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风》2020,(8)
正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是一类高发的精神心理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惧症、特定焦虑症、惊恐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饮食失调症(厌食或暴食行为)。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到医院的就诊患者中,有20%的患者至少患有一种焦虑障碍,其中广泛性焦虑占7.6%,惊恐发作占6.8%,社交恐惧症占6.2%,创伤后应激障碍占8.6%,并且近半数的焦虑障碍患者没有接受过抗焦虑治疗。  相似文献   

2.
惊恐焦虑发作时往往不限于某一特定情境或特定场合,表现为反复发作且难以预料的严重焦虑。对于患者来说,惊恐焦虑好比一颗定时炸弹,在发作一次惊恐焦虑后,患者常常陷入对下一次惊恐焦虑发作的担忧中,因此痛苦不堪。本文以元认知视角重新解释了惊恐焦虑的形成原因,并通过实例,阐述了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解决惊恐焦虑的临床干预过程。  相似文献   

3.
孙凌  王建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041-1047
临床实践与相关研究表明,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已不能满足复杂的临床工作需要。首先,有关患者的自知力以及主观痛苦程度等诊断指标需要进一步修订。其次,就强迫症的核心症状而产生的争议,研究者提出应重新考虑强迫症、焦虑障碍、强迫谱系障碍和囤积障碍这四个概念之间的从属关系和诊断标准。未来研究应考虑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探索强迫症的核心症状和病理机制,为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忧郁症:指一种持久性的情绪低落,常伴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焦虑症:指一种技术性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的状态。并非由实际威胁引起,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不相符。恐怖症:指对一种特定的情景、物体或人产生强烈的恐惧或紧张感,虽明知不合理,但在相同情况下,仍反复出现。强迫症:指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常伴焦虑和恐惧。疑病症;指过分地关注自己健康,怀疑身体某部位或某一器官异常,尽管临床检查无客观证明,但总认为自己  相似文献   

5.
焦虑是人们对预期要出现的不良处境所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挫折和逆境,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每个人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焦虑发作时不仅能引起情绪紧张,出现头疼、脑胀、失眠、多汗、厌食、便秘、胸闷、气短等症状,而且能引起腰背痛。但这  相似文献   

6.
从来都是心静如水,从来不知紧张与压力滋味的人在这世界上恐怕是凤毛麟角。而绝大多数的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或遇到特殊情况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烦恼、忧心忡忡,并有心慌、手掌出汗、呼吸急促等表现。不过,请注意,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并非病态。时过境迁之后,这些症状自然就会消失,生活又会恢复平静。但是当这些感觉或其他的焦虑症状的发生比较烦繁,而且无法预测,就可能预示着您可能患有某种焦虑障碍。  相似文献   

7.
强迫症的发病是抑制困难还是促进效应, 或者是两者共同起作用的缘故, 是当前强迫症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本研究采用国际上较为新颖的抑制与促进范式,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抑制困难与促进效应, 并且进一步探寻了作为焦虑障碍一种的强迫症是否与其他焦虑障碍共同存在抑制与促进效应。结果发现: (1) 强迫症患者存在抑制困难与促进效应, 但是同正常个体组相比, 促进效应较为微弱, 而抑制困难作用则更为凸显; (2) 抑制困难是强迫症患者的特有的机制, 而不是与焦虑障碍患者的“共享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18项简明症状问卷(BSI-18)对487名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老年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和焦虑情绪,男性患者的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重于女性患者。高学历患者躯体症状、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轻于低学历患者,有配偶患者孤独感低于无配偶的老年患者。(2)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与躯体症状、抑郁、焦虑呈正相关,且焦虑和抑郁能显著预测老年住院患者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有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第一,他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  相似文献   

10.
焦虑和紧张是当今人们最普遍存在的两种精神失调症。人们在这患得患失的竞争中,往往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产生惶恐和茫然,由此,心理上便产生焦虑和紧张,严重者还会引发其他的一些症状,如记  相似文献   

