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人类还未成熟以前,即还没有面对这个普遍 的道德态度的很久以前,对生命危险的恐惧已使他 们把释放那些人们害怕或可能欢迎的自然力量的能 力归于各种无法触知的、想像出来的个体存在物 (personal beings)。他们相信,那些到处控制着他们 的想像的存在,在肉体上与他们自己相似,但被赋 予了超人的能力。这就是上帝观念的原始形式。这 种关于存在着这种存在物及其非凡能力的信仰,首 先产生于人类日常生活中遍布的恐惧,它对人以及 人的行为的影响已经大得难以想像。因此人们开始  相似文献   

2.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人人都在追问 ,生的眷恋 ,死的恐惧 ,时刻萦绕心间。生与死 ,是人生的首要问题 ,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 ,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 ,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 ,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 ,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 ,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在中国 ,儒道释三足鼎立 ,而儒者慎言生死 ,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二者虽经千余年冲突交融、异中求同 ,但差别仍是很大 ,表现在…  相似文献   

3.
刘兴强 《天风》2004,(9):6-7
用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我们就成了他们的邻舍;同时,当我们去接受那些帮助时候,他们又成了我们的邻舍。  相似文献   

4.
暖笑人生     
正一直以来,都觉得人行走尘世,应当是笑对人生的。因为暖暖的微笑,能给人带来欢快。不论短暂相处,或是共事一场,一抹微笑就向他人开放了自我,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这时候,人是纯粹的,能彼此愉快地交流,而不是防备对方。我们都喜欢和爱笑的人相处,因为他们风趣、阳光、爽朗。和这样的人交流,是轻松的。爱笑,人生就不会差到哪儿去;爱笑的人,运气也差不到哪儿去。喜欢微  相似文献   

5.
信仰词汇     
圣经说我们所信的神是一位公义正直的神,他要按照公义和律法来审判世界,特别对那些违背神诫命与故意犯罪的人,必按他们的罪孽受报应(创18:25,申5:11,诗7:11,罗3:5—6)。反之,神也是一位慈祥又怜恤的真神,他已设立了一个奇妙的救法,可以不按人的罪去报应他们,特别是那  相似文献   

6.
一群人站在北京某外国使馆前等待签证,他们有要去留学的,有要去经商的,也有要去探亲和旅游的。这当中有一位挥金如土的富翁,也有一位从陕北赶来的农村老大娘。那位富翁不是第一次来申请签证了,  相似文献   

7.
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活动,许多人都会,但其中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最常见的有盲读、死读和硬读.所谓盲读,就是对所读的书不加选择.盲目地读.世上的出版物林林总总,数不胜数.我们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选择那些我们最需要的,对我们最有帮助的书去读.英国作家罗斯金说:“我们不应当浪费生命去读那些没有价值的书.”我以为,一个人不想读什么书,比一个人读过什么书或想读什么书,常常更能体现其读书素养.在浩如烟海的书刊中,经常是鱼目混珠、  相似文献   

8.
艺术学片断     
八大山人的那些绘画杰作,一多半画面都是空白,这一点让模仿者望而生畏.对于八大山人来说,巨大的空白让画中事物脱颖而出;对于模仿者来说,巨大的空白吞没了画中的事物.空白是让平庸画家恐惧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在空白处题诗,或者加上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笔墨,目的是消灭那些可怕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尽管科学已经相当发达,但不少人对于“死亡”,仍不免怀有恐怖,生出苦恼。然而佛教对“死”的价值判断,却另外给“死”赋予了种种不同的含意。对于佛教徒来说,涅槃寂静,是人生的最高追求。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超脱生死的精神状态。郭沫若曾作名诗《凤凰涅槃》,赞美的正是那样一种辉煌的境界。按照佛教理论,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也是两大苦,生与死之间存在着相承相合的二重性关系,生是精神依附肉体而生长发育的过程,死则是精神离逝、肉体消灭的过程。死是生的前提,死后将重生,而又生便又有死,如此循环不已……也许由于对“死亡”的解释别开蹊径,有如此的信念,所以“死”对于佛教徒来说,不再恐惧、不再严峻、不再沉重、不再灰暗。它是这一生一世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乐中的一个片断,是回归自然的一种形式而已。因此他们安祥地迎接死神到来。他们从容地等待涅槃寂静……对于活佛的涅槃,藏传佛教除全辕哀悼、举行盛大诵经超度仪式外,还举行诵经祈祷,祈祷大师功德圆满,祈祷他的灵魂早日附着于另一肉体——他的灵童早日转世。这便是“回向”,即虽然功德圆满,却依然重返人间,为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再宣佛音。  相似文献   

10.
学作邻舍     
林曼红 《天风》2007,(16):6-8
不仅应该接纳先前不愿意接纳、甚至认为无需接纳的人,要去帮助那些原以为不应当得到他们帮助的人,要去爱那些未曾认为是可爱的人……  相似文献   

11.
奶奶在世时一直梦想去新疆。新疆有我少小离家出门闯荡天下的三叔,三叔是儿女中奶奶最心疼最挂念的“奶干儿子”。新疆有苍茫的天山、浩瀚的沙漠和沙漠深处的戈壁、绿洲;新疆有咬一口能将人肚子里的馋虫勾出来的香甜的哈密瓜、甜津津的葡萄干、又酸又甜的杏干;新疆还有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他们将男孩叫“巴郎”,将集市叫“巴扎”——所有这一切,对于一辈子从没出过远门,  相似文献   

