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晚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热点之一。但我检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论著,却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论者都以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和一些书信(比如致俄国女革命家查苏里奇、《祖国纪事》编辑的信)为研究对象,而把一部篇幅巨大、反映马克思晚年思想重要动向的《历史学笔记》排挤出研究视野。或许主要原因在于该书中译本问世较晚。  相似文献   

2.
晚年马克思的创作情况如何,他所作的大量笔记与《资本论》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劳伦斯·克拉德、诺曼·莱文、凯利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学者主要持“放弃中断论”,即所谓晚年马克思中断与放弃了《资本论》的研究和创作,回归并转向了经验人类学。凯利曾明确指出:马克思晚年已放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晚年笔记的称谓问题 ,涉及对马克思晚年的理论主旨和理论贡献的判断和评价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目前较为流行的称谓是“人类学笔记”。笔者认为 ,“人类学笔记”这一称谓歪曲和误读了晚年马克思的理论实质 ,我们应将之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一、“人类学笔记”称谓对晚年马克思的误读本文所谈的马克思晚年笔记 ,特指《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 ,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梅恩〈古代法制史讲演录〉一书摘要》、《拉伯克〈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态〉一书摘要》…  相似文献   

4.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贡献/吴家华∥学术界(合肥).1992,2.10~15马克思的晚年与人类学笔记/陈胜华∥学习与探索(哈尔滨).1992,2.4~15简论马克思历史观前提(下)/单少杰∥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2,2.19~26究竟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兼答韩庆祥同志/赵卫∥哲学研究(北京)1992,4.21~27关于列宁的反映论/谷景华∥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呼和浩特).1992,2.11~15列宁对考茨基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赵延民∥社会主义研究(武汉).1992,2.47~51  相似文献   

5.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正如历史上每一次深刻的变革往往会引起对已往创立的哲学理论重新认识一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展开和深入,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发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有关思想论述被突出出来,发出了诱人的真理闪光。它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高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克拉德是《卡尔·马克思民族学笔记》的编辑者,他明确以"人类学家"指称马克思的身份,并以此勾勒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连续性间断"特征。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炮制"成熟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的对立,并极力以结构主义肢解马克思的时期,克拉德以人类学研究统摄马克思的思想进程,以哲学人类学向经验人类学转变描述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并因此将关注马克思的视域拓展到晚年时期等洞见,可谓别出心裁。当前,重新检视克拉德关于马克思与人类学关系的建构工作,不仅可以深化对马克思晚年研究工作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新的历史和学术背景下评估"人类学马克思"所产生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所谓马克思晚年认识发生“根本转变”的议论时有所闻。本来,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行研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从发表的一些文章看,一些论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竟不惜歪曲和杜撰历史事实,硬把一些本不是马克思的思想强加给马克思,却是很不严肃的。因此,对这样一些议论作一番评论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有学者对马克思晚年是否提出了“跨越”设想提出质疑,虽然这对深化有关研究是有益的,但这种观点及其论据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是持久而深入的,所得出的结论是他慎重思考的结果;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他早先思想合乎逻辑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从马克思与恩格斯有关思想的比较来看,他们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从国际学术界相关研究看,“跨越”设想引起了多国学者的关注,并非中国学者的理论虚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历史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析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意义/华学忠,朱平/福建论坛·文史哲版(福州).1991,6·7~13新世界观的崛起: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山石/人文杂志(西安).1991,6·1~11关于“东方跨越论”的质疑/曹满生/哲学研究(北京).1991,12·35~43要牢牢把握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徐崇温/人文杂志(西安).1991,6.12~17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全面”的思想实质究竟是什么?其含义又是什么?特别是研究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的方法论前提又应当如何确立?一句话,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看待与理解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对此,韩庆祥同志在同笔者商榷的论文中(见《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韩文”),提出了如下的结论性意见:(1)马克思对人本质问题的认识达到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晚年关于宗教问题的著作颇丰。有些学者认为,恩格斯晚年对宗教的态度发生了某种温和的转变,有一些学者站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对立的立场上,否认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晚年独立做出的研究成果,否认恩格斯晚年宗教观的历史地位。如何看待恩格斯晚年的宗教研究主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结合恩格斯晚年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从现实的革命斗争的需要、捍卫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和个人圣经情结的解开三个方面剖析恩格斯晚年研究宗教的目的与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看待恩格斯晚年的宗教研究成果及其对待宗教的态度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90年i月26日至同年2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完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史研究王先明光明日报 1990·2一21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演变孙昌育涂 赞唬武汉大学学报(社)1990年第1期马克思的实践反思规律陈志良社会科学战线 1990年第i期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含义探析王南提南开学报 (社)1,90年第1期论马克思“全面地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朱奎保 苏州大学学报(社)199。年第i期正确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王成稼经济 研究199。年第1期论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郝立新教学与研究 1990年第1期西方关于马克思晚年a人类学笔记”主要观点论析 …  相似文献   

