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联片羽     
君冈 《佛教文化》1994,(2):38-39
主持寄语 时下有很多大众化期刊,都时兴在刊物中向读者透露一些自己这“编辑部的故事”,以期常与读者保持情感沟通。《佛教文化》当然也有自己丰富活泼的编辑部故事:一如您在电视片中已经眼熟的那样,在位于北京市区中心、闹中取静的这座典型四合院里。  相似文献   

2.
通联片羽     
本期‘通联片羽’打破以往惯例,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一来想在新春佳节之际向大家拜个年,道声吉祥,二来当旧年结束、新岁伊始,本刊同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和读者们沟通交流,以总结经验,整理思路,认真了解和把握读者的需要,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办好刊物。因此,同仁们便将一年来读者朋友的来信重新整理,分门别类认真归纳,拟将大家反映的具有代表性、倾向性的看法建议和要求,陆续发表出来。其中能办到的,自当迅速改进,需要一个过程或者一时不能做到的也予以说明。总之,《佛教文化》是一份很年轻的刊物,希望大家扶掖、帮劝。  相似文献   

3.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1997,(1):4-5
佛教啊,你的“界面”在哪里?我是一名理工大学的学生,生活和求学均在上海,家离某大名鼎鼎的寺院不是很远。所以也常去,看着它的香火一天天地旺盛起来,我自己也由一个观光性质的游人变为信徒。前几日,恰逢农历9月19日,母亲去烧香,回来后说有捐钱签名的项目,有个不识字的老太太,恳求管事的僧人替她写一个名字,竟被僧人一口拒绝,并不让老人捐钱,用非常冷漠的口气赶走了老人。我诉了非常气愤,当时母亲替老人写了名字,还招来了管事僧人不屑的神情。我知道在家人不应该说出家人的不是,我也无意违背佛祖的训言,只是想就事论事,…  相似文献   

4.
通联片羽     
我是一个建筑工人,每天必须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不如此就不能如期完成施工任务。约在一个月前,我曾汇款到贵社索阅《佛经导读》和《大梵式佛音——敦煌莫高窟坛经读本》各三本。为什么要各索三本呢?因为我还有两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个叫王学民,一个叫尚延力。当初我就是受他们二人影响而决心习佛的。我们彼此平时都很忙,见面交流的时间少。为了同蒙法益,所以我多索几本,以便我们人手一本,深入阅读,如法研习。何主编,我有个建议,希望多印些印送些黄念祖老居士的著作。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好多结缘的佛学著作被某…  相似文献   

5.
汕大羽协     
<正>~~  相似文献   

6.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从第一期到这96年的第三期,我几乎是每期必看,此第三期中的《杨度三叹记》,《毛泽东的佛缘》书评,让我看得爱不释手。另有《僧在深山,人在车站》,其中“人在车站”已写绝了,相信作者的感受,不是可以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流出来的。《禅者与理发师》等也是非看不可的文章。我想,《佛教文化》如能间隔地登若干小有争议的作品,那么,会更活跃,更有吸引力。学僧:释本性和南1996车8月15日于期里兰卡为增设新栏目,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读者问答,因为订阅这本刊物的人,既有研究佛学的,也有学佛的居士(在居士中有新老…  相似文献   

7.
通联片羽     
今年 5月 21日,尊敬的赵朴老永远离开了我们。为悼念朴老对佛教、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佛教文化》特出了“纪念朴老专辑”的合刊,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编辑部不断收到热心读者的来电来信,他们谈了对赵朴老人格精神力量的崇敬心情,也谈了对编辑部编排“专辑”的感谢与看法,以及他们的期望等等,让我们深深受到鼓舞和感动。   对于广大热心读者的鼓励、鞭策和建议,《佛教文化》编辑部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不断增进与读者间的互动交流和理解,对促进期刊的发展是大有裨益和必要的。愿热心的读者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与关注,让我们共同携手把《佛教文化》办得更精彩些、更美好些。  相似文献   

