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女儿跟父亲都有一种隔膜,我从小就对自己的父亲敬而远之:我不喜欢他的懦弱和细致,我总在想为什么他不是那种能用胡子扎女儿脸很风趣的父亲?结婚的时候,我逃也似地离开了父母家,总算可以独立了,尽管只有一间小房,我却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劝说和他们同住。  相似文献   

2.
搭桥与拆桥     
星期天,女儿和同学下跳棋,女儿总是输,父亲帮女儿出主意:“你不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吗?” 搭桥——下跳棋的一种捷径,每搭一座桥,就可以连跳好几步,事半功倍。女儿听了父亲的话,棋局大有起色,父亲趁势教导女儿:“生活就跟下棋一个道理,学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多寻求一些帮助和捷径,路才好走。”女儿连连点头。  相似文献   

3.
正父亲不识字,可父亲对一切写了字的纸张怀着天生的敬畏与莫名的虔诚。那一堆涂满了女儿忧伤情绪的纸片,在众人的眼里,包括在女儿自己的眼里,都不过废纸一堆。可父亲发现了它们,他的眼睛里立马闪现出热烈到无以复加的光芒。他仿佛发现了一个稀世天才。那年女儿读大一,在一所不入流的大学。暑假里躲在屋里写  相似文献   

4.
偶尔一次     
人生做事,要有准则,要有底线,只能维持,不能打破,偶尔一次也不行! 易中天教授是这样一个人。作为教授,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至少写作4000字。有一回在学校教研所开了一天会,散会后他又到医院陪生病住院的女儿,天色很晚回到家,已疲惫不堪,但他依然写作到凌晨一点才就寝。正是凭着“偶尔一次也不行”的态度,一部《品三国》名满天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让爱说话     
女儿和父亲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生的隔阂。女儿觉得父亲冷漠,不关心她;父亲却觉得女儿不懂事,整天疯疯颠颠的。父女俩难得说一次话,偶尔说上一两句,大多也是父亲训斥女儿,女儿冲撞父亲,结果都闹得别别扭扭的。  相似文献   

6.
李爱莲 《天风》2013,2(2):44-44
能够多陪父亲一会儿,对我而言意义更大…… 开学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小女儿加加的数学老师打来的电话,听到是老师,我第一句话就问:“怎么了?我女儿的数学出了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5,(10)
<正>她展开双臂,毫无所惧地,向我跳过来……前一阵子我父亲住进加护病房,某日我带女儿去看她外公,结果十岁的小女儿加加出了病房问我"外公住这里,一定需要花很多钱哕!这钱从哪里来啊?"这个孩子一向喜欢追根究底,于是我回答"外公自己有钱,不够的话还有我们儿女会负担呀!"结果加加竟然立刻转身问:"爸爸,你有没有存老人钱啊?"爸爸一脸疑惑:"什么是老人钱?"加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一对“望女成凤”心切的工人夫妇,用平日里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给5岁的女儿买了架钢琴,请了一位钢琴老师,让女儿学弹钢琴,然而,女儿偏偏不喜欢,一上钢琴课就流泪,父亲几番劝诱不见成效之后,就斥责了女儿几句。可是,父母谁会料到,小小5岁年龄的女儿,竞拿起锤子,无言地砸向自己的手指……  相似文献   

9.
正奥利弗·B·亚当斯原来只是新英格兰一家小杂货店的伙计,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所有的这一切,缘于亚当斯给过自己一次失败的机会。亚当斯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2岁那年,父亲意外因病去逝,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亚当斯辍学后开始在一家杂货店打工。不过,在那里只干了3年的时间,老板斯诺便将杂货店转卖了出去,亚当斯随即也跟着失业。走投无路之际,亚当斯揣着自己攒下来的一点钱去了纽约。  相似文献   

10.
王翱有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地区的某个官员作妻子。王夫人非常疼爱女儿,常常要接她回来,每逢迎接女儿的时候,女婿总坚持不让回。他怨恨地对王翱的女儿说:“你父亲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与选拔,假如把我调到京都任职,那你就能够早晚陪侍母亲了,况且你父亲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那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硬是不肯帮这个忙呢?”王翱的女儿听了丈夫一番话觉得有些道理,就托人带话给母亲,请她设法劝父亲调丈夫进京。王夫人思来想去,寻得一个办法。 一天晚上,王夫人摆上酒菜,夫妇二人喝得高兴之际,王夫人突然放下酒杯,扑地一声跪倒在地。王翱大吃一惊,急忙扶起妻子,问道:“何故如此?”王夫人便将女儿之话告诉了王翱。王翱听了十分生气,拿起餐桌上的器具砸伤了王夫人,然后出门乘车到朝房住宿去了。十天以后他才回到自己家中。女婿始终没有调进京城。  相似文献   