12.
分享     
陈锡辉 《天风》2003,(4):53-53
复活的主对那位充满焦虑、痛苦的马利亚说:“妇人,你为什么哭?”复活节的讯息最先传向那些哭泣.痛苦的人,那些完全失去盼望的人,遭逢变故的人,找不到生命有何意义的人。 复活节不是在百合花香,千红万紫,耀眼光芒中降临。它是在天还未亮,晨雾还未散去。在哭泣、疲惫、恐惧、混乱、彷徨、迷惑、忧伤……的处境中降临。  相似文献   

13.
奶奶在世时一直梦想去新疆。新疆有我少小离家出门闯荡天下的三叔,三叔是儿女中奶奶最心疼最挂念的“奶干儿子”。新疆有苍茫的天山、浩瀚的沙漠和沙漠深处的戈壁、绿洲;新疆有咬一口能将人肚子里的馋虫勾出来的香甜的哈密瓜、甜津津的葡萄干、又酸又甜的杏干;新疆还有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他们将男孩叫“巴郎”,将集市叫“巴扎”——所有这一切,对于一辈子从没出过远门,  相似文献   

14.
胡年兵 《天风》2006,(10):47
传说一家不幸:丈夫暴病身亡,父亲寿终正寝,妻子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他们的灵魂在去天国的途中相遇了,彼此诉说自己的不幸。丈夫认为自己做牛做马,养家糊口,不能乐享天年,是最不幸的;父亲认为自己虽然是寿终正寝,但一生最苦,失去最多,未得儿孙的好处,实在是大不幸;妻子认为自己一介弱女子,在家庭的贡献很大,负担最重,丈夫先她而去, 把艰难全部留给了她,到死都没有轻松一下,不幸最不幸。他们争来争去,不知不觉就到了天国的门口,只见头顶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会听到教会中有人这样说:“信主的人死后进天国,不信主的人死后下地狱”。这是因为许多基督徒认为信主的人一旦去世了,他们真的就是蒙恩得救了,认为他们的灵魂已经进了天国享福去了。事实上,这与基督教“末世论”教义中有关天国的教导是相悖的。试想,如果基督徒死亡之后就进入了上帝的国,那么,今天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有一个活的基督徒了,因为所有的基督徒都会因此去追求死亡。如果上帝在基督徒一死后就实现了他的终极救赎,将死去的基督徒接到他的国里,岂不是与圣经启示给我们的关于上帝的救赎发生了矛盾  相似文献   

16.
头撞墙上了,撞树上、撞电线杆子上了,疼吗?疼就对了。试想一个自出生就没有痛觉的人,能活到现在吗?不能。试问谁又喜欢痛呢?没人喜欢疼痛。面对重大的疫情你焦虑了吗?你恐惧了吗?焦虑、恐惧就对了。试想你如果不焦虑、不恐惧,你就可能成为像那些如今还在到处乱逛的狂妄之徒。  相似文献   

17.
晚上好 !感谢您们今晚能给我一些时间来和你们讨论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这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人胚胎获取干细胞进行研究的问题 ,越来越成为全国辩论的焦点和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这个问题也是实验室中每天都要面对的 ,因为科学家必需要考虑他们研究工作的伦理学后果。同样 ,这个问题也折磨着病孩的父母和那些不能生育的年轻夫妇。他们热切地希望能够生孩子 ,盼望着有病的孩子能够用干细胞移植来治疗。许多具有不同信仰的人们 ,甚至那些有相同信仰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也都在辩论着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感到 ,他们对人胚胎…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为读     
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从生读到死。知识是一本大书,岁月是一本大书,自然是一本大书,人生更是一本大书,一天也离不开读,一辈子也读不完。读人读天读地,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活到何时读到何时。只有不去读的,没有没啥读的;只有读不完的,没有能读尽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少读之无益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正>——贪食阻止了我生活。——不是贪食阻止了你生活,而是因为生活不下去,所以贪食。《食物瘾君子》上期内容简介:24岁的女生Y已经在贪食症的阴影中挣扎了3年之久。她恐惧变胖,却又压抑不住自己在情绪起伏时产生的食欲。当她用大量食物以缓解让她无法面对的情绪后,又会因为身体的难受与对肥胖的恐惧采取扣吐的方式来消除那些食物。年幼时,她的父母常常对她苛责与辱骂,这让Y十  相似文献   

20.
可是,真是巧事,一位乡下信徒病已重危,旦不保夕,家里人奔来教会请陈牧师去为之祷告,但求救他灵魂,死活听主安排。永生立刻提了把遮阳伞随着报信人去了。在纷纷扰扰的蝗虫飞舞嘘声里,到了那一家。进门,蝗虫是少些,但仍旧无法安下心来祷告。永生心里乱极了,这蝗虫不是和汤某那些人差不多吗?给教会带来的也是一场灾难,我永生给他们搅得日夜不得过平安日子,真要赶走这些蝗虫才好。想至此,他突然站起身来握紧手中的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