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工作记忆中转换加工的内源性准备 和外源性调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春彦  孙天义 《心理学报》2007,39(6):985-993
考察工作记忆中转换加工的控制过程。采用“任务转换”范式,探究预知条件(实验一)和未预知条件(实验二)下的转换加工。结果发现:(1)任务重复与任务转换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无论是在预知条件还是未预知条件下都出现任务重复效应显著大于任务转换效应;(2)验证了转换加工包括内源性准备和外源性调节两个不同的加工过程, 内源性准备只是任务设置重建的一部分;(3)对先后呈现的两个任务(任务1—任务2 :任务重复或任务转换)在预知重复、预知转换和未预知条件下,任务2对任务1的影响不同,存在前瞻性记忆效应。由此推断转换加工的心理过程是:在预知情况下,任务1呈现后即启动内源性准备,直到任务2呈现时,通过外源性调节最终完成任务转换;而在未预知情况下,只能依赖外源性调节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蒋浩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624-1631
任务转换是研究执行功能的常用范式。任务转换通常伴随着转换代价:执行转换任务比重复任务的反应时更长、错误率更高。转换代价可能反映了任务设置重构(重构理论), 也可能表明任务之间存在干扰(干扰理论)。与任务线索范式相比, 自主任务转换范式更具生态效度, 而且不仅能获得转换代价这个传统结果, 还引入了任务选择比例、任务转换率等新指标, 其结果倾向于支持重构理论。此外, 新近研究指出自主任务转换可能也包含干扰的作用。未来, 应通过进一步改进实验范式等方法, 实现两大理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王振宏  刘亚  蒋长好 《心理学报》2013,45(5):546-555
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认为, 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不同。本研究运用情绪图片诱发被试高、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考察了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中性条件相比, 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促进了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 相对于中性条件,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缩短; 在任务转换作业中, 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和错误率转换损失均显著降低,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损失显著增加。因此, 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受其趋近动机强度的调节, 即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灵活性, 提高停止反应与任务转换的速度; 而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增强认知稳定性, 加快停止信号任务中Go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中重复任务的反应执行, 增加了反应时转换损失。  相似文献   