13.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探源/周兴文//江海学刊(南京).1992,1.118~123对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特征论述的思考/武克全//探索与争鸣(上海).1992,1.20~24评所谓马克思晚年认识转变论/奚兆永//哲学研究(北京).1992,1.41~47略论马克思历史观前提(上)/单少杰//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2.1.9~16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叶险明//学术界(合肥).1992,1.23~28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点述略/洪韵珊//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92,1.10~14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历史评价的两种尺度/启良//学术界(合肥).1992,1.17~22、67共产主义理想烛照下的美学建构:论马克思早期美学思想的两个特点/庄锡华//文艺理论与批评(北京.).1992,1.74~80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晚年反思的主题江丹林马克思晚年反思时留下的论著,以其深速的思想、丰富的内容、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其表述上的不完整性,在西方成了一个众说纷坛的不解之谜。有的认为晚年马克思在研究人类学时,着重注意到了亲属关系在史前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显示了马克思的"多元决定论"的结构主义方法,表明了他对自己以往"经济决定论"的否定。有的甚至据此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他们在方法论上的致命弱点,就是把马克思的某一个观点、思想从其整体中抽取出来,然后根据当代的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价,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晚年马克思。笔者认为,马克思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实践的人和思想的人在他身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在他身上,作为战士的一面永远胜过思想家的一面。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把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提到了马克思的面前和实践向唯物史观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和材料的条件已经成熟时,马克思毅然把自己理论研究重点转向人类学。正如他在19世纪50至60年代为未来无产阶级革命满腔热情地研究政治经济学,以便在炉火中为之锻造彻底埋葬资本主义武器一样;这时,他又满腔热情地研究人类学,以便在炉火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全面、系统、完整地研究人类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一个特殊的思想家和写作者,其著述中成型、定稿的作品很少,留存下来的绝大部分是手稿、笔记、摘录和书信;其观点和体系的丰富内涵并不完全体现在那些表述明确的论断中,而是深藏于对这些观点和体系的探索、论证过程中。举凡学界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嘲讽误为他本人思想的转向、无视其系统而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推论方式形成的源头和“巴黎手稿”“原始顺序版”分栏写作的真正意图、没有悉心体悟马克思晚年发出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喟叹和警示的深远意义等,都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注重对文本细节的甄别、辨析有关,这样也就很难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了。  相似文献   

17.
单独概念的外延能否划分?通常的说法是不能划分。近来有的同志认为单独概念也能划分,他们举例说,“中国”可以划分为“新中国”和“旧中国”,“马克思”可以划分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中年时代的马克思”、“晚年时代的马克思”。(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2年第4期)我认为,任何具体对象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之中,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过程。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都视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说,即英国殖民者在印度要完成"破坏"和"重建"的双重使命,为马克思在殖民主义问题和印度问题的经典立场。事实上,纵观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发展历程,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笔记和摘录,可见马克思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本文便旨在探讨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与印度传统社会关系问题上的观点的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晚年探索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转换和统一机制/张奎良//社会科学辑刊,2005.4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许全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马克思主义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思想及其内涵/张羽佳//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4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意蕴/任皚//哲学动态,2005.8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杨楹//哲学研究,2005.8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自由观/王雪冬//天府新论,2005.5《得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新论/曹浩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2小束手稿的哲学地位———读广…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索。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但是人们却很少论及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毫无建树可言。但事实却是:马克思是在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公开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