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贪心的后果     
齐国和鲁国是邻居,表面上友好来往,其实内心恨不得一下子将对方吞掉。有一天,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现在鲁国发展势头很好啊,照这样下去,它的综合国力总有一天要超过我们齐国,到那时候就麻烦了。爱卿,你可有什么办法钳制一下鲁国呀?"管仲胸有成竹地说:"这好办,从明天开始,大王和众大臣只穿鲁缟(鲁国生产的一种绢布)做的衣服就行了。"齐桓公将  相似文献   

2.
正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邻居,表面上友好来往,其实内心恨不得一下子将对方吞掉。有一天,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管仲说:"现在鲁国发展势头很好啊,照这样下去,它的综合国力总有一天要超过我们齐国,到那时候就麻烦了。爱卿,你可有什么办法搞垮鲁国呀?"管仲胸有成竹地说:"这好办,从明天开始,大王和众大臣不穿齐纨,只穿鲁缟做的衣服就行了。"齐桓公半  相似文献   

3.
正韩非子在《外储说》中讲了一个故事:管仲被鲁国人俘虏后,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决定迎管仲回国。名义上是向鲁君索求管仲回国受罚,实则是要任管仲为齐相。为了掩人耳目,管仲双手被绑缚着,从鲁国被押回齐国。管仲在路上又饥又渴,恰好在绮乌这个地方遇到一个边防官,于是管仲向他乞食。边防官跪着给管仲东西吃,并给他水  相似文献   

4.
正齐国宰相管仲瘸了,齐桓公问他:"群臣当中谁可以做相国?"管仲说:"只有君主您最了解您的臣子了。"桓公说:"易牙如何?"管仲回答:"他杀死自己的儿子来顺从国君,不合人情,不可任用。"桓公问:"开方怎样?"管仲回答:"他背弃自己的父母来顺从国君,不合人情,不可亲近。"桓公  相似文献   

5.
一、管鲍之交 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二人,友谊深厚,互相了解。鲍叔牙曾在齐桓公面前极力推荐管仲为相;齐桓公听了,果然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管仲曾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后人称相知很深的朋友为“管鲍之交”。 二、车笠交  相似文献   

6.
郭丽 《管子学刊》2008,(4):50-53
鲍叔牙是齐桓公时的政治家。他早年与管伸共同经商、参战.关系密切;后精心辅助小白,帮助小白登上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支持管仲对齐国的治理。鲍叔牙是齐国的卿大夫,曾负责为桓公推荐人才。他忠言极谏,和管仲一起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时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上博简《鲍叔牙和隰朋之谏》中,鲍叔牙谏议桓公远离佞臣,在政治上实施新举措,取得明显政治效果。但最终因为嫉恶如仇,政治上缺乏灵活性而没有位极人臣。  相似文献   

7.
郭丽 《管子学刊》2016,(4):31-34
齐桓公生长在东夷地区的齐国,这个地方原住居民主要以打猎为生,箭术普遍较高。受当地环境影响,齐国历代君主多喜好箭射,齐桓公是其中的佼佼者。齐桓公喜欢箭射,这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其征战与治国影响也很大。齐桓公在争夺君位时,面对管仲射来的一箭,反应敏捷,麻痹了管仲,争取到主动,最终成为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具有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善于团结材能优异之人,与官员群体密切合作,齐国因此富强;在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时,则依靠盟约来维护秩序,为自己赢得信誉,为当时的中国创立了新局面,这都是齐桓公体育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管仲之谋向为史家所称道.大史学家司马迁曾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邀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史记·平准书》)又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仲传》)在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齐桓公,运用管仲之谋,发展经济,充实国力,终于使偏居东海一隅的齐国,成为一度称霸于诸侯的一流强国.笔者根据流传至今的管仲及其学派的著作《管子》一书,并参之以其他文献,对管仲之谋加以研究,探讨其哲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论管仲的社会改革思想林永光在春秋时期先后出现的五位霸主中,第一个称霸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是齐桓公小白。他之所以能够开创出如此宏壮的历史场面,主要应归功于大政治家管仲的辅佐。没有管仲对齐国国政的大刀阔斧的改革,齐国的强盛与霸业是无法实现的。本文...  相似文献   

