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回答为何社会经济地位更低的农民及农民工生活幸福感却并不低于(甚至高于)城市居民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对幸福感"这一概念。该概念认为幸福感是一种相对感受,是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得出的。因而,个体幸福感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参照群体,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具体环境中的互动氛围。以城市社区生活为例,当社区中有良好的互帮互助传统,能够营造出和谐互助的社区氛围,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便会得到提升。当参照群体超出社区层面,社会不公以及高昂的房价使城市居民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从而导致生活幸福感降低。因而,政府需要在塑造社会公平正义之风以及调控房价上下更多的工夫。  相似文献   

2.
人生数问     
最困难的事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贵重的财物毕阿斯出生于古希腊普里埃耶城。一次,当普里埃耶城遭到围攻时,居民们纷纷带上自己最贵重的财物四散奔逃,只有毕阿斯一个人赤手空拳。居  相似文献   

3.
意雯 《天风》2016,(11)
正[中国经济网]近日一条新闻引起不少网友热议:重庆一个3岁小女孩上培训班迟到,为了进教室,两次说"我有钱"。培训班老师认为这已司空见惯:这个小女孩不是第一个说自己有钱的小朋友,说自己有钱或爸爸有钱、妈妈有钱的小朋友已经有好几个了。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说这样的话,想让老师来满足自己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当一个人的心理上发生变态后,其行为会出现异常,而且用这种异常的行为来满足心理的需要。如何改变这种行为?该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采用亲子沟通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牛津幸福感问卷对广西四所农村中小学的1164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农村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在不同性别、年级和SES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亲子沟通存在年级和性别交互作用差异,即五年级和初一女生与父亲的沟通质量显著高于初二女生,对男生而言则此差异不显著;(2)农村青少年的父子沟通、母子沟通与自主、胜任和关系三大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及其幸福感均呈显著正相关;(3)亲子沟通不仅对农村青少年幸福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而且还会通过自主、胜任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对农村青少年幸福感产生间接作用,其中关系需要满足的中介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本研究考察了体验购买与实物购买这两种购买方式与个体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的关系,并探索了个体的关系需要满足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回忆范式启动不同购买经历之后,被试依次完成关系需要满足问卷、享乐幸福感与意义幸福感量表。结果显示,体验购买组的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都显著高于实物购买组;关系需要满足程度在购买类型与享乐幸福感、意义幸福感的关系间分别起到中介作用,这表明购买类型通过满足个体的关系需要进而提升其享乐幸福感和意义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7.
人的幸福有"俗福"和"雅福",人的幸福感既可以来自物欲的满足,也可以来自精神的自由,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和追求幸福的能力也是历史的。信仰与幸福密切相关。首先,信仰是人的内在尺度的积极实现,信仰者心中的信仰就是一种幸福;其次,作为人理解世界的尺度,信仰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根本坐标;最后,幸福需要信仰的理由还在于病态幸福的存在。信仰建设成为当代中国人既有"感觉的幸福",又有"幸福的感觉"的重要路径,但是当代中国信仰的建设不是简单找回传统和拥抱西方,而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8.
所谓成功     
所谓成功就是,当你不需要名的时候,名却铺天盖地而来。伙前你想认识而又不认识你的人已经认识你了,现在你不认识也不想认识的人也认识你了.你在台上讲话的时候有人鼓掌了,你说一些连你自己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的时候也有人喝彩了。以至于你必须乔装打扮一番才能出行.要不,别人会找你签名,直至你签名签得手疼,为此可能还会影响交通。你想找昔日老友话旧,可等待你的却是摄像机、闪光灯。最终你会认为这名给你带来的仅仅是行动不便,自由缺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正拍完《摆渡人》后,梁朝伟、刘嘉玲和其他几位演员,一同参加一家国内知名媒体的访谈节目。记者问在座的演员:"你们会看自己演过的电影吗?""几乎没看过,太忙了!"有人说;"偶尔会看看,找找以前的美好回忆。"另一人说;"拍完后我都会看一遍,从中总结自己的不足。"还有人说。当记者问到梁朝伟时,梁朝伟转向观众:"你们觉得我会看吗?"  相似文献   

10.
林静宜 《天风》2016,(7):53-54
正导语:你的幸福感为什么那么低,为什么会拼了命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别拿自己人生的寒冬与别人的春天作比较,幸福观一代被毁则会毁至三代,这不是玩笑……人活着没有幸福感,是因为从很小的时候一路伴随我们成长的思维惯性出了问题,导致不幸福感就像滚雪球一般,在不断地瞎忙、攀比、自卑、不满、遇挫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占据着生命。读友J是一个学生,学习压  相似文献   

