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前言1930年冬,我发心出家,从江苏江阴到杭州,住在孤山广化寺,当时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也住在那里,因而相识。据他的弟子们说,熊十力正在著《新唯识论》,由于我对于唯识义理尚未进行研究,所以没有向他请教。后来我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住了几年,研究过佛教各宗派的理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尊闻录》、《十力语要》等也已先后出版,并且引起了论战:如《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沦》等,我乃于1936年冬,陆续在友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李源澄所办的《论学》杂志上发表《评熊十力所著书》一文,并寄给寓  相似文献   

2.
李祥俊 《哲学研究》2012,(4):35-42,127
<正>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脱胎于佛教唯识学。对熊十力思想演进历程及其新唯识论相关著作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唯识学"四缘论"尤其是"因缘论"的创造性诠释,是他走出唯识学、建构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关键。学术界对于熊十力新唯识论与传统唯识学之间的关系多有论列,但尚无从其体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9,(7)
《法音》编辑部: 我是贵刊读者,读了贵刊感到文有神韵,说理力强,不禁心中欣然。今为弘扬佛教,谨向法师陈述刍荛之言。一、贵刊拙缁法师短论三则:《空与运动》、《心色不二》、《涅槃》,文笔洗炼,我认为是佛教修止、观的真实境界。于此知佛教之理法,皆身心性命之学,不知此解是否正  相似文献   

4.
颜峻 《中国哲学史》2023,(1):117-124
量论是熊十力思想拼图中重要且零散的一部分,从牟宗三到当代学者都做过补充、完善的努力,但是学者极少论及熊十力的量论存有前后不同的阶段及不同的呈现状态,所以,并不能笼统的把各个时期的量论思想互相填充。熊十力的量论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新唯识论》为代表,依于佛学量论而自出机杼;第二时期以《原儒》为代表,彻底跳出了佛学量论的思维框架,创发出儒家量论的基本框架;第三时期以《明心篇》为代表,建立起知识-道德圆融不二的认识论-工夫论体系。熊十力量论体系虽不完善,但后人也难以真正为它补全。  相似文献   

5.
释妙安 《法音》2022,(7):68-72
<正>2021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佛教教务和教风监督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江西九江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佛教教务和教风监督委员会五年工作计划》。2022年6月,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第十九次会议联合发出了《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下文简称《共同倡议》)。这次会议精神和《共同倡议》,对推进佛教教务工作与教风建设,不断开创佛教中国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何:陈兵兄,近些年以来,您在佛学领域成就颇丰,不论是以一人之力独纂的《新编佛教辞典》,还是《生与死》、《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等,都颇为引人瞩目。但包括我在内,广大读者对您研究佛学的因缘,却还不甚了了。记得您原来在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在宋元明清道教和内丹学研究多所拓荒,调到川大宗教所后才“由道归佛”,成了独树一帜的佛学专家。请您谈谈自己研究佛教的缘起,如何?陈:以佛教研究者的身份与读者见面,在我来说虽然只有十年历史,但就研习佛教而言,我大概算得上国内同年龄段的一代人中起步最早者之一。在童年、少年…  相似文献   

7.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佛教文化》改版了!从第81期改起,从狗年之初改起。《佛教文化》从创刊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都是学者在编;从这一期开始,改由教内人自己编了。这其中会有什么不同吗?我想,或许是有的。佛教文化是由“佛教”和“文化”组合而成,“文化”可以没有“佛性”,但“佛教”一定具有“文化性”。这是从佛教诞生之日便注定了的,只是当时人没有从文化层面去关注这一特性。随着佛教的  相似文献   

9.
十斋日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十斋日的来源及地藏菩萨十斋日,法国学者苏远鸣与中国学者张总、王承文等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他们于佛教对十斋日的具体接受过程还缺乏深入的考察。本文就此提出补说。认为: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态度经过了由拒斥到吸收的过程;在统治者推行十斋日,以及民众修习实践的压力下,十斋日在盛唐、至少是中唐时期已进入佛教经典,至少在中唐时期已被信奉者归之于佛教;佛教徒对十斋日的改造使其反而取代了道教十斋日,在民众信仰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目前将敦煌遗书中的十斋日统称为《地藏菩萨十斋日》是不恰当的,后者乃《地藏菩萨本愿经》吸收十斋日所产生的结果,而它的称谓,似也应以写本中用得较多的《地藏菩萨经十斋日》为准。  相似文献   

10.
《冥福请佛文》为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所发现的大批摩尼教文献之一。该文献为法师在做道场时请佛之用,虽篇幅较小,但所请之神甚为庞杂,有摩尼教、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祗,尤其是文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佛教地狱十王思想,其内容与教煌等地发现的《佛说十王经》、《地藏十王图》有不少关联,堪称摩尼教在福建地区走向佛教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07,(10)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魏武)第十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2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共同宣言》,并签署了第十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协议书。  相似文献   

