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5月23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刊登了我国前驻阿曼国大使袁鲁林先生撰写的题为《阿曼古城重见天日》一文(附后),叙述的是一支阿拉伯探险队在阿曼苏丹国南部发现了消失约5000年的古城乌巴尔的遗址,这是震惊世界的考古成果;更使世界震  相似文献   

2.
张越 《管子学刊》2010,(4):F0003-F0003
<正>最近,张光明先生的《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一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光明先生的文集,也是他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主要由"齐地考古与东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陶瓷文化研究"、"齐地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学研究"四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海岱地区文化进程的研究,淄博地区先秦文物考古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考古遗址公园是文化遗存保护与城市化进程的矛盾加深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遗址保护方式。由于遗址本身的公共性特性明显,仅仅依靠政府及考古文博机构的力量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保护,公众考古也就是在处理考古学、公众、国家政府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考古遗址公园对公众考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以"考古遗址公园对公众考古的发展"为题,通过梳理公众考古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日本飞鸟历史公园、英国弗拉格遗址公园和我国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不同展示方式及特点,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公众考古学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以期能够引起对于公众考古学的重视,将公众考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更好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张学海 《管子学刊》2010,(4):108-110,128
陈庄西周城是周代考古的重大新发现。南城门内的祭坛与贵族墓地对城的属性作出了证明。祭坛为社坛、贵族墓地是家族墓地,两者的平面关系体现了"左祖右社"的思想观念。陈庄西周城是齐侯所立之"家",是迄今首例西周卿大夫封邑。  相似文献   

7.
正小雁塔,位于"开拓丝路决策地"——西安之西南隅,是我国首批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点之一,这里完整的保存有经由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文化之典型象征物——佛塔及其古建筑群。历史上的小雁塔曾是丝路沿线国高僧在长安弘法的重要场所,唐代设在寺内的"义净译场"是外来佛教文化最为繁荣的传播地。近年来院内又考古挖掘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作为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撑部分,对江西省的整体经济发展规划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海昏侯墓的挖掘与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已经成为了全国瞩目的西汉文化研究的重点工程项目。对于江西省的整体规划而言,根据在海昏侯墓开挖的过程中对墓中文化的研究,建立起对西汉贵族文化世界观的整体认知,是提高江西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步骤之一。文章将从海昏侯的整体认知及海昏侯的文化特点出发,分析海昏候文化的地域特征,以期为同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9.
《原道》2010,(0)
<正>"中国"一词,考诸现存的文献及考古材料,大致可以追溯至西周初年。然而,"中国"观念或意识却可溯源于更早的时代。大致上古时人类的早期民族,其活动地域恒小,不免视本民族为世界之中心,故常以"中国"自居。中华民族历数千年而长盛不衰,恒居东亚国际关系之中心,是以"中国"之名一直保留至今。然自晚清以降,随着国人视野的开阔,且尤感于西方列强的不断侵逼,"中国"意识日渐淡化,虽犹存"中国"之旧名,不过只是作为近代世界体系中的列国而已,不复旧日"中国"之荣耀矣。  相似文献   

10.
孙向晨以儒家重生、海德格尔重死来区分和展示中西文化哲理差异。此切入点没有看到儒家的"生生之论"中透露着死亡的"气息",而海德格尔的"向死而在"中同样蕴涵着"生生"之意。也就是说,双方都有一个将生死关联起来做整体考量的视角。但是,双方生死观上的结构相似性并不掩盖双方思想实情的差异。海德格尔的生死关联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在他这里,本真的死亡只能是个人的死亡。儒家不同,它是以"家"为中心实现的一种隔代的生死关联。借助并对话海德格尔的共在思想,我们将表明,他人之死,尤其是亲人之死,也可以是本真的、原初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上万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据介绍,其中含有《周易》的内容。海昏侯墓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祭祀体系最完备的西汉列侯墓园。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种类极为丰富,其中尤以逾万枚简牍为大宗,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  相似文献   

12.
《齐地考古与齐文化研究》——张光明考古文集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自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回家乡淄博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垂三十年矣,是书即为三十年来重要学术论文之结集。  相似文献   

