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戒”。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在生活上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衰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好色、斗殴、贪得均会损害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上,他的论述是十分宝贵的,把它看做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嚆矢,并不过分。孔子说: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戒之在得”的“得”,历代注释家都训为“贪得”,略举于次: 孔安国注云:“得,贪得”。今之学者释之谓:所贪得者可能包括名誉、地位、财货在内。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7,(5)
<正>第四节发业体性戒体和业体是紧密相关的,因为戒体本身就是一种业,戒体体性的问题也就是认识业之体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借助法相学对业体的性质进行明确的界定[192]。南山律在讨论戒体体性的时候,常常用"作""无作"的简称,有时是指作业、无作业,有时则是指作戒、无作戒,对文义并无大碍。这里的戒体专指善戒之体,故必属善  相似文献   

4.
净因 《法音》2000,(11)
前言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只有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个生活规则是什么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便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有五条,一般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其实这种观点表现了不少人对佛教五戒缺少了解。在佛教中,戒分为性戒和遮戒两种。五戒中的前四戒(又称四根本戒)称为“性戒”,所遮止的行为本…  相似文献   

5.
<正>郁罗萧台浮黎座,太上昔日化弥罗。世上学仙访道者,几人曾亲得衣钵。自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函谷传道,西渡流沙。太上登浮黎之座,普化无方;老君留千二百经戒,无量度人。太上之道,乃分三乘,皆以经戒,升仙得道。故非经无以传道,非戒无以扬德。法有三乘,戒分三品,乃修道之梯蹬,升仙之宝筏。吾等出家修道,第一要务,乃是究竟生死;道经有曰:"仙道贵生,  相似文献   

6.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6)
正第三章南山律宗之理本篇首先论述南山律宗的解脱之理,包括戒的解脱之义、三学次第及持戒须与定慧观行并重几个方面。其后论述南山律宗的成佛之理,包括《四分律》分通大乘精神的显发过程,道宣律师圆融白四羯磨具足戒体与三聚净戒戒体为同一戒体,依此戒体持戒时可三聚圆修之理,南山宗具足戒与菩萨戒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以持戒为基础,事理圆融、真俗并观的南山教观。总体而言,南山律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2007,(6):17-18
十月大理,天高云淡。近200名来自云南省及国内部分省市的新戒子们齐聚在素有"佛都"之称的崇圣寺,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云南省佛教协会首届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所谓"三坛",是指初坛之沙弥、沙弥尼戒;二坛之比丘、比丘尼戒;三坛之菩萨戒。  相似文献   

10.
遮戒与性戒是佛教戒律的基本类别,这种区分一般限于声闻戒。与声闻戒相对应的是菩萨戒,可用三聚净戒进行概括。由于菩萨戒可以涵盖声闻戒,所以遮戒与性戒的区分在菩萨戒中也有所表现。在《瑜伽菩萨戒》中,遮戒与性戒是菩萨戒与声闻戒共同涉及的内容。对此,菩萨戒与声闻戒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处理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同异并存的情形,表现了菩萨戒的善巧方便,亦即对声闻戒的涵摄与调适:其一,以三聚净戒之律仪戒的形式将声闻戒纳入菩萨戒体系;其二,以(特殊情况下)开许声闻遮戒与性戒的形式充分彰显菩萨戒的圆融立场。前者即涵摄,后者即调适。在佛教戒律学的理论与实践中,这两个方面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进行佛法的日常修学时,准确把握其间的微妙平衡,是清净持守菩萨戒的关键,同时也是正确处理菩萨戒与声闻戒之关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气质芬芳     
每一个人,都有外表的长相;每一个人,也都有内在的气质。表现在外的言行举止、人格品德,是笨拙、粗鲁、呆板,是狂妄、傲慢、专横,这些都是不好的气质。但也有的人表现出慈悲的气质、道德的气质、高尚的气质、诚信的气质,这些气质都能像花草一样,散发芬芳的气息,令人着迷。气质的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儒家学派性说的首倡者。他认为,性是人初生的原始状态,与生命有关,而生命的起源,与天有关。天能以气生物,故人性自然含气。同时在孔子的视野中,人的欲求通过心的役使,凭借气(血气)表现出来,为此孔子发明了"戒"的工夫。"戒"凸显的是心与气的关系。孔子还提出,性之善恶与后天礼乐驯导("习")有关。孔子推崇善美之乐,认为这类乐能激发人性中的积极内容,同时提倡"不食"原则,旨在约束消极之气对人的影响。这便是孔子以气论性的思想逻辑。遗憾的是,孔子并未对人性进行善恶属性辨别。这是他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漫画之页     
作者潘英丽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给别人。寂寞不是最痛苦的,想象才是最痛苦的。跌下来的人都是往上爬的人。有时过分的修饰只能淹没它原有的姿色。生命中许多东西,是我想戒也戒不掉的。漫画之页~~  相似文献   

