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影无论在关注的焦点,反映的角度,还是在工业体制和美学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从现实到文化再到商业的转变。其中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透过对张艺谋的一系列创作轨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遭遇到的语境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张艺谋也是新时期三十年中国电影的某种缩影。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电影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电影从无到有,数量从少到多,取材更加宽泛、制作更加精良,为中国电影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又一批知名的电影人,都参与过少数民族儿童电影的拍摄,体现出他们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儿童电影的关爱。从国家的层面来说,重视少数民族儿童电影的拍摄,既是为儿童烹制精神食粮的需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友谊的客观要求,因此使命重大。在两者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的少数民族儿童电影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俗化的电影美学和电影美学的通俗化──读《通俗电影美学论稿》陈辽当代人,极少有不曾看过电影的。从会看电影到会欣赏电影,这是一次提高;从会欣赏电影到能道出电影艺术的奥秘,又是一次提高;从能道出电影艺术的奥秘到把电影当作审美对象并应用美学原理来研究电影,...  相似文献   

4.
和爱稣 《天风》2014,(3):54-55
<正>《爸爸去那儿》也许并不能被称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影版似乎与原来电视节目的区别并不大,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没有专业的演员,就是一堆生活琐事的记录。但就是这样一部简单到就像过家家的电影,横扫了全国的影院,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坐在电影院里,我在想,这样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包括电视版在内)为什么会如此风靡中国呢?看完电影,我感到好电影其实是十分单纯的。它们其实是灵魂的产物,无关形式,美好的东西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在电影院里,不管是用DV拍,还是用胶片摄像机拍,都是美好的。《爸爸去哪儿》从某种角度,正是回归了电影的根本——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那种美好的关系,这些情感和关系,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示,都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5.
电影《狼图腾》对原著的改写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中西文化差异巨大的背景下,民族中心式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导致了电影《狼图腾》对于原著的文化过滤。导演及其创作团队从创作动机、叙事模式、主题表达以及电影的细节展现,都对原著进行了再创作。从文学之狼到电影之狼,从图腾降格到日常,究其根源,是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受西方文化框架的影响而采取的归化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高子文 《学海》2012,(3):172-175
贾樟柯一直被认为是"民工导演"。他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电影手法展现了当下中国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合谋,以及人对环境的抗争。通过文本解读,本文细致分析了他的电影中的这三方面内容,并同时指出贾樟柯电影观念的嬗变。从《二十四城记》开始,他的电影从个体关怀转向了文化思考,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社会批判的尖锐性。作为导演的贾樟柯却实现了他从电影"民工"到"传奇"记录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我敢说,陌生人与朋友其实只有一纸之隔,而且这张“纸“本来就不存在。我与太太去电影院看电影,电影演完了,大家都往外走,我的胳膊被人搀上,我手插在裤兜儿  相似文献   

8.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向国际”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从而为处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电影提供了一种国际化语境,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大陆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策略。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角度思考中国大陆电影在当今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雅克·范·多维尔是一个跨越了激荡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并走入信息社会的导演,从小生活在法国、德国文化交融之下的比利时,受其所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的熏陶,其影片大多都是关于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困境,手法也不拘泥于样式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显著的后现代电影的特征。在从影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仅有寥寥四部长片作品,但他的想象力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和当代同称为鬼才的蒂姆·伯顿、韦德·安德森和昆汀有着相似之处。当代的鬼才导演都对拼贴文化谙熟于心,对电影语言的运用天马行空,大量的致敬经典段落的迷影表达以及主题都涉及到人之生存的现状。对雅克·范多维尔电影的文本研究,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其电影的时空观剖析其后现代风格和作者特质。  相似文献   

11.
杜琪峰是香港的一位多产导演,从武侠到喜剧再到黑帮枪战片,都有涉猎.在武侠电影这一类型中,他在1992年与梅艳芳、杨紫琼和张曼玉合作了<东方三侠>.同年,他还和周星驰合作拍摄类型喜剧<审死官>等.但能体现他成熟电影风格的是黑帮枪战片(包括他监制的).这类电影有<一个字头的诞生>(1997)、<暗花>(-997)、<暗战>11999)、<枪火>(1999)、<非常突然>(1995)等10部电影.  相似文献   

