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禅者与渔夫     
陈勇 《思维与智慧》2011,(10):37-37
一位禅者在河边打坐时,听到挣扎的声音。睁开眼睛一看,一只蝎子正在水里挣扎。 他伸手把它捞出来时,被蝎子蜇了一下。 过了一会儿,他又听到挣扎的声音,一看,蝎子又掉到水里去了。他又把它救上来,他的手又被蜇了一下。  相似文献   

2.
听说蜥蜴一心要和蝎子交朋友,善良的骆驼赶去提醒它:“谁都知道蝎子最狠毒,你和它交朋友可要小心。”蜥蜴抬头看着骆驼说:“我看中的就是它的狠毒。”蜥蜴的话让骆驼莫名其妙。“如今的世道真是变了,交朋友都要找狠毒的。”骆驼自言自语地悻悻离去.  相似文献   

3.
寓言七则     
螃蟹的悔恨一只螃蟹和一只蝎子同住在石洞里。虾子劝它道:“你还是搬走吧,和这种东西住在一起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螃蟹说,“不要紧,它不会伤害我的。”一天,蝎子在一个小孩的手上狠狠蜇了一下。小孩气极了,抓起了一根棍子猛追,蝎子逃进石洞里躲起来。小孩追过来,用棍子往涧里猛戳,把蝎子捅死了。螃蟹也受了重伤,它临死时深深悔恨:“宁可孤独,也不与坏人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不绝望     
正众所周知,蝎子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动物。有人曾经把一只蝎子放到一盆正在燃烧的火炭中去。火炭越烧越旺,灼热难耐的蝎子在火盆里左躲右闪,想要逃出困境,不料却屡次失败。火灼伤了蝎子的身体,它变得狂怒起来,瞎撞乱冲,最后以自己的毒针刺伤自己,倒地而亡。由此,人们得出一个结论:蝎子,每每处于险境而又无法逃脱时,就会主动以毒针刺伤自己,用一种自  相似文献   

5.
蝎子的下场     
有一只蝎子爬行在麦田里,见到一个赤着双脚劳动的农民,正在埋头锄草。蝎子悄悄地爬上农民的脚背,狠狠地蜇了一下,然后倏地蹿进麦田,溜之大吉了。农民找不到蝎子,又怕弄坏庄稼,只好自认倒霉。  相似文献   

6.
蝎子和蚂蚁     
正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对朗格多克蝎子非常感兴趣。这种外表令人恐惧的多足纲昆虫由于拥有毒针这一有力的武器,对于胆敢冒犯自己的对手,总能毫不费力地将其置于死地。为了解蝎子的毒性到底有多大,法布尔特意为它找来一些昆虫对手,为它制造作战的机会。狼蛛虽然没有蝎子强壮,行动却十分敏捷,可以灵活地攻击和躲闪。它刚与蝎子相遇就半直起身,张开淌着毒液的毒钳,摆  相似文献   

7.
自从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被炸以来,评论家和权威们几乎一致宣布:“9.11以后,一切都改变了。’’这种说法不断重复,以致于大多数人把它当成不可辩驳的真理了。果真如此吗?这种断言就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反驳的空间吗?毫无疑问,相反的断  相似文献   

8.
蝎子     
圣经上提到蝎子的地方有很多处,因为在缺少水源而沙石较多的巴肋斯坦地区,是蝎子易于生长繁殖的地区(申8:15),甚至在死海的西南还有一个地名叫“阿刻辣宾”高原,即“蝎子高原”(户34:4、苏15:3)。因此圣经常以蝎子作比喻,如“我要用蝎子鞭打他们”(列上12:11-14),厄则法先知说不要怕那些像毒蝎的人(则2:6),路加说:别怕践踏在蝎子的身上(路10:19)。不会原谅别人过错的语言是最大的毒性,打压侮辱别人的语言是最毒的毒药,为此耶稣说:“没有儿子向父亲要鸡蛋,而会给他蝎子的”(路11:12)。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有父子、兄弟般的情怀呢。蝎子是有…  相似文献   

9.
(一)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呢?有位梵学者和他的女儿进行了一场争吵:女儿;您是一个骗子,您根本不能预百未来.梵学者:我肯定能。女儿:您肯定不能,我现在就可以证明您不能。于是,女儿找来一支笔和两张白纸,在其中的一张纸上写了些什么,写完后把它夹进一本书里.将另一张送给父亲,说道:“我写了一件事,它在下午三点之前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请您预言它究竟发生还是不发生.若预言它发生,就在这张白纸上写个‘是’,否则就写个‘不’.要是预言错了,您必须同意我这个暑假与同学一起去外去旅游,行吗?”梵学者点了点头,爽快…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代社会实践的前沿问题,而且是当代科学前沿和哲学前沿的问题。它作为一个“后现代”概念,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它的社会背景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这被认为是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并从而提出向“后现代化”过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D.R.格里芬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学者,他在其《后现代科学)}一书中文版序言中说:“我的出发点是: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的话,中国实际是‘后现代化了’。”(D.R.格里芬:《…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2,(10):F0003-F0003
现存的大西路福音堂.位于镇江大西路临街343号,是1889年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教士郎登·库思非所建.教堂墙上嵌有勒石一方,上刻”耶稣诞辰一千八百八十九字样.显明它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沧桑。  相似文献   