12.
正侯冲,北京大学哲学学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访问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汉传佛教仪式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发表《水陆碑研究》、《眉山水陆考》等学术论文100余篇,整理《销释金刚经科仪》等佛教仪式文献10余种,著有《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2002、2011)、《云南与巴蜀佛教研究论稿》(2006)、《云南阿吒力教经典研究》(2008)、《汉传佛教、宗教仪式与经典文献之研究——侯冲自选集》(2016)  相似文献   

13.
赵立春 《法音》2021,(1):63-66
地论学派是指南北朝时期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主的一个佛教学派,主要流行在北朝,且历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而经久不衰。《十地经论》是印度大乘瑜伽学系的重要典籍。作者世亲初从声闻乘出家,后闻其兄无著讲《十地经》,便改变所宗而先撰成《十地经论》,对《十地经》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以赞扬大乘,巩固了瑜伽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20,(5)
正学派佛教与宗派佛教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意识[1]应该追溯到汤用彤先生关于宗派问题的论述。汤用彤先生晚年对佛教宗派问题十分重视,不仅在1962和1963年分别发表了《论中国佛教无"十宗"》和《中国佛教宗派问题补论》两篇文章,而且留下大量读佛教典籍的札记,其中亦特别注意佛教宗派问题。[2]据汤一介先生介绍,汤用彤先生之所以如此注意佛教宗派问题,是因为他一直想修改和补充其撰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隋唐佛教史稿》。其中虽然对隋唐佛教的问题做了一些梳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七年我在《法音》写了一篇《佛教在美国──纽大教学十年记趣》,客观地介绍美国的“佛学”和东方热,特别是关于佛教文化和道德观念。较早于一九七六年在芝加哥大学《宗教史》学报发表的《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台湾慧炬中有译),也格于研究限制,不涉“感应”。老同学社会学者方民希认为“美中不足。”佛教究竟是一种身体力行,以奉献为宗旨,置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观,教导人们掌握自己的命运,破除迷信,凭自己坚固的信心、愿力和行为,在“苦恼忧悲满世间”的短暂人生中,面对现实,“悯己复怜他”(《水忏》)的走出一条自在…  相似文献   

16.
元文广 《法音》2021,(10):13-22
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中士僧侣从汉译佛经中集录出了许多部《譬喻经》.从现存佛教经录可知,其中抄撰年代较早、抄撰者可知的《譬喻经》,即东晋康法邃《譬喻经》十卷.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曰:"《譬喻经》十卷,旧录云:《正譬喻经》十卷.右一部,凡十卷,晋成帝时,沙门康法邃抄集众经,撰此一部."[1]关于康法邃,目前仅知其为东晋成帝时人,撰有《譬喻经》一部,十卷,其它生平事迹不详.康法邃《譬喻经》不仅对研究中土僧侣抄撰《譬喻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现存几部名为《汉译譬喻经》的真伪问题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琨 《中国宗教》2022,(7):76-77
一、佛教音乐的两个层面众所周知,佛教音乐起源于梵呗——用清净的声音(梵)来赞咏(呗)。作为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音乐会扰乱佛教修行者的平静,这与佛教追求解脱的宗旨是违背的。《十诵律》和《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之中,佛陀一再说,严格限制佛弟子接近世俗的音乐。但是,如果将经典中特定的文句加上曲调演唱出来,能够对听众产生更大的说服力的话,则是赞许的。这实际上也是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音乐更广为流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赖永海,福建漳州人,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撰有《中国佛性论》、《佛学与儒学》、《中国佛教文化论》等数十部专著,主编了《中国佛教通史》、《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禅学丛书》、《禅学研究》等书刊。研究专长为中国哲学、佛学、宗教学。  相似文献   

19.
秦平 《哲学动态》2004,13(12):26-29
自1932年熊十力的《新唯识论》问世以来,学术界关于熊氏哲学的研究不绝如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海内外熊学研究状况可参阅郭齐勇著《数十年间海内外熊学研究动态综述》一文[1].其后迄今的近20年间,熊学研究进入高峰期,著述不断、创见迭出.本文试对这一时期熊学研究状况做一番梳理,以为研究者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4,(5)
正本刊讯4月29日,由湖北省佛协主办、黄梅五祖寺承办的湖北省重点佛教媒体座谈会在五祖寺东山讲堂举行。省佛协会刊《正信》、省佛协官网"湖北佛教在线"、武汉市佛协会刊《心香》、归元寺文化中心、四祖寺《黄梅禅》、当阳玉泉寺《一音》、宜昌古佛寺《燃灯》等十余家媒体的主编、记者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