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名日-汉双语者为被试, 采用EyeLink2000眼动仪, 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四种词切分方式: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非词空格条件和字间空格条件。为了确保四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 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字、词或非词的边界。结果发现:(1)在总体和局部分析中, 词间空格条件下平均注视时间显著少于正常条件; 非词空格和字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2)在总体分析中, 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在正常条件和词间空格条件中差异不显著; 局部分析中, 词间空格条件比正常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更短、注视次数更少。表明日-汉双语者在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 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有促进作用; 在汉语阅读中, 词是重要的加工单位。  相似文献   

2.
采用EyeLink Ⅱ眼动仪,以汉-俄双语者(15名)和母语为俄语者(15名)为被试,要求他们阅读有空格、删除空格、去空格隔词加粗三种类型词切分方式的俄语句子,探讨不同词切分方式对两组被试俄语文本阅读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有空格条件相比,去空格隔词加粗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阅读速度更慢;而删除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成绩最低。在各呈现条件下,母语为俄语者的成绩都显著好于汉-俄双语者;删除空格后,汉-俄双语者比母语为俄语者的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阅读速度更慢。对于像俄语这种有词间空格的语言来说,删除词间空格不仅对母语读者的阅读产生干扰,对于第二语言读者的阅读产生的干扰会更大。汉-俄双语者的俄语水平和俄语文本的呈现方式影响他们的阅读。  相似文献   

3.
选取24名日-汉和24名汉-日双语者,采用EyeLink2000眼动仪,探讨日-汉和汉-日双语者阅读有词切分线索的日语文本的眼动特征,研究词切分线索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句子阅读的影响。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三种词切分方式: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为了确保三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词或非词的边界。结果表明,日语文本中加入词间空格促进汉-日双语者日语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4.
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以72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词切分对初学者汉语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一设置四种空格呈现条件:正常的无空格条件、字间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字、词或非词的边界,使不同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实验三进一步操纵了学生的阅读技能。结果发现三个实验的结果趋势是一致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在阅读有词间空格的文本和正常的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尽管词切分文本对阅读技能高和阅读技能低的学生来说一样容易,但非词空格呈现条件会对阅读技能低的学生产生更大的干扰作用。阅读技能低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依赖于文本的低水平视觉线索。文章最后讨论了词切分对建构中文阅读眼动控制模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以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为被试,考察词切分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设置四种空格呈现条件:正常无空格条件、字间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研究表明:(1)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字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效果相同.(2)与语文学优生相比,学困生阅读任何条件的句子需要更多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非词空格呈现条件对学困生的干扰更大,表明学困生更依赖文本的低水平信息.文章最后探讨了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问题.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眼动技术,通过观察词边界效应的年龄差异,探讨阅读中词切分机制的年老化。实验1要求青年组与老年组被试阅读正常呈现条件和3种提示正确词界信息(颜色词界、空格词界、阴影词界)的句子。结果发现,正确词界积极影响老年组眼动数据的程度大于青年组,说明正确词边界效应代表的词切分机制受年老化的影响。实验2要求两组被试阅读正常呈现条件和3种提示错误词界信息(错误颜色词界、错误空格词界、错误阴影词界)的句子。结果发现,错误空格词界、错误阴影词界消极影响老年组的眼动数据的程度大于青年组,但其消极影响两组眼动数据的程度没有差异,说明错误词边界效应代表的词切分机制具有稳定性。综合两项结果可知,中文阅读中至少存在两种词切分机制,它们的易老化性不同。  相似文献   

7.
两个实验以汉-英双语者为被试,考察高限制性句子语境条件下,词汇接触次数和二语熟练程度对二语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让被试阅读1-4个高限制性的句子语境,把要学习的英语假词放置在句尾。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语义相关判断任务和词汇回忆任务测量词汇习得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限制性的句子语境条件下,少数的几次接触陌生词汇即可附带习得词汇的意义;二语熟练度越高,越有助于词汇的习得。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词素熟悉性是否会影响视觉词切分线索在新词学习中的作用,本研究中新词由两类假词构成:第一类假词由两个高频字(高熟悉性词素)组成,第二类假词由两个低频字(低熟悉性词素)组成。实验采用学习-测试范式,将新词镶嵌在句子中供大学生被试阅读。结果发现,相比由低熟悉性词素构成的新词,词间空格在由高熟悉词素构成的新词中起到的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词素熟悉性可能作为一种线索参与词切分。  相似文献   

9.
实验采用EyeLink II 眼动仪,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预测性:高、低)×3(空格: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非词空格)被试内设计,考察了预测性和空格对中文阅读影响,探讨了模块化理论和相互作用理论的争论。结果发现:词的预测性和空格两因素的主效应显著,但二者之间无交互作用,符合模块化理论的预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眼动仪考察词素位置是否是影响词间空格在新词学习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操纵:构造两类假词作为新词,第一类新词由低频首字、高频尾字构成;第二类新词由高频首字、低频尾字构成。采用"学习-测试"范式将新词放在句子中要求被试阅读。结果发现,相比由高频首字和低频尾字构成的新词,词间空格在由低频首字和高频尾字构成的新词学习中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在汉语阅读中词素位置可能作为一种线索参与词切分。  相似文献   