12.
荣韬 《美与时代》2014,(11):113-114
动漫电影作为动漫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文化产业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动漫电影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飞跃,但是相比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动漫电影,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美国在动漫电影王国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与优势,因此学会借鉴美国动漫电影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动漫电影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指出美国动漫电影的特征与优势、深入分析中国动漫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对比的角度找出中国动漫电影解决不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末期开始,第五代导演开始将电影的创作倾向转向民俗化,从而衍生出了一批带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电影。张艺谋通过其独有的色彩风格,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众多本土民俗文化的元素。张艺谋在《红高粱》这部影片中,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有生动的视觉展示,表现出意境美以及民族精神。从美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与电影艺术结合所产生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不论是对电影还是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1882年英国灵学会的建立,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英国一直是灵学的故乡也是灵学的中心。在这里,灵学不仅获得了“科学的牌价“,而且英国的心灵研究会及剑桥小组也成为测试超自然现象的中心。美洲和欧洲大陆各国的著名灵媒几乎都被邀请到英国,接受英国心灵研究会成员安排的测试。而这种测试都是以自发灵媒举行降神会的形式。到了美国的莱因时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电影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这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独立电影在中国的诞生时间并不长,但却发展迅速,影片数量急剧增加。同时,独立电影的地位则是边缘化的,生存状态艰难而且充满矛盾。资金短缺导致创作后继无力,制作上的粗糙降低了作品的审美价值,选题的极端化导致作品内涵过分单一,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的体制困惑,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独立电影突破题材与个人话语的局限。独立电影需要完善流通、发行、评价体系。争取文化产业的扶持。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和电影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也都是想象力落地后绽放的花朵。人工智能虽然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实用工具,可以帮助人类完成难以做到的工作,然而人类对于电影的热爱,更取决于其对情感的传达,没有情感或单一情感的电影,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因此人工智能永远无法代替人类的情感与思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十年代初,以爱森斯坦等人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批判,苏联电影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与诗意现实主义不同,苏联电影艺术家们不追求华美的形式,而是在当时革命斗争的语境下寻求一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史称"建国后十七年",最初十年,中苏关系友好的社会语境带来了苏联的美学风格和革命斗争思想,在这种感染下,新中国文艺与电影工作者们拍摄出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血有肉的"人民"电影,史称"十七年"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华语电影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电影的创作,但本文仅从典型环境、人物形象、题材风格等几方面谈论针对"十七年"电影美学品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0年作者的著作《重塑女性:新西兰电影史》由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之际,正是新西兰女性电影欣欣向荣之时。20世纪70年代,随着20世纪女性主义的高涨,从"国际妇女年"的电影《我最好的朋友们不少是女性》(1975),到随后9部女性主义纪录片的出品,电影制作也出现了井喷。这些影片所产生的能量,以及由国际女性主义历史项目所揭示的女性从前在各个创意领域作出的默默无闻的贡献,都十分具有感染力。一种乐观主义情绪也随之出现,没什么是不可能的。女性运用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自己与自身的问题。1980至1990年之间,性别问题题材的故事片与戏剧急剧增加,与此同时,过去被边缘化的人群也开始接触技术以探究性别与身份政治。新西兰国内的毛利人、太平洋岛国裔、亚裔、南斯拉夫裔、希腊裔都拍出了有关身份认同的电影,这些电影都影响极大,而有关电影形式的实验也在增加。自2000年起,女性地位有所下降,电影制作与实验也在减少,这是对女性主义的强烈抵制、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和财政削减,以及政党向保守、厌恶女性的右翼资本主义政府转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提议通过对主要创意人员的一系列采访并结合全球形势来考察电影环境的现状与变化。这些主创人员包括:著名女性主义导演盖琳·普雷斯顿,学术纪录片导演安妮·戈尔德松,故事片导演克里斯蒂娜·杰夫斯(代表作是关于西尔维娅·普拉思的《雨和西尔维娅》)与菲奥娜·塞缪尔(关于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的《极乐》),希腊裔女性主义学术电影导演阿西娜·楚莉斯,毛利人电影剧本作家里维阿·布朗(代表作为《夕阳武士》),萨摩亚导演贾丝廷·西梅伊-巴顿,印度裔学术导演舒奇·科塔里与电影摄影师梅丽·冈恩,以及年轻一代的女性主义导演布丽塔·麦克维。本文将采用分析与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汇同历史观点与当今观点,比较作者在《重塑女性》一书中的历史发现与当今形势。  相似文献   

19.
陈莲华(陈曦)是中国动画"闪客"时期重要的作者,"闪客"时期是中国动画探索和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陈莲华通过不断地探究与创作完成了从"闪客"到独立动画导演的转变。独立动画是极具创新性、实验性以及作者个性的艺术创作,它代表着动画创作的前沿,永远在提出问题与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探索对于电影艺术发展与动画产业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年轻的德国导演丹尼斯·甘塞尔改编的电影《浪潮》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微型极权主义群众六天内从开始到灭亡的全过程:从游戏般的开始,到病毒般的迅速蔓延,再到歇斯底里的狂热,最后以两声枪响结束,主人公死的死,伤的伤,被抓的被抓,观后令人陷入深思。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浪潮",每个人心中都有着狂热的念头,尤其在社会不满情绪堆积、"失意者"增多的情况下,更加危险。对于这种情况,政府应该与社会携手努力,争取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提供一个触手可及的希望,让不同民族、性别、出身、教育水平的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实实在在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稀释人民的不满情绪,让民众保持理性,远离狂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