12.
灵语点滴     
灵语点滴田玉梅灵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现象,它在各种文化和历史背景中都反复出现过。威廉·詹姆斯(1902年)曾认为它是一种强烈的宗教经验,把它称为“无意识行动’。本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学者从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等角度对灵语做了一些深入、细...  相似文献   

13.
玻尔“并协原理”与《八卦太极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玻尔“并协原理”与《八卦太极图》李仕 R.L.韦伯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1~1984》 ̄1)中介绍玻尔时说:“玻尔的名字是与下面两个原理分不开的。一个是‘对应原理’(1916年),它是说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在线度很大时,必然逐渐趋于经典概念?..  相似文献   

14.
嵇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论》开篇以富有激情的笔调描述道:“晚明时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照耀着这时代的,不是一轮赫然当空的太阳,而是许多道光彩纷披的晚霞。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决不能说它‘死板’;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嵇文甫,第1页)的确,晚明是中国文化的变革时代,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潮面临一次深刻的转型。伴随着专制政治危机的深化、商品市场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的崛起,知识阶层的批判精…  相似文献   

15.
最后的菜单     
上帝创造蜜蜂的时候.为了使蜜蜂拥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就特意为它设计了一根尾针。当它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可以用尾针来反击对手。有了尾针.蜜蜂感到非常得意。它想,有了这样神奇的武器,我就不怕别的动物欺负了。于是飘飘然起来。  相似文献   

16.
《佛教文化》2012,(5):61-62
有朋友跟我谈起美国,说这个国家如今的情形与我们的大唐王朝差不多吧?我听了一笑,回说:“有些历史现象不是简单的类比可以清晰表述的。如果从国民生产与生活享用的绝对值去算,美国早就超越了唐代了。如果论到‘鸡剔皮’(GDP),可能它还差着老大一截儿。如果从文明特征上讲,我认为很不一样:美国是‘惊人’的,而中国的唐代是‘迷人’的。说美国惊人,一是它有钱,二是它有炸弹,这两样东西在世上晃来晃去,很显眼;说大唐‘迷人’,除了它也有钱,二是它拥有诗歌和宗教的昌明,像彩霞一样绚丽灿烂,同样也是光耀寰宇,垂照千古的。”  相似文献   

17.
李明欢在其文章“欧拉伯:源起、现实与反思”一文中对“欧拉伯”一词来龙去脉有较多论述。“‘欧拉伯’(EuraNa)是由英文‘欧洲’(Europe)与‘阿拉伯’(Arabia)两词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人造词。1973年中东十月战争结束不久.法国新创刊的一份以欧阿合作为主题的时事评论杂志,以《欧拉伯》(EurabiaNewsletter)为刊名.由此正式‘制造’了这一新词。该杂志围绕当时‘欧一阿对话’(Euro-ArabDiaIogue)发表评论,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社会影响。但是,‘欧拉伯’一词.却逐渐被英、法、德、荷等诸多拉丁系语言所接纳,成为一个国际性词汇。”(李明欢,2010)“然而,2005年1月出版的((欧拉伯:欧洲一阿拉伯轴心》(以下简称(《欧拉伯》)一书,对‘欧拉伯’进行了重新解构,将其定义为‘欧洲正在阿拉伯化、伊斯兰化’的政治标签,并进而衍生出‘欧拉伯威胁论’,从而引发欧、美、中东学界、政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欧拉波’成为研究当代欧美政治的重要新概念。”(李明欢,2010)  相似文献   

18.
新春佳节,亲友团聚,你说我笑,好不热闹.读二年级的儿子也手捧糖果前来助兴,只听他大声嚷道:“吃大阳神峻,谁吃大阳神?”我一听话不对头,嗔斥道:“大过节的尽出洋相,你仔细看看.是‘大阳神’还是‘太阳神’?”儿子一本正经地说:“是十阳神’!不相信你瞧瞧!”我想:不会吧,太阳神的广告哪天不看三遍四遍的,别说太阳神三个字不会认错,就是商标图案闭着眼也能画出来,怎么会是大阳神呢?待我接过几颗糖果仔细一看傻了眼,堂堂正正的太阳神商标图案下,赫然入目的三个字无一不是“大阳神”。我只好苦笑,当初买糖果时只考虑到…  相似文献   

19.
哲学应该关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代著名的比利时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伊·普里戈金在(与伊·斯康热合作)《从混沌到有序》一书的得论冲指出:“今天,我们的兴趣正从‘实体’转移到‘关系’,转移到‘信息’,转移到‘时间’上。”(《从混光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这个观点上的改变,具有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与当代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当代科学所揭示的世界图景是相适应的。当代的科学发现促使人们形成一种关于世界的机体论的辩证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由无数关系交织而成的无限庞大的有组织的系统。这就要求人们在观察和说明世界的总体或世…  相似文献   

20.
“达摩”是梵文dharma的音义,在中国古代佛教典籍中,按照其意义一般则译之为“法”。这个词出自于词根“dhri”,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原初意思是“支持”、“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的秩序”等。以后这个词不断发展,其意义也逐渐扩大。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时代,这个词出现在阿育王碑上,它的意思则完全与道德伦理观念联系起来。当时,阿育王还任命了一批主管和监督社会道德的官员。他们的官衔称为‘达摩——摩诃摩德罗’(Dharma-mahamadra),可译成‘道德部长’,但后来其意义转为‘施舍及宗教事务高级官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