11.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 选取阅读障碍儿童及与其年龄相同、阅读能力水平相同的儿童为被试, 要求他们阅读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句子。结果发现, 在阅读正常无空格和词间空格句子时, 阅读障碍儿童与年龄匹配组和能力匹配组儿童一样, 单次注视时往往将首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 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头; 当首次注视落在词的开头时再注视该词的概率增加, 而且再注视往往落在词的结尾部分。我们认为, 中国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的是“战略-战术”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采用DRM范式以112名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进行了跨语言的错误记忆通道效应实验。实验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根据学习通道和测验通道的不同,把被试分为4组,用由汉语与英语单词组成的DRM词表进行学习和测验。结果发现,⑴在非熟练中-英双语被试中存在错误记忆的跨语言现象;⑵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的错误记忆存在很强的语言特异性,表现为相同语言条件高于不同语言条件、汉语高于英语;⑶在学习与测验相同语言条件下运用校正的再认分数——敏感性指标Pr,进一步探讨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发现了跟西方不一致的结论:即无论汉语词表还是英语词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视觉通道上的错误记忆明显高于听觉通道  相似文献   

13.
赵俊华  莫雷 《心理学报》2010,42(9):920-928
设计不同的语境条件, 并采用图-词语义一致性判断来探测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英语句子的语义通达性, 结果表明, 在无语境条件、语义无关动画或语义相关文本伴音语境下,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表现出英语句子语义通达的非选择性, 而形象和语义一致的动画语境能使他们有效限制对等的L1句子构成词汇的激活, 并表现出目标句语义通达的选择性。这说明, 语境可以影响弱势语识别阶段的非选择激活, 相关的语境影响双语通达的理论也由此被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熟练度较高的晚期汉-英双语者对英语长距离主谓一致性结构加工的敏感性。实验材料采用简单并列肯定句,句法违反的句子中,主谓一致性的错误出现在句子第二个动词处。实验结果显示,尽管被试的句法判断成绩良好,但在句子句法违反处没有引发反映句法自动化加工的左半球前部负波(LAN),也没有产生P600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熟练度较高的晚期汉-英双语者,难以实时、自动化地加工长距离条件下英语主谓一致性的信息。研究结果支持了浅层结构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宝国  徐慧卉 《心理学报》2010,42(2):185-192
采用眼动技术, 以句子阅读过程中, 句子不同区段的首次注视时间作为句子即时性加工的指标, 回扫次数和总的注视时间作为句子非即时加工的指标, 考察了非熟练的汉-英双语者,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英语)暂时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 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 在句子不同区段的首次注视时间和总的注视时间均短于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 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的回扫模式相似。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非熟练的汉-英双语者,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既影响英语句法歧义句即时性的加工, 也影响非即时性的加工, 即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既影响英语句法歧义句初始的句法加工过程, 也影响句法的重新分析过程。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工作记忆容量限制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采用眼动随动显示技术, 通过分析动态协助或干扰词切分对阅读过程的影响, 考察汉语阅读过程中词切分的位置与数量。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通过改变注视点附近词语的颜色来促进词汇的加工进程, 发现协助词n+1切分可改变被试的眼动模式, 说明至少加工词n+1可导致词切分效果; 实验二以类似方法干扰相应的词汇加工进程, 发现在某些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眼动模式朝相反方向变化, 表明实验一结果并非由外源注意转移引起。综合分析两个实验中各种条件下首次注视概率分布、再注视时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的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在汉语阅读中存在两种词切分现象, 一种由加工词n+1引起, 另一种由加工词n引起。  相似文献   

17.
利用Eyelink2000眼动仪,记录27名本科生阅读时的眼动轨迹。句子中插入四种空格(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标记词边界信息,并操纵目标词的词频,以考察词边界信息和词频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插入非词空格对低频词的干扰作用大于高频词,插入字间空格能促进低频词的加工;(2)被试对低频词的加工难度均大于高频词;(3)汉语阅读的基本加工单位为词而不是汉字。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考察汉语阅读中读者是否在副中央凹处利用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进行词切分和词识别。采用2(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2(预视类型:相同预视、假字预视)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双字词为目标词,记录大学生阅读句子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在跳读率和第一遍阅读的眼动指标中,被试在高、低首词素位置概率条件中获得的预视效益量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读者并未在副中央凹处加工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结合前期研究推断,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没有作用于汉语阅读的词切分和词识别。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包含两项实验考察中文阅读中的词切分是否受年老化影响。发现如下结果:(1)实验一显示,静态提示词汇正确边界(词间空格和词阴影条件)消极影响青年组总阅读时间的程度大于其对老年组的影响,静态提示词汇错误边界(非词空格)消极影响老年组总阅读时间的程度大于其对青年组的影响。(2)实验二显示,动态提示词汇正确边界(提示词n+1边界和提示词n边界)积极影响老年组总阅读时间的程度大于其对青年组的影响。(3)在眼动数据上,两项实验均发现呈现条件与组别交互影响凝视时间和跳读概率。总的来说,提示词汇(正确/错误)边界影响老年组句子阅读时间/眼动过程的模式不同于其对青年组的影响,说明中文阅读中的切词会受到年老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回顾字母文字研究发现,词间空格是有效的词切分线索。而中文没有词间空格,那么是什么线索起着字母文字中空格一样的作用呢?总结以往研究发现,汉字的统计属性、词汇可能性、词素位置、词素熟悉性等因素可能是中文阅读中的词切分线索。字母文字词切分依据物理线索,中文词切分可能依据“心理线索”。词切分过程也与个体差异和预视效应有关。未来研究应该解决中文词切分的核心线索以及线索替代的可能性,并构建中文眼动控制模型来解释中文阅读过程及词切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