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傍晚,夕阳还很红的时候,坐在路边的老沙发像往常一样,又唱起歌来——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榕树下的秋千上,还有只蝴蝶停在上面。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沙发爷爷,您别唱了行吗,好难听!说这话的是身旁的小榕树,他有点儿难为情。老沙发停下来,瞪眼看着小榕树说,真的?有多难听?真的!反正每听一次,我的耳朵都难受好久。小榕树的样子开始变得很委屈。原来,你忍了我这么久,谢谢你了,懂事的孩子。老沙发眼睛有点儿湿润。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商人朋友一起在公园里散步、聊天。忽然,他停住了脚步。好像听到了什么。“怎么啦?”他的商人朋友问他。昆虫学家惊喜地叫了起来:“听到了吗?一只蟋蟀在鸣叫,而且绝对是一只上品的大蟋蟀。”商人朋友很费劲地侧着耳朵听了好久,无可奈何地回答:“我什么也没听到!”“你等着。”  相似文献   

3.
扔掉自卑     
朋友跟我闲谈,说起他高中读书时的故事。朋友家庭贫寒,读高一的夏天,他的上衣只有一件。每个星期天,在寝室里,他光着上身,将唯一的上衣清洗干净,然后晾在外面,自己就窝在床上,等待上衣晾干接着穿。高一下学期,他的眼睛近视了。买不起近视眼镜,上课时全靠耳朵听,读书写字时头都要深深地低下去。走在外面,他怕看不清熟人不知道打招呼,干脆也把头深深低下去。时间稍长,他就有些驼背了。后来,他弄到一副旧眼镜,是一个同学淘汰不用的。没想到,在一次打球时,他被同学撞了一下,旧眼镜跌落下去,还好,只是跌断了一条眼镜腿。上课时,他就用一根绳子代…  相似文献   

4.
正曾做过末代帝师的陈宝琛,字伯潜,晚号听水老人,福州人。老来回乡蛰居,陶醉自然,筑楼建斋,修身养性。听水,是他一大喜好,40岁时,在鼓山灵源洞建"听水斋",61岁时,在永福小雄山筑"听水第二斋",他在诗里说自己"听惯田水声,时复爱泉响"。他在草木青葱的私家园子里叨念田水声,眷恋而不得,转而爱响泉。田水声,夏日稻田里的一种声响,它不光是流水声,还有鱼的泼刺,蛙鼓虫鸣。田水声,于稻田是一道祥和天籁,以动衬静,衬托出久远农耕时代的亘古  相似文献   

5.
看起来,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 譬如,听别人讲话,听到最后,耳朵里只会记住两类话:最愿意听的和最不愿意听的。然后,喜欢听的未必化成快乐,但不喜欢听的一定化成了痛苦,其他的都化成了风。  相似文献   

6.
聆听的艺术     
世界级的大文豪伏尔泰说过一句名言:“通到心的大路是你的耳朵。” 生活在这个迅速变迁,各种资讯排山倒海般地冲向我们的信息时代,聆听已经逐渐成为稀有罕见的事了。 不少夫妻彼此抱怨对方不愿“听”他或她说话,作父母的也埋怨子女不肯“听”他们说话。青少年们也在抱怨自己的父母从来不愿“听”他或她们说话。 形成如此普遍的“怨”之因由,我认为在于“聆听  相似文献   

7.
    
正除了上课,做些跟工作相关的零碎事情之外,一天里的很多时间她都泡在等待中。她不知道被她唤作母亲的那个人来不来,什么时候会来。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母亲没有手机,等于自动切断了跟别人的联系方式。也难怪,母亲都81岁了,在电话和手机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喝过了这世间数不清的盐水,并习惯接受一切自然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  相似文献   

8.
一位先生买了一个助听器, 于是他向朋友解释,说他是多么珍爱它。“这是我这辈子用钱用得最恰当的地方了!”他大着嗓门说。“耳朵里没塞上这东西以  相似文献   

9.
在一家酒吧里有一个钢琴师。他技艺精湛,许多人到这里来都是为了听他弹奏。有一天晚上,一位顾客告诉他,他不愿意再听他弹钢琴了,他想听他唱一支歌。钢琴师说:“我不会唱。”可是那位顾客坚持要他唱。顾客告诉酒吧侍者:“我对听钢琴已经厌倦了。我想听那个家伙唱歌!”酒吧侍者从房间那头大声冲他喊道:“嗨,伙计!如果你想拿到薪水,就唱一支歌。这位顾客请你唱歌!”迫于无奈,钢琴师不得不唱一支歌,于是,那天晚上,一位从来没有在公共场合唱过歌的钢琴师生平第一次唱了一支歌。而在那之前,人们也从来没有听到过有人用那种唱法演绎那首“蒙娜丽莎…  相似文献   

10.
正大地上是有着众多不同的声音的。而且,大地上的有些声音是无法用耳朵听见的,不过,这些声音却是可以用心感觉得到的。有些声音可以在心中蓬勃地滋长,甚至变得很响亮,很巨大,但耳边却没有任何的响动。走在草木茂盛的乡野林间,耳朵里听不到都市中的喧嚣之  相似文献   

