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色迎春花     
花园里,小男孩问他的父亲:“这花叫什么名字?我好像从没见过啊!”  相似文献   

2.
2003年11月4日铁岭县蔡牛乡4个男人陪着一个女病人,乘一辆白色面包车于晚上9时来我诊所看病(相距35公里以上)。先下来一人到屋叙述病情:说该病人父亲的“魂”附在病人的身上了,管自己母亲叫老伴,管自己的大姐叫大女儿。问医  相似文献   

3.
一、美的引路人 1930年10月17日,我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汊涧镇.外祖父王东屏老人为我起了一个名字,叫王名驹.解放后,我就写成王明居,一直用到现在.父亲王锡章(字宪斌),英语、国文,均有素养.母亲王絮生,喜爱古代通俗文学.他们对我言传身教,使我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母亲榆     
正"母亲榆"是我给老院榆树起的名字,只有我知道的名字。她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宠辱不惊地俯视见证了我家历史,承载我对母亲的所有记忆和思念。父亲兄妹多,住房紧张,因此父母自打结婚,一直辗转寄居别家屋檐下。有些积蓄后,才开始建屋,婚后八年,才终于建好简朴整洁的宅院,寄居人篱的日子终于结束。搬进新家,在摆好预示日子蒸蒸日上的头一锅发面馒头时,母亲兴奋得亲了父亲又亲我,亲了我又亲弟弟。院里有棵树干挺直的小榆树,母亲不舍得砍:"榆树也是  相似文献   

5.
正那时,父亲患了肝病,常年喝草药,母亲出身于草药世家,亲自为父亲采制,差不多隔上一周就要去一次山里,很辛苦。后来,我到山下的一所学校读初中。母亲决定在学校附近的村里租个房子,一方面方便照顾我,再一个是便于到山里采草药。母亲最后选择了一个叫桃花峪的村子,离学校很近。每天我骑了自行车,在村子与学校之间往返。母亲采了草药,每周回家一次,给父亲送去。  相似文献   

6.
看见     
刘凌维 《天风》2017,(10):53-53
马大嫂,是我远房的一个亲戚,年龄比我母亲还要大不少,因为姓马,属相也是马,周围的人便都叫她老马。她是母亲在我们村结的第一个福音果子,当时周三、周五晚上她几乎都会来我家跟我母亲学几节圣经,一起唱诗、祷告,并且只要干完农活和家务,她几乎是“长”在我家里。所以,尽管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住校,仍有不少机会见到她,渐渐地便了解到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正家乡重男轻女的风俗很重。父亲是长子,生了姐姐后,爷爷奶奶就不许母亲进祠堂拜祭了。母亲怀上我以后,他们顶着家族的压力,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决定要"搏"一次。母亲怀我三个月时,父亲就出海了,他和家里交代,这是他最后一次出海,因为不管生男生女,他都是要下岗的。我出生那天,母亲的同事把我抱到她家,因为担心母亲知道是个女儿受不了打击,就谎称是个男孩,叫母亲安心休养;给在远  相似文献   

8.
素时锦爱     
高龄父亲与岁月做着最后的抗争,无奈器官功能衰退,身体每况愈下。母亲见面就跟我唠叨起来,说父亲白天也不到外面溜达,一躺在摇椅上,就呼呼大睡。半夜却将灯开得通亮,哼哼唧唧地磨人,真是前世欠了他的。母亲这里还没唠叨完,那里老父亲叫开了。母亲边走边说:  相似文献   

9.
人伦之间     
平心 《佛教文化》2003,(5):76-81
<正> 父亲和母亲 父亲与母亲生于传统而保守的年代,二人经由媒约之言结婚,感情总是平平淡淡,虽然结婚三十年了却从不曾听父亲称呼母亲的名,他对母亲的称呼总是:“喂”。 生活起居都是母亲料理,其实父亲一直很依赖母亲,一直到最近母亲住院,才让我对老爸“另眼相看”。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心理咨询室里向我讲述了他的经历。 他叫小明,今年22岁,在某大学读书,再有一年就要毕业了。他的父亲自私,脾气暴躁,他的母亲娘家在农村,过去很贫困,小明自小就记得父亲常因母亲给娘家捎钱寄物大  相似文献   

11.
父亲老了     
我想说一说我那年老的父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发现年过花甲的父亲越来越像个孩子。走路时不知道抬腿,脚蹭着地,声音很响;天凉了,他总是忘记添加衣服。每次父亲一进家门,第一句话一定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就不再多说,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就到处找,把母亲找回来了,他又没有什么事。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脸都没有洗干净就出去了,左腮帮上还有一点黑。”  相似文献   

