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认可"三纲五常",惟提及次数较少,且纲常说在朱学体系中只是应用性伦理,而非本体之论。"三纲"有二义:普通义指君臣、父子、夫妇三伦构成人世纲领,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普通义下的多种特殊义之一。朱子述此特殊义,仅见于《论语集注》《通书注》。其所暗含的尊卑关系,在朱子所继承的儒家礼法中,倒也充分体现。特此尊卑不是无限尊卑,乃可量化的有限尊卑。依三礼、朱子《家礼》、《唐律》、《宋刑统》等所具,夫妻同尊而有别,父子尊卑至多相去一等,而君臣尊卑可相去四等。凡此皆就社会角色而言,非在某角色,即无某尊卑可言。  相似文献   

2.
变与常     
正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是一汪清泉,流动是它的常态。若停滞了,就会变成一汪死水。"变"是一种自我更新,就像年年春天,树木会长出新叶。自我更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吸纳新的知识新的思想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有活力,不仅要看他外在的精力,更要看他内在的思想。而思想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话语、知识和权力是福柯在<临床医学的诞生>等著作中的基本思想脉络,福柯将知识归结为话语体系,即知识体系由话语方式决定,所以他认为临床医学出现的可能性条件是话语方式的转变,同时由于话语与权力的关联,知识也并不是价值无涉的,它不可避免地与权力相连,在医学实践中人的生活状态被知识结论所决定,人们不断地接受医学知识所提出的各种训诫,人的精神和生理均被"知识-权力"这一框架所规范和控制,从而远离人自身的价值逻辑,并导致现代人的不自由境遇.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他人和自我眼中的人类尊严。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人类不可分割的尊严是何时产生的?在生命乃至死亡方面,是否存在尊卑差异?作者从"尊严与人类状况"、"人人都应重视的东西"、"不朽与尊严"、"有尊严的生与死"、"固有的尊严,矛盾的观念"等方面对尊严问题进行了阐述。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漫长的人化过程是否达到了完美的人性化结果?人类身上具有非人性的一面是否可控?人们是否能减少它对个人和人类的损害?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答。我们在把人类尊严看做固有尊严时会遇到重重困难,应当从思想和行动上为我们和子孙后代建造一个"宜居世界"。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是一种含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根据它,人们不仅应该爱亲,而且应该爱众人,爱夷狄。但是,只有仁是不够的,它要受礼的节度,即按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仁礼结合形成这样一种社会伦理模式: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的宗法等级秩序,又具有相互和谐、温情脉脉的人道关系。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体现了仁智结合,安仁重义等特点,突出了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这些与孔子的整个思想一样,既有应该否定的一面,也有应该肯定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与其它课程一样,在教学中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而说明地理教学也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应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个完人,做个有礼貌的人。初中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节中活动内容,填空第二小题,它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寄信时写明收信人邮政编码:省、县、乡(或直辖市、县级市、区、镇等)突出我国三级所有,这点知识内容在教师传授知识时并不难,难得是.在写明收信人姓名后的称谓,这就是突出教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一个人寄信给别人,姓名后的称谓,反映出很多内容,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精神修养.称谓很重要。寄信给同辈,即同学、兄弟、姐妹等收信人拿到信后第一眼就可了解对方与己之间的关系,从而知道信是马上看,等会再看或有空闲再看;如果将信寄给长辈、老师、领导等难道称谓不更重要吗?中华民族理礼之帮,在我们处人处事各方面哪一点不都体现在文明礼貌之中,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做人。更不能处事。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文本中有两种仁,一种是以否定性语汇而出现的,如"不仁"、"绝仁"等;另一种则是以肯定性语汇而出现的,如"善仁"、"上仁"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爱民"、"慈"等概念。前者旨在批判与无为之道相悖的儒家之仁,后者才是老子对其仁爱观的正面阐述。老子关于"仁"的思想与其所主张的无为之道相统一的,且根植于他对原始氏族社会的设想,是一种自然的、朴素的、没有尊卑等级之别的仁爱观;同时,老子的仁爱观也是其无为之道在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层面的具体呈现,具有无私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等超功利性特征。老子的仁爱观对我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构建和谐、民主、博爱的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德育思想,是以中国这块土地力根基产生、发展起来的,与西方德育思想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特点。 一、浓厚的宗法封建伦理本位 根深蒂固的宗法家族制度和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尊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儒学倡导的忠孝仁爱,即是对宗法封建制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哲学通论》确实实现了一次"本体论革命"。在这里,所谓的本体不是指世界的终极"本原",而是指隐匿于思想知识中的思想知识得以可能的根据和标准。对于构成人类思想知识的前提的探讨,就是哲学意义上的反思,因而《哲学通论》也把对本体的反思称为"思想的前提批判"。但问题是,在拒斥了绝对主义的实体本体论之后,或者说,思想的根据一旦不再是"绝对之绝对"之后,一切的本体论追求,因为都是基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产物而带上了历史性的相对性质。如何规避这样一种对本体论的历史性理解的相对主义困境,可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10.
何立芳 《宗教学研究》2007,1(4):199-202
"公平"、"大乐"、"无灾"的太平世道是《太平经》描述的理想社会。为实现这一理想社会,《太平经》阐发了"三合相通"、"承负"、"乐生"、"好善"等思想,要求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友爱,体现了道教有关个人身心、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内涵,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梳理和甄别他与其思想先驱及同时代人之间复杂的思想关系。其中费尔巴哈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毋庸讳言,过去我们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把握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教条化、简单化乃至"污名化"、"漫画化"的情形;而不完整、深刻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也就不能充分体悟马克思与其之间的传承与超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无论是马克思哲学还是费尔巴哈哲学,都有一个再研究、再思考的问题。这里所刊出的四篇文章在"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这个主题下,紧扣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文本,通过还原语境和辨别思路而审慎地做出论断,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展开了新的探索,以期学界更深入地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地位和价值做出多层面的重估。  相似文献   