11.
症状:A是某大学校医院的医生,今年35岁。丈夫在某研究所工作。他们有一个6岁的女儿。A感情上非常依赖自己的丈夫,半天见不到丈夫心里就感到发慌、焦虑。丈夫一出差她就会失眠、眩晕,倒在床上,每次丈夫都不得不提前回来照顾她。长久以往,丈夫只好放弃任何出差的机会。A自己也很苦恼,自觉这样有点不正常,前来咨询。病史:A的父亲是一名驻藏军  相似文献   

12.
一个伟人的子女为传媒和读者注意,也许莫过于毛泽东主席的子女们。 要想见到毛泽东同志的长女,似乎很不容易,理由也简单:多年来,李敏养成了习惯,不想因为她是一位伟人的女儿受公众的注意。尤其是1984年,贺子珍妈妈也离开人世后,李敏几乎与世隔绝,很少出门,很不愿意张张扬扬接受所谓的采访。 李敏告诉我,作为毛泽东同志的子女,确实体会到“父亲在世时,对我们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把我们的姓名都改变了,他让我们姓李而不姓毛,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要让人知道我们是毛泽东的孩子,以  相似文献   

13.
一位15岁女孩的父亲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焦虑地谈到自己的女儿。这个女孩从小就与父亲好,仿佛一直就长不大。小学6年级了还要与爸爸妈妈挤在一起睡觉,直到如今洗完澡还赤身裸体地在屋里来回走动,爸爸妈妈多次说她,都那么大的人了,赶紧把衣服穿上。她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建筑工地,一个搬运砖头的工人,带着他八九岁的女儿一起生活。平常,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女儿就在工地附近的小学里读书,父女俩相依为命。每逢周末,女儿就带着作业本到父亲工间休息的工棚里写作业。女儿很懂事,在班里总是考第一名。  相似文献   

15.
见字如面     
正我与父亲九年未见,想念自不待言。依稀记得,那是夏天,我将刚在文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推荐"给父亲,父亲戴上花镜,读完,脸上的表情腼腆而怡然。文章重温了少年时代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故事:女儿倔强贪玩冒险,父亲严厉粗暴柔肠。那时,我已然做了母亲,儿子的年龄与文章中的"女儿"相仿。写父女的文章不止一篇,给父亲看过的却仅此一篇,这是为什么呢?我从小惧怕父亲,即使已为人母,面对父亲,自觉矮了  相似文献   

16.
我是福建煤矿疗养院心理治疗中心的医生,曾接触不少因家教出现问题而前来咨询求助的家长,同时,我也是一名年轻的父亲,小女儿已3周岁半了,结合别人家教的问题及自己育儿心得,便有了这一篇“手记”——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不期而至让老同学惊喜异常,她启用自己珍藏的茶具,并为我沏好热茶。她两岁半的女儿想用她的小手去碰我的茶杯,同学立即喝止:丫丫,不许碰,那杯子  相似文献   

18.
卢廷惠 《天风》2005,(4):27-27
曾经有一位女孩,因生活 的煎熬就满腹牢骚地向 父亲抱怨起生活的艰难。父亲是一 位著名的厨师,他平静地听完女儿 的抱怨后,微微一笑,把女儿带进 了厨房。父亲往三只同样大小的锅 里倒进了一样多的水,然后将一根 很大的胡萝卜放进了第一只锅里, 将一个鸡蛋放进了第二只锅里,又 将一把咖啡豆放进了第三只锅里, 最后他把三只锅放到火一样大的三 个炉子上烧。20分钟后,父亲关掉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1月4日铁岭县蔡牛乡4个男人陪着一个女病人,乘一辆白色面包车于晚上9时来我诊所看病(相距35公里以上)。先下来一人到屋叙述病情:说该病人父亲的“魂”附在病人的身上了,管自己母亲叫老伴,管自己的大姐叫大女儿。问医  相似文献   

20.
小学升初中,女儿欣欣的成绩让我进退两难——281分,只能进区普通初中。我心焦如焚却又毫无办法。实打实地说,欣欣这个成绩是我早有预料的;只不过是出于父亲的心理,不愿也不敢面对罢了。冷静地回顾欣欣的小学四、五、六年级生活,我有一点疑惑:是不是自己给女儿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一种感觉,自从女儿五年级下学期时那次家长会之后,欣欣对学习、对老师都没什么热情了,学习成绩也是丝毫不见长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