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种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转变的因素相当复杂,但归纳起来,他们大约受到下列几种外在压力的影响:一、成就的追求:做父母的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就超过别人,或可以此炫耀人前。所以有些父母便送孩子去学琴棋书画、电脑或运动。却不了解他们本身的性向和志趣到底是什么?为不使父母脸上无光,孩子不断勉强自己去追求虚名  相似文献   

2.
时下,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自尊的人来看待的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父母打断,不让孩子把话说完。父母对孩子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把话咽回去。据某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完孩子说话。 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而父母却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父母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  相似文献   

3.
有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的生活:父母没有权势,自己没有一份好的工作,生活的环境和质量都太差等等。其实,这些人是被假象迷惑了双眼,他看不见生活中的光明,是因为他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好的父母。他们不但给予你了生命,而且还给予你了生命中的拐杖。小时候,他们为你吃喝拉撒睡费尽了心机;上学时,他们陪吃、陪读、陪睡;长大后他们还得为你买房、娶妻、生子。  相似文献   

4.
上帝给了我们做父母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我们被呼召在孩子的生命中有份。每当我们与孩子一起谈话,讨论,研究,以及为这些事祷告时,就能与他们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并深入孩子的心灵去塑造他们的性格。 每个做父母的都曾有过金色的童年,孩提时的不同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和定型是很重要的,孩子天生好动,有新鲜好奇感,做父母的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要鼓励他们进行不断的尝试,当他们做得好时,要适当赞赏及肯定他们,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赞赏,才会感觉家庭和社会爱他和接纳他。事实上  相似文献   

5.
天下的父母大多爱护自己的子女,这已经成为不容置疑的真理了。然而,实际上许多父母对子女都进行过精神虐待,只是他们自己全然不知罢了。这并非危言耸听。美国的一些精神病学者和儿科医生认为,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对子女进行的精神虐待可归纳为三种。现在笔者将此译出,希望有关父母能够因此幡然醒悟。一、表面的冷漠。有些父母为了严格要求子女,在他们面前故意喜乐不形于色,还有些父母为了增加孩子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他们的一切常显出不闻不问的样子。殊不知,这些父母往往使他们的孩子失去安全依附感,孩子们会渐渐疏远他们,不再对他们推心置腹,…  相似文献   

6.
正在德国,孩子生下来后,父母最需要做的就两件事:一是教育孩子学会自立;二是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爱心,即"善良教育"。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善良教育"首先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在德国,很多家庭中养有小猫、小兔、小狗、小金鱼等。这些小动物并非全是宠物,而是有意为孩子养的"实物教材"——家长们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饲养、护理小动物,使他们在动手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这种"实物教学"往  相似文献   

7.
儿童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电脑和上网,但不同年龄的孩子,电脑网络活动有所不同,父母的指导也不同。可将2~18岁的孩子分为6个年龄段。2~3岁:不要让孩子自己玩电脑和互联网,但可以看父母使用电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触电脑的主要内容是:看动画片和适合他们兴趣的电子出版物。父母操作电脑时,可向孩子]示鼠标的用法,并让他们尝试使用键盘。4~5岁:让孩子使用电脑完成学习任务是不适宜的。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适合玩电脑游戏及使用教育娱乐软件,或学一些最初步的计算机知识。6~9岁:父母或许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很快熟悉网络,而父母不能让孩子…  相似文献   

8.
现在许多父母反映,孩子的语言听不懂了,什么“报告”是请吃饭:“bb”表示再见,原本孩子讲英文听不懂,连说的中文也听不懂了。随着e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代人的关系。很多父母比较注重孩子身边交的朋友,可是隔了一层网络的薄纱,父母们似乎没了辙。另外,孩子和父母的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了。孩子在网络上查看资料或制作,父母总怀疑孩子在打游戏而采取“封网”措施。问他们吧,孩子们居然说:“说了你们也不懂!”显然,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被人视为普通人时,会觉得受辱.父母不喜欢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被看为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那些生活中取得成功或声名卓著的人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均基于他们的非凡这一事实.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平凡普通,因为该词所蕴含的普通含意.  相似文献   

10.
很多父母都会认为自己不懂音乐,不会培养孩子,就把孩子交给培训课的老师。其实他们都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许不能给孩子较为系统的学习方法,但是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认识节奏、感受声音,引导孩子客观、正确的学习演唱技能或是演奏技能。  相似文献   

11.
<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跟他(她)离婚了”“我不离婚是因为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等类似的话,但是不离婚就一定对孩子好吗?离婚似乎是解决父母冲突的一种很高效的方法,但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于是选择勉强维系婚姻关系。那么当孩子生活在看似完整但高冲突的父母关系中时,对他们来说,究竟是爱还是害?  相似文献   

12.
郭文文 《天风》2006,(12):11
说到自由,我想普天之下没有人不想拥有它吧!自由是什么呢?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长期被父母管束的孩子来说,也许离开父母,离开了家,就是得到自由了;对于长期生活在监牢中的人来说,也许自由就是有朝一日能离开囚笼,自由它有多重要,它在哪儿呢? 曾有人写过这样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战争,多少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什么呢?得到自由,他们是在为自由而战!今天,也有好多人在追寻着他们想要的自由,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为了早日摆脱父母的约束和唠叨,得到想要的自由;找份工作,努力工作,为了多赚钱,不受经济的困扰和辖制,过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努力工作,得  相似文献   

13.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如是相守     
正不知是出于什么想法,生日那天,我接到姐的邀约——陪爸妈一起看电影。那天放映的是张艺谋导演的《归来》。这是好久都没有过的体验,恍若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那时去影院是件稀罕事,进入人头攒动的俱乐部时,我像尾巴一样跟在父母身后,眼睛死盯着他们的背影,边挤边紧抓着他们的手,生怕自己走丢了。现在反倒是父母跟在两个丫头后面,一边称赞着走廊这么宽,一边感慨着包厢这么多。  相似文献   

15.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泛爱与乏爱     
近年来,培养孩子有爱心和感恩之心一直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而一份对“问题儿童”的分析发现,孩子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是父母(教育者)给予他的爱的方式不恰当,主要为两种方式,即“泛爱”与“乏爱”。  相似文献   

17.
<正>暗示是影响潜意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它超出人们自身的控制能力,指导着人们的心理、行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的暗示影响,其中积极暗示能给他们正向激励,使其不断进步,消极暗示容易让他们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失败。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在家里他们会呈现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状态,会不自觉地向父母敞开心扉。当他们的言语、行为或情绪中出现一些消极元素时,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导师,要及时化解消极暗示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调适心态,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8.
正桃源不在陶渊明的文字里,桃源亦不在避于市的深山中。如心灵邂逅了清欢,桃源便在心间。清欢是苏轼笔下的"淡烟疏柳",也可能是"人间有味",但这个味道却是雪沫乳花的淡茶,是野菜的本真。倘若五味杂陈,那便难得清欢。清欢是什么?林清玄以为清欢来自对生活的无求,不求物质条件,只讲心灵品味。当品  相似文献   

19.
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对耶稣基督的福音作出回应呢——许多人被人视为普通人时,会觉得受辱。父母不喜欢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被看为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孩子。那些生活中取得成功或声名卓著的人相信他们取得的成就均基于他们的非凡这一事实。看起来似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平凡普通,因为该词所蕴含的普通含意。  相似文献   

20.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