13.
晓望 《天风》2005,(2):14-15
福建的刘行读者在写给本刊编辑部的信中说:"海,一望无际,蔚蓝色的海。张着点点白帆,像鸟的翅膀。啊,美丽的海,神秘的海,令人向往,令人陶醉。谁能想到,一场地震,海啸突然发生,海底断裂,美丽的海顿时变了脸,怒气冲天,张开巨口,冲向海岸,可怕的魔爪抓住一个个生命,吞噬着一切……海滨变成废墟一片,豪宅也成了一堆瓦砾,嘻笑欢乐变成悲伤哭号……人类开始惊叹自己的弱小,力量是多么有限。在可怕的大灾难中,是否在沉思默想。人类共同的敌人不是人类自己,有多少可怕又不可胜的敌人在地下,在海里,在空中。海,恢复了平静,海鸥时而掠过海面,时而发出降阵呼唤,生活是多么美好,和平就是幸福,团结就是力量。各国各地的弟兄姐妹共同祈祷,伸出援助之手,纷纷行动帮助印度洋灾区重建家园,把新年的欢乐化为爱的奉献。这是爱的海洋,这是人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两章都是关于曾子临终场景的记录,编次的倒置彰显了孔子守死善道教诲的主题。守死、善道是曾子守死心态和修身意志的表征,因而守死得以守护死亡、喜悦全归,善道得以留存礼之不善而"贵乎道"之善。检视身体、踏上归途之守死是对死亡的接纳,因而守死指涉修身的外延;人之将死,尚能"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此之善道是对生命的坚持,因而善道指涉修身的内涵。曾子的身体爱欲,是孝和仁的巅峰体验;"言不远身","行不远身",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君子风范和儒家修身哲学革命性、彻底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我渴了”     
张丽丽 《天风》2005,(3):F004-F004
"我渴了",这是人子耶稣人性的真实体现。是降卑之神子对自己的呢喃,是变水为酒者向世界的倾诉,是履海斥风者向人类的沉重的叹息。 "我渴了",是人子在十字架上真实的需要,干渴灼烧着他的内脏,烘烤着他的肌肤,这肉体的软弱是人性的真实,不可抗拒的真实!于是这一声"我渴了",浸着羞辱,透着哀婉。  相似文献   

16.
<正>由著名齐文化研究专家宣兆琦教授主著的《海岱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一书近期由齐鲁书社出版,这是宣兆琦主持的又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也是国内外第一部对海岱地区古代文明进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力作。海岱地区是海岱历史文化区的略称。作为历史地理学的用语,"海"意指渤海与黄海,"岱"则是泰山别名,"海岱"指的是泰山与渤海、黄海之间的地区,即今山东半岛。《禹贡》说:"海岱维青州。"蔡沈注云:"青州之域,东北至海,西南距岱。岱,  相似文献   

17.
吕建高  谢萍 《学海》2011,(5):129-134
人的尊严是一项古老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人的尊严理论的分歧在于它是内生的还是获得的。尽管这种争论至今未有定论,但二战后的法律文件将人的尊严地位提升到人权基础的高度。就临终病人的死亡权而言,康德"基于道德自主的人的尊严"之哲学智慧受到挑战。人的尊严之现代意蕴主张以"尊重人"替代"尊重选择"而成为首要原则。人的尊严是病人自主的基础。死亡权的尊严内涵是作为选择的尊严和作为关系的尊严之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8.
齐鲁大地,海岱之间,古道众多,但据严耕望先生考证"有东西两条重要之南北交通线",现代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此观点。春秋末发源于鲁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兴盛于齐,既而在西汉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显学。这一过程背后有很多因素,本文仅从儒学传播的地理途径——齐鲁古道入手,以孔子、孟子来往于齐鲁两地的行迹为中心,将史籍文献、历代地理变迁之大势以及迄今所存之历史遗迹等线索汇集一起,阐释齐鲁古道在"鲁学"北渐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是对仁道的说明,因此,它集中反映了儒家仁爱万物的思想。"不忍"作为仁爱之心,强调仁者与他者之间的一体性和相通性,而这也是成为仁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所"不忍"的乃是他者由生赴死,因为死是一种走向未知的冒险活动,所以,人们对死亡充满着恐惧感,而仁者有好生之德。"不忍"需要具体情境的激发,抽象的概念、理论很难激发人们的不忍之心、仁爱之心,而"见"所遭遇的正是一种具体的情境,从而为仁爱之心的发挥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激发人们的仁爱之心。  相似文献   

20.
陈庄考古发现比较摭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敬明 《管子学刊》2010,(3):111-114
陈庄西周早中期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其中车马坑可与胶县西菴商代晚期者作横向比较;而西周早期刻有周易卦画的卜甲,分别为周易中之"艮"与"噬嗑",可与平阴朱家桥殷代陶罐上刻画之"损"卦相联系。豊般铜器之主人,应与山东商周古国发生密切的文化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