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年6月下旬,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粤西经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道德建设”理论研讨会。研讨会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叶汝贤教授主持,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汉青,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诠释来传承与拓展一种思想传统 ,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的一大特色。在当代学术的背景下 ,聚集中国经典的“解释经验” ,可以从一个更切近的角度 ,捉摸传统的思想脉络 ,并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学寻求基础。为此 ,台湾“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究计划 ,同广州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 ,于 2 0 0 1年底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第七次“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讨会 ,交流相关的研究成果。会议由台湾大学历史系黄俊杰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陈少明教授主持。台港粤三地共有 2 2位学者在会上发表论文。会…  相似文献   

3.
本辑的三篇文章,均系作者提交“什么是经典?”学术研讨会(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山大学哲学系,2001年12月15-16日)(1)的论文。以“什么是经典?”为题,其实不是拘泥于关于经典的定义,而是想引发出对与之相关的思想学术文化问题的广泛讨论。选在这里的三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化对中国文化中“经典”意义的探讨。黄俊杰教授的论文《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以中日儒者释经的观点为据,揭示儒家经典所包含的社会政治、形上学与心性论三个重要内涵。这一思路着重的是经典本身所隐涵的内在价值。王中江教授的《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经典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上。论文分若干层面描述了儒家“六经”形成经典的历史轨迹,强调了教化之典与政治之典同制度结构的关联。陈立胜教授的《儒学经传的怀疑与否定中的论说方式》,则通过对《大学》公案的研究,从“论说方式”入手揭示儒门之争背后的思想预设,从而展开对经与传、经与经、经与道以及经与解之间多重意义关系的结构分析。三位作者不约而同地以儒家经典当作中国经典的标准形态来研究,反映了儒家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不过,这一专辑的选目并非暗示现代的经典解释学(姑且用这一说法)完全等同于传统经学  相似文献   

4.
第三届中山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于2011年5月26-27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园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哲学系合作主办;意大利特伦托大学认知科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逻辑与科学哲学系、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协办;中山大学哲学系科学  相似文献   

5.
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与台湾中华人文展望学会 联合主办的 “海峡两岸明清思想与现代人文”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6日至7日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 作大会主题发言的海峡两岸四位学者是:台湾辅仁大学邬昆如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李 锦全教授、台湾东海大学魏元圭教授、武汉湖北大学周积明教授。邬昆如先生的发言题目是《明代“天臣君民”之社会哲学思想》。他认为中国传统政 治 哲,乃帝王专制之政体,其德治、王道、仁政的内涵则是由道德劝喻所支持而缺乏法治的 民意牵制作用,可说有“民本”,但无“民主”的痕迹。社会…  相似文献   

6.
2002年9月16日至18日,全国“经典阐释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河南大学联合主办,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香港等地的70多名学者与会,围绕着“经典阐释与文化传播”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李锦全 《现代哲学》2006,(4):128-132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锦全先生是我国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为庆贺其十八寿辰,去年本刊第4期曾刊发《思想史的“两重性”探求及意义衍生——李锦全先生对中国思想史本质的诠释》。今年6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本刊现特发李锦全先生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16日,由大理崇圣寺管理委员会主办、大理旅游集团协办的“首届大理佛教文化研讨会”于2007年4月16日在大理崇圣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研究专家、学者、大德4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9.
“文化”这个词已经用得很滥,但是“企业文化”这一提法却是近几年才有的。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许多人至今不甚了了。可喜的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黎红雷及时撰写与出版了《走向管理的新大陆——企业文化概论》一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人们从本书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由广东省哲学学会、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等六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孙中山哲学思想学术讨论会”,于4月4日至8日在广州中山  相似文献   

11.
由福建省宗教研究会、福建省佛教协会联合主办,漳州南山寺承办的“二十一世纪人间佛教学术研讨会”,10月16日在福建漳州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16篇,有24位学者、法师从人间佛教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2.
由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主办,冯达文、陈少明教授主持的题为“现代性与传统学术”的小型研讨会,于2000年12月14至15日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这次会议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也出席了会议。 启蒙运动以后,西方社会在急剧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关联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制度及相应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念在上个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并在实践中导致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这些新的制度或观念特征构成了现代社会学家或社会理论家所谈论的“现代性”内容。现代性的起源、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方…  相似文献   

13.
由广东省政协学委会、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省社科联和广东省统一战线研究会等五个单位联合发起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1月16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和广东省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150多人出席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了论文80多篇。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会者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一主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振奋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与中韩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编〔编者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社科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服务中心和韩国大韩耶稣教长老会共同主办的“基督教与中韩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8月13日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这次研讨会是大韩耶稣...  相似文献   

15.
由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研究所主办、广西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第一届国际心性现象学专题研讨会于2012年4月17-19日在广西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1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围绕"心性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中山大学倪梁康教授在题为"心性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发言中指出,"心性现象学"  相似文献   

16.
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主办的“科教进步与爱国主义”研讨会于1995年11月16日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 现将研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锡克教《阿迪经》的晨歌《阿迪经》意为“最早的经”或“最初的经”,又名《斯里·古鲁·格兰特·萨希布》(“斯里”意为“先生”,“古鲁”意为“师尊”,“格兰特”意为“经典”,“萨希布”意为“先生”。这个名字可译为“师尊经”),是锡克教的主要经典,由第五代师...  相似文献   

18.
“朱、王之争”无疑是明清之际多元学术思潮中的显题和主线。“王学护法”毛奇龄积极介入和回应此全国性学术议题,成为转移一世学风的学者。而缘于朱、王之争总在《大学》一书,故由毛奇龄用力最勤、用心最笃、体例多样、诠释独到的《大学》注本切入,最能极致地显豁经典诠释与明清之际“朱、王之争”这一学术思潮的生成与互动。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从文本和义理两面介入“朱、王之争”,以拒斥朱子改本、提揭“诚意”地位和重释“知行合一”为旨趣,显豁出逆时代主流思潮“由王返朱”而动的“尊王斥朱”的鲜明特质,相应地涵具丰富而典范的学术史意义:一是更新和挺立日益衰败的阳明心学,推动心学从脱略经典、一任本心向经典主义转进;二是拔擢方兴未艾的汉学,既纠补凌虚蹈空的阳明心学,亦为乾嘉汉学的崛起起到开山之功。毛奇龄的《大学》诠释不仅展现出由经典诠释重构思想义理的“依经立言”之学术传统,也映照出时代思潮“朱、王之争”在经典诠释中的应用和落实,成为推究明清之际王学阵营应对“朱、王之争”学术思潮的典范个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于8月21日出访美国,并将出席于8月28日至31日在联合国举行的由各国宗教领袖参加的“世界和平千年大会”。8月1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会见了由中国五大宗教的七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 为响应“世界和平千年大会”的召开,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还于8月16日举行了“中国宗教界世界和平问题研讨会”。研讨会由傅铁山主教主持。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成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在研讨会上做了“建设和谐美好的人间仙境”的发言。他说:“道教是一个重视现实人生的宗教,在…  相似文献   

20.
人的价值问题研讨会是马克思主义人的理论系列研讨会之一。它于1991年1月1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30余位学者参加。会上分析了近年来人的价值问题研究的情况,并就几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人的价值”是指人的一种属性,还是指人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个问题是由对“价值”范畴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价值”范畴的看法有“属性说”与:“关系说”之争。“属性说”沿着探讨人所固有的或天生的本性“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方向去思考,其重点在于揭示人的本性、特性、能力、权力,尊严、需要等等。“关系说”则在谈到人的价值时,主张分析“人”在价值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是主体还是客体,并就其社会关系的表现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