10.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以法治国,涵及治农、治政、治军、治贪、治商工等方面,使齐国由弱变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的“以法治国”思想为现代的“依法治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齐桓公论     
春秋五霸之首、齐国之君——齐桓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一位大改革家。在历史上,他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齐相管仲功绩名声显赫,在齐国的大变革中也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此,史家一般都把改革的功绩统统归在了这位“辅政者”的名下,而齐桓公的历史作用则隐而不彰了。其实,若没有齐桓公,或者齐桓公是站在守旧立场,沿  相似文献   

12.
作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任政相齐四十余年,"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实施革新,国富兵强,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孟子追随孔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对管仲常有"轻薄之意,溢于言外",然深究孟子之王道思想,其民本、人才、税收等内容,却又对管子思想有诸多汲取。  相似文献   

13.
《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政治家,孔子曾称赞管仲为仁者。《管子》一书不可能是管仲自己撰写的,我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的学者的著作的汇集。当时管仲在齐国的声望非常高,孟轲讥讽他的弟子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足证齐国推崇管仲的人很多。近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者著作的总汇。事实  相似文献   

14.
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叱咤风云、青史留芳的人物。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被孔夫子称许为“救民之姓(生)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的晏婴,则是其中的姣姣者。对于管、晏二人,史学家们评论甚多,褒奖者多,贬之者少,褒贬参夥者亦不乏人。宋代散文家苏辙在他的《晏子传论》中把晏婴和管仲作了对比性的论述,文章说:“管子以桓  相似文献   

15.
一管仲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改革内政,称霸诸侯,对齐国的富强,对维护华夏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起了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肯定、赞颂管仲的,并吸取了他的某些思想观点。《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论,主要有三条,两条赞颂,一条批评: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注重通过心性论的方式诠释德性自律,而荀子则从人性恶入手,强调通过礼制的教化作用以化性起伪。儒学的这两种德性进路对两宋时期尊孟派与疑孟派评价管仲、齐桓公产生了重要影响。疑孟派强调"礼"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对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充分肯定齐桓公、管仲尊王攘夷的霸业对维护周礼的积极意义,并对王道、霸道进行量化分析,将王道、霸道视作同一性质而不同层次的两种为政方式。尊孟派则极力区分孔子称赞管仲"如其仁"的内涵,在充分肯定管仲具有"仁之功"的同时,从儒学心性论的角度否认管仲之"仁"。疑孟派充分肯定了齐桓公、管仲的霸道,尊孟派则严格区分王道、霸道在性质上之不同,揭示了齐桓公、管仲霸道"假仁以霸"的本质。尊孟派与疑孟派关于评价管仲、齐桓公的分歧,本质上是儒家两种德性进路的分歧。管商功利主义是管仲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再现,儒学德性进路的分歧又形成对管商功利主义评价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管仲是我国春秋前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改革史上第一位大改革家。管仲相齐四十年,辅佐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不仅把齐国建成了一个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强国,而且领导了中原地区各诸侯国取得了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管仲对齐国和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其辉煌  相似文献   

18.
广漠的宇宙,悠久的历史,事无巨细、新旧,都蕴藏着丰富的宇宙真理,都渗透着人类珍贵的智慧与体验,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天去了,到了冬天才返回,半途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  相似文献   

19.
管仲是齐国的著名贤相。他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仅对齐国,而且对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其一生,得以任齐相是其施展抱负才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如何能由囚徒一跃而为齐相,其得以相齐的原因何在?本文试对此作些探讨。一对管仲得以相齐的成说主要有二。一是鲍叔能够荐贤。《左传》、《国语》、《管子》、《史记》等等,皆记鲍叔荐管仲为相之事。鲍叔此举,极受后人称赞,如《韩诗外传》卷七之  相似文献   

20.
子贡救鲁的外交谋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贡,春秋时卫国人,是孔子的学生,有谋略,善辞令。曾在鲁国做官,当齐国即将兵临鲁国之际,他游说四国,不发一兵一卒,成功地使鲁国转危为安。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以弱胜强的谋略。齐国的执政官田常,企图夺取国家权力,所害怕的是高、国、鲍、晕晏四大家族。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他打算兴兵讨伐鲁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齐强鲁弱,鲁国面临灭亡的危险。孔子是鲁国人,得知齐国将要侵鲁的消息,他召集学生们说:“鲁国,坟墓所处,父母之国。今国家危险如此,各位为什么不出去想点办法?”话刚说完,学生中一个名叫子路的就挺身而出,孔子把他劝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