11.
正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个社会角色中,而常常失掉了自己的"真我"。我们每个人真的有"真我"吗?这似乎是个问题。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曾说,当一个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出生地、住址、职业、爱好,等等,总有一些东西剩下来——那就是自己的"存在",不能被思考和言说。这剩下的东西,或许就是"真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12.
欣歌 《天风》2007,(23):42-43
"当我们将自己奉献给基督时,别人会认为我们好像舍弃了许多,但生命真正意义在于‘舍弃’而非‘索取’。这是生命原则,神要我们与更多的人分享真理,若你的爱不设限,你就能比以前更有爱心,去爱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13.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静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073-1080
收入与幸福的关系一直饱受争议。文章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收入与幸福之间的曲线关系:在低收入水平下,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幸福水平的显著提升,当收入一旦达到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之后,它对幸福的积极效应就会被社会比较、适应和欲望等心理因素削弱。基于这种关系,要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感,一方面需要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公平调整,特别是制度设计,另一方面需要个人的努力奋斗和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本土自尊理论,将建立在适度恰当满足大小我需要基础上的自尊称为“适恰自尊”,并从个体,人际与集体三个层面揭示其积极心理学意义。结果发现:(1)在个体层面,适恰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在人际层面,适恰自尊会放大来自他人(即父母)适恰自尊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3)在集体层面,大学新生的适恰自尊与大我自尊显著正相关,并有利于大学新生在入学一年内通过逐步建立大我自尊和小我自尊满足多重基本心理需要。本研究通过揭示中国人理想型自尊的内涵和机制,将会助力中国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建立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行为与救恩     
杜冬兰 《天风》2003,(6):28-28
认识行为与救恩的关系,会使我们对自己的信仰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现在有许多的信徒认为,救恩完全是出于神的,不在乎行为,认为我们只要相信了主,就可以得救,不在乎我们的行为;又有一些信徒认为:神是一位圣洁的神,恨恶罪恶的神,于是就努力地照神的话去做,追求圣洁,远离罪恶,一旦有失败的地方,就软弱灰心,担心自己是否得救,怀疑神的救恩。人之所以对神的救恩和自己的得救存在不同的态度,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千古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不断地寻求对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地审视、叩问自己的生命,生存状况.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引论>中说:"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另一位德国哲人兰德曼在他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在于动物是以"完成品"面貌来到世界的,而人只是一个"未完成体"即"半成品".他说:"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这就是说大自然只给了人的肉体驱壳,至于人的智慧、素养人的事业.道路、价值.全靠人在几十年的生命活动中去开创、塑造.每个人的人生历史就是这么一部完成或者说谱写"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所受的刺激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为心理超负荷。 医学研究证实,人体在心理超负荷状态下,体内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剧烈变化。若持续时间过长,人体的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会衰竭,甚至崩溃,引起疾病或原患疾病急剧恶化,甚至诱发猝死。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心理是否超负荷呢?专家经大量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18.
智者的回答     
最困难的事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贵重的财物毕阿斯出生于古希腊普里埃耶城。一次,当普里埃耶遭到围攻时,居民们纷纷带上自己最贵重的财物四散奔逃,只有毕阿斯一个人两手空空。居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离开时,  相似文献   

19.
正很多没有办法操控自己生命的人,其实都是靠着想象理想的结果,才得以撑下去。自由奔放的幻想,有时难免夸张,而且不切实际,但还是有帮助的。受虐妇女藉由幻想(甚至真心相信)有朝一日丈夫会改头换面,来忍受每天的生活。我认识一位牧师,他有一个三十岁的儿子,四肢麻痹,他说,他经常藉由幻想新科技能让儿子再度行走,来熬过一天。当我们梦想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会更加注意那些需求以  相似文献   

20.
移情的测量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移情,是一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共鸣反应,是一个人(观察者)在观察到另一个人(被观察者)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下时,产生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这种共鸣反应的能力依赖于一个人能否认知推理他人的情感状态;同时,唤起的共鸣反应又会为观察者提供内部信息,从而加强由认识推理得到的情感的含义。一般认为移情使人更容易意识到另一个人的需要,通过满足这个人的需要以平息自己的情绪,所以能促使亲社会行为发生。从60年代末国外对移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不同研究由于采用不同的移情测量指标,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此有必要总结一下移情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