12.
在大卫·布鲁尔看来,相对主义是对绝对主义的拒斥,"强纲领"所为之辩护的相对主义,意味着科学中的知识主张不是也不能表示绝对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是猜测性的、有局限的,都是可以修正的,把"绝对"这个词语加于知识主张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一个人接受或者信奉某种形式的相对主义,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高清海提出人之"类"(Gattung)规定的土壤是德国古典哲学,因此对他的"类哲学"的考察需要将"类"概念纳入到从费尔巴哈、施蒂纳再到马克思的思想脉络中,从这一思想脉络中去说明"类"概念作为人之规定的意义。同时,马克思和高清海的"类"规定的核心,在于从个别性出发去说明与普遍性的统一以及从个体出发去解释"类"的生成,这是他们在人之"类"规定上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其中,黑格尔的人的自我形成思想对他们以劳动实践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高清海的"类哲学"以及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当前,认知科学的突飞猛进对人的认知结构提出新的解释。它要求我们对通过人的认知过程形成的哲学理论的本性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哲学探究上,我们再也不能漠视认知科学所取得的经验性研究成果。"体验主义"是一种以当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逐步形成发展的崭新的哲学视角。它主要以"身的复权"作为重要的哲学议题,对人的"身体化的经验"结构进行全面而恰当的解释,从而为传统哲学理论的本性探讨,乃至对其进行经验再诠释提供方法论途径。现阶段,对于孔孟伦理思想的体验主义再诠释,可以把它建构成符合当今新的认知科学知识的,即"以经验为主地负责任的"伦理思想。这种经验再诠释,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孔孟伦理思想在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8,(5):59-66
潘光旦提倡的"人的科学",既是对西方自然科学过于重视知识与技术、忽视对于人生价值的反思,也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唯科学主义思潮、"科玄论战"的回应。在潘光旦看来,科学是一门学问而非技术,强调理性与客观事实。只有用这样的科学研究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人,了解并合理地解决人的心理与情感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发挥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潘光旦对于优生学与性科学的研究,正是他试图推动"人的科学"的努力。这一努力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被整合进他的"新人文思想"理论体系中,这既接续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又借鉴了西方生物学理论中重视"人"的文明资源,并在根本上构成了潘光旦反思现代科学发展、重塑科学与人文互动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的记忆理论中,记忆被看做是一种"精神实在",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个地方,从而人的记忆以"事件的重现"为基础。例如,柏拉图认为,认识的过程就是再记忆的过程;苏格拉底把记忆看做对知识的再激起和再取出,它能够把以前、当前的但是暂时被忘记的真理重新取回到现在;  相似文献   

17.
大爱     
大爱巍峨,高山仰止;大爱崇高,景行行止。大爱无疆。大爱超越血缘骨肉之亲,跨越地域种族之限,冲破贫富尊卑之别,它是人间心与心的凝聚,情与情的抚慰。大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相似文献   

18.
正读张晓风老师的《我在》,觉得太温暖了,尤其那一句"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仿佛自心底飘来。我们生活的日常,节奏已然失控。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有人在后面催"快点""快点"。小孩子读书是这样,大人们工作也是这样。可是催促有什么用呢?再厉害的人也有失手打盹儿的时候,再舒适的工作也有疲倦乏累的时候。再者,不想快的人,催  相似文献   

19.
贺志韧 《法音》2021,(4):31-32
一、孝戒思想的渊源"孝"是儒家一个非常核心的思想。《孝经》中说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故为德本。"~([1])儒家认为,"孝"是最高尚的道德和最重要的道理,它可以使社会和谐,人民之间没有怨念和矛盾产生。  相似文献   

20.
正当代新教神学泰斗、中国教会旷世巨擘、世界学术界和思想界鸿儒、神学教育界一代宗师丁光训主教不幸于2012年长逝,引人悼念和景仰。我觉得对他甚好的纪念是再研读他用心血、灵魂、智慧和深思写成的《丁光训文集》。它是丁主教一本颇具神学高度、广度和深度的思想集大成之作。它新颖独特,思想深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使人颇得益处。正如王安石说得好:"贫者有书籍而富,富者有书籍而贵。"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