12.
他是妻子班上最穷的一个学生。“我们得关心关心他呢。”妻子说。于是一个姓赖的学生,被妻子领到家里来。他是那么瘦小,害羞。问他父亲呢,他说父亲把最后的一点钱塞到他手里,就去打工了,说父亲50岁不到,头发都白了,耳朵也聋了。问他母亲呢,他说母亲在他7岁的时候就彻底疯了,就跑出去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下落不明。我的心就一痛。到了放寒假的时候,他说陈老师,能到我家里去玩一天吗?我说好吧。于是跟他一起搭班车到了大悟县的一个山脚下,又搭当地农民开的“三轮”爬到这座山的山半腰。三轮再也不能往上爬了,我们就下来往上攀。“陈老师,把…  相似文献   

13.
王保全 《天风》2018,(5):45-46
爱主爱人,幸福就在呼吸间我的母亲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名字,叫"幸福"。身边的亲友说,这个名字起得好,既温馨又美妙,恰如她长期以来真实生活的写照。母亲中等个子,性格和善,脸上常带着微笑。她乐于助人,见过她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温柔与质朴。最重要的是,母亲始终认为自己生活得非常幸福。  相似文献   

14.
没有伞就跑     
95年5月,我的生命里痛楚如织。父亲于一次酒后失足永远地离开了我和体弱多病的母亲及两个年幼的弟弟。其时,我正读高三。办完父亲的丧事,原本入不敷出的家已光徒四壁。不容我有选择的余地,我回到家乡县城的一磷肥厂找了一份看管仓库的工作,拿一份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家用。同时,作为老大的我也成了家里的脊梁。命运往往就是如此恶意地与人开玩笑。在学校时品学兼优的我偏偏于此时失去了父亲,过早地挑起家的重任。这事使我年迈的班主任老帅总是耿耿于怀,为此,他到我家来了几趟,但每次他都失望而返。面对我母亲的病卧在床,我那小…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与小孩     
爷爷奶奶与父亲母亲无话,父亲母亲与儿子女儿无话,这叫代沟。爷爷奶奶宠着孙子孙女,孙子孙女缠着爷爷奶奶,这叫隔代亲。老人,望着夕阳西下,懂得了一切的无。小孩,站在生命的起点,尚不知一切的有。  相似文献   

16.
苦瓜与黄连     
小时候,每到夏天,苦瓜是我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母亲会把苦瓜做成各式花样端上来,可无论母亲变多少花样,父亲费多少口舌,我断断是不肯尝那道叫苦瓜的君子菜,父母也奈何我不得。十二岁,一场大病,让从不尝苦味的我吃尽了苦头,记得父亲开的处方中,有一味药叫黄连,黄连那个苦啊,是从味觉到五脏的渗透,喝过之后,那怕口中塞满了糖,依然苦不堪言。病好后,我对苦味甚淡的苦瓜开始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7.
正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父亲作为男人,最擅长的不是吸烟喝酒,也不是打牌赌博,而是女人做的针线活儿。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母亲离开后的那些凄风苦雨  相似文献   

18.
蒙福的人     
彦刚 《天风》2003,(8):49-49
我7岁融左腿病残,9岁失去父亲,靠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让我们姊妹5个感到欣慰的是:没有让母亲失望,个个生活得不错。  相似文献   

19.
一杯热茶     
父亲不爱杯中物,唯好热茶,饭后静坐抑或劳作间隙,母亲总会悄默声地递给父亲一杯喷香的热茶。父亲接茶不言语,母亲递茶亦不吭声。有时我也纳闷:父亲和母亲今年都是将近八十岁的人了,可谓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可从我记事时起,风风雨雨这么些年了,我就没有看见过一回、听到过一次老两口在一起说句“贴己话”,用句时下流行的话说:一句“烫人”的词儿都没有,更谈不止什么卿卿我我、缠缠绵绵了。但,两位老人却是那么的默契与平和,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似的:父亲切了菜,一旁的母亲保证悄默声地把菜盆递过去;父亲劈完了柴回到屋里,母亲保证悄默声地递上…  相似文献   

20.
刘福光 《天风》2003,(11):29-29
圣经《马太福音》第13章,耶稣说到撒种的比喻,提到四种听道的人。前三种人都没有忍耐守住所信的道,只有第四种人受道种之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忍耐坚守真道,所以能结实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 由此我想到了在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则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不吃种粮》。故事里说:有一年村里遭了灾,许多人都断炊了,我家已有半月揭不开锅。就在这节骨眼上,爷爷和奶奶又双双病倒,全家顿时陷入了极其艰难的境地。父亲和母亲天没亮就出去找东西吃,总是两手空空地回来。后来,母亲说:“把柜里那点粮磨了吃了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