8.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杂志社:我在学佛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疑问,希望得到回答,前几天,有幸得到《佛教与生活》一书,是某法师把佛教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阐述,此书非常好,直指人心。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觉得自己信佛后似乎毛病反而多了。我信仰佛,成为一位皈依弟子时间并不长。但我觉得自己很有所得,并感到时时在得佛的加持。在这同时又觉得自己变了,变得很孤僻,不爱接触人,没事基本不出屋,与人交往、接触后就会增加许多烦恼。在与亲、朋相处中又觉得自己变得很小气了。以前在亲、朋面前是很大度的,破费几十是不犹豫的,心想,你让我花…  相似文献   

9.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1997,(5):4-4
看到贵刊“从北大到五明佛学院”一文,深为震动。当今世界,红尘滚滚,追逐名利者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灵魂,让烦燥充斥每一个毛孔,转而又抱怨没有一刻的安宁。以“北大”校名的含金量,在当今社会谋一份可心的差事,以“北大才子”的智慧在茫茫商海赚几万金钱,都不是望不可及的事。然而明海法师和释戒圆法师,却能舍弃常人视为珍宝的名和利,追求真正的灿烂光明,以自己的行为弘扬佛法,实为人之楷模!当我读到明海法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纸包,双手捧着,手有些颤抖地打开一层又一层。层层的纸大概是经过长期摩拳,显得有些破旧,最后…  相似文献   

10.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1997,(6):4-4
释戒圆的《从北大到五明佛学院》(未完待续)读后感慨不能自已。作者在“简介”中提到出家后,“仍于五明佛学院闻思修学。”出家不是目的,更为重要的是精进修行不止。从“主持寄语”中了解到反映青年人学佛出家的题材在稿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主持人指出“少数作品以一味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作结”,这实际上是名之“出世”实则逃避现实,沦为虚无主义。对这种思潮,当循循善诱,使少数迷离的青年人迷途知返。切不可曲解佛教所倡导的出世思想。实则出世思想的本质是与尘世的贪瞑痴决裂,做到“诸恶奖作,众善奉行”。“我不入地狱,谁入…  相似文献   

11.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1994,(3):42-42
将本期“通联片羽”编辑完毕,放下笔来,信步踏入佛教文化所的后院——此时已是初夏的天气,满院的绿荫婆娑,若是白昼里顶着炎阳从门外一脚踏进来,扑面的清凉往往将人从头顶沁到脚底,而此刻月夜中天,门外长街、门内庭院俱是一片静谧,惟有月夜如水泻地。正在迷离之间,忽然一阵风动,霎时间满院只听得一片“沙沙”声作响,树叶纷披摇曳不止,我凝望这风中千枝万叶,顿觉精神一爽:读者和编者之间,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啊!《佛教文化》与其它很多大众化期刊相比,如果说有点什么特别之处,就正是在于这一点——不是物欲,不是感官刺激,而是一片单单纯纯的情感因缘,将广大读者和这份刊物联系在一起!怎能不让人格外珍惜这份因缘!本着这样一种珍惜之情,编者从众多的读者来信——犹如眼前千枝万叶——之中撷取一二,郑重作答。今后还应当进一步加强编、读之间的联系,当然形式可以多样化,然否?但见眼前纷纷绿叶,齐齐点头。  相似文献   

