这实际上与"性命"关系不大,但胡瑗却从中"体贴"出了"性命"之理.胡瑗释《论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时说:"古之取人以德,不取有其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经过研究发现,胡瑗"今之人两失之"之语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  相似文献   

20.
选谁合适     
正战国时魏文侯与李克有这样一段对话。魏文侯对李克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魏国需要在魏成和翟璜二人中选一为相,请问谁更合适?"李克对魏文侯说:"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这段话用今天的白话说就是:平常观察他亲近什么人,他富贵时观察跟从他的是什么人,他居高官时观察他举荐什么人,他困窘时观察他不做什么,他贫穷时观察他不索取什么,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