11.
焦虑和紧张,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引起焦虑的常见诱因是导致冲突的情境和事件。当个体感到自己的应对能力不能适应客观现实的要求时,焦虑就相应产生了。焦虑表现在身体方面的障碍有呼吸急促、心慌、胸闷、肌肉痉挛、头痛、失眠、两手湿冷、多尿等;表现在心理方面的障碍有注意涣散、肾张不安、精神恍惚、踌躇不决、抑郁多梦等。有的人焦虑可自行缓解,即当导致内心矛盾冲突的事件过后,心理紧张与不适等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而  相似文献   

12.
焦虑症状的识别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6个方面探讨对焦虑症状的识别与处理:焦虑有关的理论研究、焦虑的症状特征、焦虑症状分类及其意义、焦虑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焦虑的评定与诊断、焦虑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焦虑患者在综合医院很常见,需要临床各科医生提高识别率,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综述了惊恐障碍患者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解释偏向、记忆偏向等认知偏向。对威胁性信息的优先注意激发焦虑体验,对模糊信息的灾难化解释增加焦虑水平,对引起焦虑感信息的记忆保持促使惊恐体验更易于提取,这3种认知偏向促使具有焦虑倾向的个体对惊恐障碍更易感,也是惊恐障碍形成和保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4)
正面对疫情蔓延,我向认识的群体发出消息,愿意提供微信进行心理治疗个案,这几天需要心理治疗的人都发来各种求助微信,大部分是应激障碍,简称PTSD。创伤压力后遗症是在天灾人祸中被诱发出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表现有急性的强烈焦虑惊恐,患者突然产生大量恐惧,感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颤动,感觉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行为会有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症状可以持续数小时、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程度稍轻的会持续担忧、紧张、不安、惊恐,有头疼、胃疼、睡眠障碍和饮食失调等各种躯体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以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2所普通小学的472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考察儿童中期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的发展变化,以及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中期的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在1年内较为稳定,分离焦虑、社交恐惧、恐慌障碍和强迫冲动障碍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变化。(2)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呈显著负相关,依恋越安全,儿童的焦虑水平越低。(3)交叉滞后分析显示,亲子依恋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焦虑;母子依恋只具有同时性的影响,父子依恋既有同时性也有继时性的影响。(4)安全型父子依恋能够有效缓解不安全母子依恋的消极影响,安全型母子依恋对不安全父子依恋的补偿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6.
如今心血管疾病成为主流慢性病,更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同时焦虑、抑郁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作为医生首先要能够正确识别医学无法解释的焦虑、抑郁的躯体症状,运用明确的阴性的客观证据使患者了解自己症状并非器质性病变,同时给予相应的抗焦虑、抑郁的治疗,以真正消除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常发生抑郁及焦虑。而在严重精神症状(如抑郁或/和焦虑)者中有较高的冠心病发生率。抑郁增加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预后。其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对医疗措施及生活方式改变的依从性差、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心率变异性降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由于其较好的耐受性且无明显的心血管副作用而应用于冠心病合并抑郁及焦虑的药物治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确定抑郁及焦虑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临床上应更加关注焦虑对冠心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焦虑能否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6个方面探讨时焦虑症状的识别与处理:焦虑有关的理论研究、焦虑的症状特征、焦虑症状分类及其意义、焦虑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焦虑的评定与诊断、焦虑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焦虑患者在综合医院很常见,需要临床各科医生提高识别率,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9.
探讨焦虑抑郁障碍与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统计半年内在心理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中曾被误诊为“慢性胃炎”的情况。结果有38例患者做胃镜检查,其中37例患者显示“浅表性胃炎”或“糜烂性胃炎”,仅1例患者胃镜报告正常。40%(15例)按“慢性胃炎”治疗能暂时减轻症状,而60%(23例)按“慢性胃炎”治疗不仅无效,症状反而加重。研究结果提示浅表性胃炎或糜烂性胃炎与人的情绪紧密相关,是焦虑抑郁障碍最常见的躯体症状之一。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焦虑心理与自杀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虑是指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情绪极其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不恰当时,会对个体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危害作用,尤其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这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揭示青少年的焦虑心理并进行有效防范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