11.
他出生在灭津的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祖上几代没有一个是跟相声沾边的。家人都认为说相声是件很不正经的事,而且连他自己也从没想过要从事相声表演。凑巧的是,幼小的他,由于天天被繁忙的父母“寄存”在各个剧场里,听评书,听大鼓,听各种曲艺,累日熏陶,不知不觉竞喜欢上了这一行。  相似文献   

12.
一炉暖     
正北方的冬天冷得瘦骨嶙峋,所有盈润饱满的生机都迅速干瘪下去,只剩下皮包骨头的一把寒意。往年最舒服的时候,就是爷爷在低矮的砖房里,蹲在泥炉前,燃一炉木柴,火苗腾腾地窜出炉膛,那呼啦啦的声音听得满耳朵都暖烘烘的。我们围在炉边伸着小手烤火,火光映在脸上,最是温暖。爷爷坐下来抽一袋旱烟,指着那热腾腾的一炉火,跟我说,丫丫,和你生辰对应的,就是炉中火命。  相似文献   

13.
一位母亲问孩子,身体最重要的部位是什么?小孩觉得声音对人类而言很重要, 因此他回答: “妈咪,是耳朵。”妈妈说: “世界上有许多人是听不到的。你再继续想,过一阵子我会再问你。”有一天小孩对妈妈说: “妈咪,视觉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应该是我们的眼睛。”妈妈看着他说: “你学得很快,但还是不对,因为有许多人的眼睛是看不见的。”往后的岁月中,妈妈又问了他几次,但她答案总是: “不对!可是孩子你每年都在进步。”  相似文献   

14.
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亘古未变。花石寂寞地躺在海滩上,祈盼秃头老人的到来。起先,老人并不秃头,满头黑发的他,每天都背着男孩到海边来。男孩坐在背篓里,两手揪着他的耳朵,像骑在马背上。男孩在海边玩耍,老人忙着捉海蟹。  相似文献   

15.
有歌的人生     
一个秋天的下午 ,我因为在家里坐得久了 ,便出去走走。在一条铺满落叶的小径上 ,我遇到一个老人。他头发胡子都很长 ,穿一件显得有些破旧的大衣 ,在深秋淡淡的阳光里默然独坐。从他身边走过时 ,我发现他紧闭着双眼 ,饱经沧桑的脸上神态出奇的安祥。出于好奇 ,我停下车向他打招呼 ,可是没有回应。这更加重了我的好奇 ,我伸出手来在他肩膀上轻轻推了两下 :“喂 ,老人家 ,你坐在这儿干什么呢?”他慢慢睁开眼 ,打量了我一下 ,然后指指自己的耳朵 ,又摇了摇手。噢 ,原本是个聋子。当我正要转身离开的时候 ,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支笔和一线纸 ,用…  相似文献   

16.
充耳不闻     
我曾读过一篇小说,因为未曾料到现在写文章要引用其中的材料,所以连题目都给忘记了。小说中描写一个老棋迷,家住在工厂附近。从工厂里传出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可这丝毫不影响老棋迷下棋,他好象是什么也没听到。一天,老棋迷正陪着客人下棋,突然把棋盘一  相似文献   

17.
正梁漱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生活中的梁漱溟行事低调本分做人,他常常以身作则教导子孙,更是将"不贪"的理念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有一回,梁漱溟的孙子梁钦东得到一本向往已久的书,便如饥似渴通宵达旦地看了起来。其他人看到了,都夸赞梁钦东聪明懂事喜欢学习。这件事很快传到梁漱溟的耳朵里,他于  相似文献   

18.
赢在起点     
远大空调总裁张跃有一双听力非凡的耳朵,如果是比较熟悉的人,离他很远他都能听到人家说话,堪称传说中的“顺风耳”。他是国内第一个自购飞机并第一个取得飞机驾照的企业家,每年都要参加飞行员体检,医生说,他的听力比一般飞行员还要高2级。正因为听力上的这种特异功能,使他生活在一个十分嘈杂的世界,他对噪音特别敏感和厌烦,而这却成为了他做空调的标准,那就是要绝对地静音,检测的依据则是他的耳朵。  相似文献   

19.
假期里听初中一好友谈起他的婚姻大事,说相恋一年多的女友离他而去,原因是嫌他老实,性格合不来,言语神色间透出内心极度的苦闷…… 邻居接父亲的班在外工作两年的女孩,单位里两位大学毕业的男士都向她表露了爱意,可她和母亲却准备拒绝,理由是两人“都太老实。”  相似文献   

20.
正我上大学时,一心想要学好英语,每天认真背单词,练听力,练口语,过程辛苦而单调,进步也缓慢。我在网上找了一些高效记单词的方法,宣称一天可以记住500个单词。至于练习听力,一个朋友告诉我,在MP3里下载英文歌曲,随时随地听,让耳朵适应英文环境,自然就能提高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