12.
通联片羽     
本期选登了几封读者来信,所反映的均为有代表性的话题,后两封信“当场”就作也答复,只是前一封信让我难以  相似文献   

13.
通联片羽     
读了《佛教文化》97年第5期上莫子的“旅途闲话”,颇感兴趣,看得出来,莫子先生有感而发,是经验之谈。但对作者只以“无论那种职业,采用什么方式,都不要去妄加评品”感到颇有历经沧桑,不提也罢的感慨。对此,我想斗胆陈述一点自己的看法。影星、歌星能否为居士,看似闲话,实非闲话。它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社会职业与宗教信仰的关系问题,或者说世法与出世法的关系阿题。这个问题可能使许多人至今还感到困惑。因为居士不同于出家和尚,他们不仅溶合于芸芸众生之中,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谋生手段,…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童年即人类早期的德育。它产生于"原初民"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并在实践中进行着。德育目的服务于生活;德育内容是源于生活且孕育于禁忌规范、图腾文化、神话传说中的习俗性道德;德育方法主要是言传、身教、模仿等方式。人类早期的德育与生活就像孩子与母亲。德育曾经孕育在生活的母体中,而后脱离母体,走向独立。这对今天的童年德育有极大的启示。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审视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这不是要童年德育像原初阶段一样重新回归生活,而是要建构生活、贴近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5.
童年养蚕     
正童年时爱养蚕,乐趣无穷。早春时节,桑树还未发芽,我就急切地盼着蚕蚁出卵,便将报纸上的蚕卵一片片撕小,裹上棉花,放进小盒子,揣在胸前贴身的衣兜里,用体温暖孵。第一次孵蚕,没经验,用的火柴盒,封闭不严,夜里正睡着觉,孵出的蚕蚁钻了出来,爬出衣兜,在身上乱爬,那种感觉至今难忘。当时,很羡慕伙伴们有爱好打扮的妈妈、姑姑或姐姐,因为装百雀羚的小圆铁盒,是养蚕蚁的最佳器具。铁盒不怕挤压,可  相似文献   

16.
童年往事     
舒立 《思维与智慧》2009,(10):48-48
家父老舍先生是满族人,从小就对武术感兴趣,长大后还能打好几路拳,剑、枪、棍也使得有模有样。很可惜,他在50岁时患上“坐骨神经痛”的毛病,这种病一犯起来虽不至于要命,但还真是寸步难行,得完全卧床。家父平时特别小心,既不敢久行,也不能久坐,更别说练武术了。  相似文献   

17.
重返童年     
在我的整个一生中,人们总是对我说:“戴尔,你从来也没长大过,你简直还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你的举止与你的年纪不相称呢?”只要能继续听到人们说我太孩子气的话,那么我就会知道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正好。我喜欢做一个小孩。对于我来说,小孩就象夏天那清凉宜人的井水。尤为重要的是,那些由于我的帮助而变得越来越象小孩的人,正因为如此而似乎更加感到身心舒适,生活愉快。你也许会对自己说:“当然,我也愿意  相似文献   

18.
童年之魂     
正时光不可逆,流水总向前。长大后,童年成了回不去的彼岸。然而,童年不只属于一段光阴,光阴只是皮囊;那单纯、通透、清澈的童心,才是童年之魂。从这个意义上说,童年可以陪伴一生。不论哪个年龄段,不论什么处境,报之以世界的总是纯真、好奇和爱意;那么,童年便被留住了。  相似文献   

19.
童年在高处     
正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每每听到、读到或者想到这句话,我都会忆起自己的童年。因为,我的童年就在高处,就在树的高处。春日载阳,杨柳初芽,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沐浴着和畅的惠风,攀上杨树或者柳树,折取枝条做成春笛。长笛,短笛,粗笛,  相似文献   

20.
摸鱼的童年     
正春夏江南小河,随意截取一段,手砌两堵泥墙,脚"哧溜"一下去,踩在滑凉的泥中,清水旋即成了浑水。小鱼似乎也两眼一抹黑,有的浮出了头,有的水中乱撞,我探出双手,不时触碰到游动的小鱼,享受着"浑水摸鱼"的无比快乐。二十年倏忽而过,回味起来,小溪摸鱼,仍是我童年最欢快的记忆。每年暑假,我归心似箭,奔回农村老家。摸鱼的功夫,我则是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堂弟学的。在我眼里,堂弟陈勇就属于会学又会玩的人,从小摸鱼的他,摸成了我们县的高考状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