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舍与得     
《天风》2015,(1)
<正>经文:王上17:8-16,18:33-35、45;约6:1-15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坛内的面必不减少,瓶里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华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舍弃与不断获得的过程。基督徒的人生,亦是如此。作为基督徒,我们既要祈求上帝赏赐诸般恩典,同时也要懂得舍弃(奉献)。而且事实上,当我们乐意舍弃的时候,我们所获得的收获却是意外的丰盛。圣经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舍一小饼,得度过旱灾(参王上17:8-16)先知以利亚曾向以色列王亚哈预言:"这几年  相似文献   

2.
正"沉迷"这词儿看起来,总是不咋理智的。一个人的魂魄沉到深深的水底,心窍被妖魔施法迷住了,那还是正常人吗?我们习惯如此:当阳光透过窗帘,窗外嘈杂声又起,从睡梦中醒来,用清凉的水扑在脸上,清醒在这一刻就应该来临。吃什么样的早餐才营养,吐司橙汁还是油条豆浆;穿什么样的衣服才得体,是名媛外套还是淑女长裙;到单位后电脑一开便按部就班,收发往来邮件,遵循工作流程,偶尔开个小差,玩玩手机上上网,下班后找人  相似文献   

3.
知足须忍痒     
正"知足常乐"这一古老的命题,在当今纷繁杂乱、诱惑多多的世界里,我看应是我们立身处世、自制自律的金玉良言。曾读过"齐人攫金"的故事,说齐国有个财迷,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一家金店,直奔柜台,揣起金器就跑。几个路过的巡吏将他抓住。县官审问他:"当着那么多人,你竟敢去抢别人的金子!"那人这才清醒过来,答道:"我拿金子的时候,只看见了金子,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相似文献   

4.
“心学”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炽成 《哲学研究》2012,(8):36-43,128
说到"心学",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陆王心学",其实,"陆王心学"的说法是很晚才有的。在宋代,"心学"最常见、最典型的是指与"十六字心传"相关的传心之学。本文拟先考察 "心学"的原初意义,然后再看其在后代的演变。一在汉语中,"心学"这一概念产生得比较晚,它大概首先是南北朝时在翻译佛教经典中使用的,其中的例子有: "当学三学: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解脱论道》卷一,见《大正藏》卷三十二,四〇〇上) 在佛教语境中,心学一般与禅定相关,意味着摒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本文所考察的心学是儒家的概念,与上述佛教的心学不同。虽然如此,它还是与佛教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王鼎钧先生曾说:"恋爱是忽然发现你和我不同而我非常喜欢,恋爱是忽然发现你和我相同而我十分感动。"阅读也是如此,会心之感,难与人道。就像恋爱,选择一本书也需要缘分,心性相投至关重要。阅读是一件私事,读到最后,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体验与气质。面对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传统从政修养学说强调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双重追求,主张"修身"与"为政"的融合,"学问"与"事功"的融合,"成己"与"成物"的融合,在本质上体现了"入世的情怀"和"生命的境界"的双重融合。儒家强调"三不朽"的追求,即"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一种人生的大文章。冯友兰曾提出著名的"人生四境界说"。在他看来,中国传  相似文献   

7.
正古人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年届古稀,夕阳虽好,也已岁近黄昏。无论你如何不服老,而事实上生命的细胞每天在加速衰老。故桑榆晚景,如何清醒而理智地"舍鱼而取熊掌",应是人生的最后一道选择题,一幅稍纵即逝的"沙画"。选好了、画完了,或许你才能博取人生最后的圆满;倘若选错了,抑或不屑一画,则恐怕要留人生的遗憾于身后了。  相似文献   

8.
正博士生顾俊玲曾问恩师李锡胤:"如果有来世,您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先生答得干脆:"我依然会选择如今生这样的书呆子的一生。"那是什么样的一生呢?品德高洁真君子。先生是难得的文人,淡泊名利,温文尔雅。他以文化己,纯粹而高尚,为学与为人浑然一体。黑龙江大学前校长鲁刚曾被错划为"右派",揭发会上,李锡胤没有墙倒众人推,没有讲违心话,  相似文献   

9.
正一、主题设定我的油画创作的创作主题是《希望与美好》。"希望与美好"是我的生活理想,或者说是我们的生活理想。借用《读书》里面的一句话:"人生有太多的不平等……"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会总是那么如我们的意,但是我们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那怎么办呢,唯有"希望与美好",它既是我们的人生信条,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桑德罗·波提切利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7)
正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杨仁山曾有如此评价:"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归依文会。"此论可谓一语中的,特别是"新学者""真信仰"两个概念,生动点化出杨仁山及其金陵刻经处在近现代中国佛教演进历程上的地位与贡献。杨仁山几十年如一日,继往开来,肩荷佛教在近代复兴之大业。从创建"癨洹精舍",搜罗佛典,刻经流通,到兴办新式学堂,以新学新式复兴传统佛教,进而培养出包括太虚和欧阳竟无在内的一大  相似文献   