4.
任务转换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方式,其过程转换加工为中央执行系统的重要功能。转换加工在工作记忆中体现为控制竞争同一认知资源的两项任务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执行转换任务的反应时比执行重复任务的反应时更长,两反应时之差为转换代价。行为实验和神经生理学实验在转换加工的研究范式、转换代价的成分以及执行控制的理论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争议。事件相关电位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联合使用能直观地反映大脑转换加工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将为转换加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口译可视为一种强化的双语转换活动。与一般双语者相比, 口译员在基于规则(rule-based)的转换与基于任务(task-based)的转换两方面都表现出了优势, 但基于任务的转换优势存在局部转换与整体监控的争议。经初步探索, 口译训练首先带来局部转换优势(单价任务的转换代价), 随后带来整体监控优势(双价任务的混合代价)。口译涉及的高强度语言转换及特殊的语言控制特性可能是影响口译员认知转换优势的因素。上述结果对双语优势及其他相关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联结学习任务和线索转换任务探讨自我关联刺激在任务转换和目标变化下的加工优势。结果发现:(1)相比于朋友和生人,自我更容易学习联结;(2)在线索转换任务中,所有关联刺激均未出现任务转换成本;(3)在目标变化条件下,自我关联刺激的目标结转效率最佳。结果表明自我关联刺激能够调节任务转换成本,并且在目标变化条件下能快速聚焦注意,表现出基于感知的特异性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的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线索加工阶段的作用。实验采用线索化的语言转换范式,要求汉–英双语者根据线索使用汉语或英语对图片进行命名,记录线索加工阶段的脑电成分。采用AX连续执行测验(AX-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中AY试次的错误率作为主动性控制参与程度的指标。结果发现,在线索呈现后的200-350 ms和350-500 ms两个时间窗口,转换试次比重复试次诱发了更负的N2波幅和晚期负波,而且AY试次的错误率可以显著地预测转换试次的N2和晚期负波的波幅。结果表明,语言转换的线索加工可区分为由主动性控制调节的两个阶段,即“与非目标语言任务图式的分离”和“转入目标语言任务图式”的阶段。本研究为主动性控制参与语言转换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执行控制研究的重要范式——任务切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任务切换是当前研究执行控制的重要范式。被试完成切换任务要慢于完成重复任务,并且往往有更高的错误率,这种差异称为切换损失。该文对此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介绍了任务切换研究范式的发展,重点阐述了对切换损失来源的三种主要解释:任务重建、联结竞争和任务设置的惯性;指出任务切换与其他范式的结合是更深入地了解执行控制的可行途径。最后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来自双语的研究表明,双语者在抑制、转换、注意力维持等执行控制功能方面较之于单语者具有显著的认知优势效应。该效应是双语者对诸多语言亚成分协同控制的结果,还是对不同语音体系控制的结果,目前依然存在争论。本研究以单语单言儿童(仅会说汉语普通话)和单语双言儿童(同时会使用汉语普通话和泰州方言)为被试,通过线索-切换任务和语音Stroop任务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线索-切换任务上,两组儿童作业表现差异不显著;(2)在语音Stroop任务上,单语双言儿童具有显著的认知优势。据此,本研究认为双语认知优势的获得是个体对诸如句法、语义、正字法、语音、词素等多种语言亚成分协同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孙天义  肖鑫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08,40(5):562-570
采用ERP探究在预知条件下任务转换的神经机制。使用“任务转换”实验范式,以汉字(名词/动词)或数字(奇数/偶数)的归类为任务。被试执行任务重复(AA,BB,…)或在两个任务间转换(AB,BA,…),每个任务序列为连续的两个任务(任务1,任务2)。结果发现,任务1中,在刺激呈现后300ms左右,数、词的转换序列与重复序列出现显著差异;在中央区,320ms左右,任务1中转换序列比重复序列、任务2中转换任务比重复任务都产生一个更为负走向的波。这些结果表明,在预知条件下,简单任务转换的内源性准备可能开始于任务1呈现后300ms左右;内源性准备和外源性调节可能都反映了认知冲突过程,此认知冲突可能是转换代价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黄四林  林崇德 《心理学报》2011,43(4):396-402
对切换代价的本质存在任务设置惯性和任务设置重构两种观点。为揭示二者在切换代价中的关系, 研究了不同延迟时间条件下预先信息对任务切换的作用, 结果发现:(1)延迟时间对切换代价有显著影响, 100 ms的切换代价显著高于1000 ms的切换代价, 而600 ms分别与100 ms、1000 ms之间的切换代价无显著差异; (2)预先信息对切换代价的影响显著, 全部信息的切换代价显著低于无信息和部分信息的切换代价, 而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3)延迟时间与预先信息无交互作用。这表明, 延迟时间与预先信息分别作用于任务设置惯性和任务设置重构, 切换代价反映了这两种具有相加效应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2.
预先信息的不确定性与准备时间对任务切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任务切换中切换代价的本质, 考察了预先信息与准备时间对任务切换的影响, 结果发现: (1) 预先信息对任务切换有显著的影响效应, 全部信息的反应时和切换代价显著低于无信息和部分信息的反应时和切换代价, 而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2) 预先信息的影响效应受到准备时间的调节作用, 在准备时间为100ms时, 预先信息无显著的影响效应, 而在准备时间达到600ms以后, 预先信息的准备效应显著。这说明, 预先信息影响的认知加工是任务设置重构, 并且这种影响效应受到准备时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联结竞争与任务设置重构在切换加工过程中的关系,以切换代价为指标,研究了刺激类型与预先信息对任务切换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无信息的切换代价显著高于部分信息和全部信息的切换代价,而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2)单向刺激的切换代价显著高于双向刺激的切换代价;(3)预先信息和刺激类型对切换代价的影响无交互作用。这表明任务设置重构与联结竞争是两个具有相加效应的序列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任务切换是执行控制的一种重要功能。切换代价是量化执行控制持续时间的指标。并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但是切换代价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执行控制的作用,仍然还存在争论.当前主要存在任务设置重构、任务设置惯性和联结竞争三种理论。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实验证据,以及对任务切换加工机制的分析;其次阐明了对三种理论进行整合的相关研究;最后分析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任务切换是研究认知控制的主要范式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切换试次比重复试次的反应时更长,错误率更高,这种差异称为切换代价。任务切换时所产生切换代价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惯性论、重构论和联结论。近十年来,这些理论均获得新的实验支持和发展,但其争议依旧,没有哪一理论能成功解释任务切换的所有效应。未来研究可以建立整合模型,以准确描述切换代价产生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6.
准备时间和预先信息对任务切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两个实验采用任务线索范式,考察了准备时间和预先信息对任务切换的影响。实验1的准备时间为可预测,实验2的为不可预测,以考察准备时间的可预测性对任务切换的影响。以被试执行重复任务、切到任务和切离任务的正确反应时为主要指标,结果:(1)在准备时间可预测和不可预测两种条件下,准备时间和预先信息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在可预测条件中,重复和切到任务的反应时随着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但切到代价无显著变化,切离任务的反应时不受准备时间的影响,切离代价表现出反准备效应;不可预测条件下,三种任务的反应时都随着准备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但是切到和切离代价表现出反准备效应;(2)切离任务的反应时和代价显著高于切到任务的反应时和代价;(3)在这两种条件下,都没有出现切换代价的准备效应  相似文献   

17.
Many researchers interpret switch costs in the explicit task-cuing procedure as reflecting endogenous task-set reconfiguration. G. D. Logan and C. Bundesen (2003) challenged this interpretation empir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They argued that many experiments confounded cue encoding benefits with switch costs and they showed that unconfounded switch costs could be vanishingly small. They proposed a theory in which subjects use a single task set in the explicit task-cuing procedure and switch costs reflect cue encoding benefits, not reconfiguration. S. Monsell and G. A. Mizon (2006) responded to these challenges, describing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ubstantial switch costs could be observed in the explicit task-cuing procedure an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account of performance in which reconfiguration occurred in G. D. Logan and C. Bundesen's experiments. This article is a response to S. Monsell and G. A. Mizon's challenge that highlights empirical problems with their evidence and reports an experiment that challenges critical assumptions of their theoretical account.  相似文献   

18.
Switch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tasks normally results in an impairment in people's performance known as a switch cost, typically measured as an increase in reaction time (RT) and errors compared to a situation in which no task switch is required. Researchers in task switching have suggested that this switch cost is the behavioural manifestation of the task set reconfiguration processes that are necessary to perform the upcoming task. However,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in task switching reveals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results about the nature of task set reconfiguration processes. In Experiment 1, we addressed this issue by comparing participants' performance in two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predictable task switching and random task switching. In the predictable switch condition the switch cost completely vanished after the first repetition of the new task. However, in the random switch condition, wh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witch and repetition trials was not significant,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RT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repetition of the new task. In Experiment 2, we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pattern of task set reconfiguration in the random switch sit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a progressive reduction of participants' response latencies across repetitions of the same task.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whereas the results in predictable switching conditions are compatible with an exogenous-reconfiguration hypothesis, random task switching produces a more gradual, decay-like switch cost reduction with task repet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