14.
"菩萨二十四戒"有多种说法,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大方等陀罗尼经》、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都涉及"菩萨二十四戒"。虽然同属大乘戒律,但三部经之间的关系却存在诸多疑问,敦煌本《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套用《大方等陀罗尼经》的首尾部分内容和语言模式,添加了内容不同的二十四条戒文,编撰的痕迹非常明显,应属伪托之作。而敦煌本《菩萨二十四戒》残本仅存独特的六戒内容,与《佛说善信菩萨二十四戒经》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从其内容分析亦出自中国人之手。敦煌发现的这两部大乘戒经反映了隋唐时期大乘戒律在敦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流传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蔡清作为明代理学向气学转化时期的重要人物,在人性问题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创见。蔡清以阴阳互根为理,认为理是气化流行中之条理,将本体之理转化为气质之理。他认为天地之性只是阴阳五行之理,"阴阳五行之理即便有清浊厚薄",因此天地之性即不是统一的至善之性。阴阳相对而类分,在天也有阴浊之气,也不全是至善,阴浊之气下落到人便是恶。而人性之所以以善为主,盖因阳全阴半,阳为主宰,可以统摄阴。善之不足即是恶,人性中的恶也是善中之恶。每个人由于禀赋天性(气质)之不同,所具有的善性是有高下之分的。但蔡清并未走向彻底的气本论,而是在理本与气本之间出现了一些摇摆,然依然不废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1,(2):1-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其人乐治家畜财,得富贵者,年少力能布作,而长思为事,力尽因乃止,能扬善隐恶,常用心乐为善,思尊上。凡疑悉慎戒之,不敢妄为,又爱下不欲害人,不枉王法,不乐随邪礼相随饮食也。凡不急之事,不敢与焉,有知而为此行,到老无知乃已。虽实若虚,口不轻语,故能致珍物畜积,因以成人也。《太平经·为道败成戒》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7.
净因 《法音》2000,(12):24-33
(八)如何持不杀生戒  经常有人跟我讨论在家人持不杀生戒是何等困难。身为出家人整天坐在寺里,持不杀生戒当然较容易;但对在家人来说,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为了生存,持此戒就不那么容易了。其实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我们对此戒认识的程度如何。如果我们对此戒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认识不足,此戒当然不易守;反之,若对此戒的认识程度越深,守此戒时就会心甘情愿,守得越彻底。现就如何守此戒,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认识食肉有害健康  食肉有害健康,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超级市场出售的肉看起来很诱人,但很少人知道…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0,(12)
如来正法总有二种:一者教正法,二者证正法.教正法者,须有师师相传,受持讲说,开示安立,方能住世,非谓家有大藏之经论,便可夸示于人也.证正法者,尤须依师受戒,如律严持,更依戒住戒,勤求多闻,如闻起思,依思而修,学行兼顾,既无说食数宝之讥,又免盲修瞎炼之谬.绝非一人闭户,专修一事,三藏灵文捐同废纸者之所能任也.言依教而行者,谓虽了知一切佛语,皆是我辈末代众生所应修之法,从浅至深,由简入奥,先求人天  相似文献   

19.
气质是人的个性特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性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某些性格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人的气质决定于个体的自然基础,但在环境的影响下也会发生改变.本研究拟根据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特点,研究和确定被试的气质类型,并根据气质类型的确定,以求1.揭示我国儿童气质类型的分布情况;2.探素不同年龄儿童气质的差异,并企图了解气质掩盖现象的状况及其发生年龄.  相似文献   

20.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所以,又叫此三学为三增上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叫做戒;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叫做定;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叫做慧。戒定慧三学应以先修习戒学为基础,所谓由戒资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三学之中,戒学为首,可以知道戒律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故《华严经》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求解脱、了生死,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无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部必须以戒为师,以严持戒律为根本;如舍此求定慧,无异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