11.
正庄子写《人间世》,要我们"乘物以游心",也就是逍遥游。事实上逍遥游可以跟生命三个层次一一相应,人物要逍(消),人间能遥,人生则可游。底下一句话"托不得已以养中",这个"中"应当"冲"解,"冲"是冲虚,养生主就是要养"心"的冲虚。因为心是虚的才能够无限地包容,且心虚静如镜才能够看到别人。假定心里面有执念,你就看不到别人。好恶太强的人,看  相似文献   

12.
人活在世上,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这是人之常情。最近在报上看到:有位百岁老人在谈到自己的长寿之道时,总结了四十八个字,那就是:“养身在动,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叶菜,少食肉类,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这就是百岁老人养生保健的秘诀。这四十八个字,使人颇受启发。若是每个人都能按照百岁老人的养生之道去做,“养身在动,养心在静,知足常乐”,那么,人生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现实的生活告诉我们:人生的岁月是漫长的,又是短暂的;平易的,又是艰巨的,我们谁都无法预测在自…  相似文献   

13.
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初遇这副对联,心底感到困惑:我们都祈祷着人生如意,万事称心,它却怎么说人生没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呢?人生半称心,还能知足常乐?  相似文献   

14.
正《老子》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大意是说,往昔曾得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清黄鷟来《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诗:"天地贵得一,清宁以定位。"意思是说,天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得到过道,以清宁来定位自己,清宁就是清明宁静的意思。天地如此,推衍到人,一个人能定人生的清宁位,并一以贯之保持之,也是可贵之人。定位清宁人生,体现着甘于低调、清爽对人、光明做事的处  相似文献   

15.
"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罗8:6) "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 圣经中"肉体"与"身体"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正确理解、区别对待,不要混淆,否则会闹出笑话.比如有的基督徒为了不"体贴肉体",绝不吃肉、蛋、奶之类的营养品,甚至虐待己身.我们的圣经新约部分最初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在希腊文中"肉体"是指有罪的人性或犯罪的本性,"身体"则是指我们物质的身体,有时也指我们整个人.  相似文献   

16.
正人生有太多的"是"与"不"。或者说,人生是"是"与"不"组成的。有人喜欢"是",即是说,要多做正面的事,多肯定,少说"不",少否定。连尼采也在划分的人生几阶段中说,说"是"的"婴儿"也高于说"不"的"狮子"。在他看来,说"是"比说"不"的人境界要高。说"是"果真比说"不"好吗?  相似文献   

17.
正胡林翼是晚清中兴名臣,工作足迹遍布贵州、四川、湖北多地,曾国藩盛赞其才胜己十倍。这位封疆大吏、督抚重臣,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骨灰级地图"发烧友"。胡林翼早年学习,不拘于四书五经,曾跟随老师蔡用锡研习舆地之学。他对《史记》《汉书》《左传》爱不释手、反复钻研,在图志中遍历川河关塞,在史料中参悟兵政机要,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而立之年后,胡林翼到贵州工作,公务繁忙之余,也  相似文献   

18.
<正>如今我们80后的一代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而孕育的新生命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自然谈资。同龄人和我的共感是:"我的孩子何以能够如此磨叽!"举手即可完成的事情,却总是拖着迟迟不去做;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却总是要拖到两个小时以上甚至更久;吃饭很慢,每次都能够吃上差不多一个小时才把一小碗饭吃完,而且还要家长软硬兼施;每天早上喜欢睡懒觉,醒了也不肯起床,好话要说一箩筐,可就是不肯起床,催他起床比什么都困难……不少家长发现,虽然  相似文献   

19.
人生偶悟     
走在校园里,偶见路边的几株花木枝头寥落,心中不禁一颤,惊叹花期如此短暂。就在前几天,我还在满怀新奇地欣赏点染枝头的艳艳花朵。倏忽之间,已难觅芳踪,原来时节已到暮春。再一次想到林黛玉的《葬花吟》。在那个繁花开遍又悄然飘落的大观园里,黛玉的吟唱让人黯然神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咏絮才",面对落红片片的情景,怎不产生"红颜易老,人生易逝"的感慨?在黛玉的心中,人生如花,"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联想是如此贴切,  相似文献   

20.
正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当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条信息后的没几分钟,就会挂念收获了多少枚"赞"?渐渐地,我们或多或少对"赞"上了瘾。也许你不好意思承认,其实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这种情况还算正常,因为当我们收获一个"赞"所产生的快乐与我们吃巧克力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更多。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拉里·罗森曾在其博文《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中说,年轻人对待点赞的态度如同喝水,而每点赞一次顶多就是"小啜"一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