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医生维尔纳·福斯曼(Werner.Forssmann,1904-1979)因其对心导管技术的创造所做的里程碑式的贡献而荣膺1956年度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回顾福斯曼创造心脏导管技术的历程带给我们一些启示:科学研究需要强烈的探索欲为动力,无畏的探索精神为保障,科学的辩证法思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2.
身体自我是个体对与自己身体有关的自我意识,它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评价(身体自我概念、身体意象)、由此产生的对身体的满意度和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管理三个方面。女性着装行为与身体自我的关系密切,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了二者关系的研究进展与现状。未来研究应明确着装的暴露度与合身度的影响,探究服装选择行为的理论和机制,重视着装行为与身体自我的调节因素,并加强实验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已有负面身体自我个体注意偏好研究采用的实验范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对胖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存在的另一种可能,即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对胖相关信息可能存在注意维持时间更长的假设。共设计了3个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实验1a采用线索范式研究高胖负面身体自我个体对胖相关词语的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线索目标SOA为300ms,实验1b采用同样的实验范式,只是将实验材料变为更具直接意义的身体轮廓图。两个实验的结果均支持实验假设,但是未能排除反应准备和线索对目标产生掩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2在身体和花瓶轮廓图周围呈现字母,要求被试对字母进行辨认,对被试的注意维持成分进行直接的测量。结果验证了高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身体轮廓图注意维持时间更长。综合几个实验的结果,得到以下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身体信息的注意偏差成分是注意维持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4.
性客体化理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 解释了女性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和性客体化经历是怎样影响并转化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客体化的女性, 从第三者的角度把自己的身体看作物体, 持续监视自己的身体, 并与社会理想体型对比产生差距, 便形成了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 最终导致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和物质滥用等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验证了女性自我客体化与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及形成机制, 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研究应关注实验群体的多样化, 相关设计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来探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同时运用脑科学技术探究其认知神经机制。另外还要从预防和干预的角度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粤澳初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179名粤澳两地初中生进行身体自我测试结果表明:粤澳两地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广州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要普遍高于澳门生;男生对身体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身体表征是一种内部结构,它具有追踪身体状态并对其进行编码的功能。这种结构可以对身体进行错误的表征,并可以从身体中分离出来。来自海豹肢症与躯体失认症等方面的病例,证实部分身体畸形与脑损伤患者的身体表征存在分离;来自橡胶手错觉与全身错觉的实验证据,验证了健康个体身体表征分离的事实。基于上述证据,以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为二分维度的模型解释了身体表征的分离。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神经心理学实验和虚拟现实技术着手,对身体表征的分离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更新研究范式的热潮。当代生命美学就是这场实验的参与者。它推出生命、感性、自由、审美超越等关键词,阐释了自己的基本主张。而随着身体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生命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关系也必然会被予以重新哲思。总的来说,生命美学总是涵括了身体美学,身体也总是牵连出生命美学。由于身体的生物性和在世性,一个更完整的美学之环诞生了。当生命美学经历了"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超越美学—身体美学"所形成的话语环,它已经将后者的脉络涵括于其中。通过重构这个话语环的内在关联,从身体出发的生命美学显现了其原初形貌,证明了其涵括已有理论建构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8.
一、主题说明 对于自己的身体,大班孩子们一直充满好奇,充满认知的渴望,为此我们产生了这一教学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学习情境,帮助他们了解身体。本次活动通过使幼儿对骨骼有初步的认识,产生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黑川雅之的《素材与身体》一书阐述了自己对皮革、黄金、橡胶、瓷器、玻璃、不锈钢、各种木材等多种设计材料的理解以及运用。同时阐释了"身体性的8个概念"以及如何把设计材料与身体的感知结合。作为当代设计师,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赋有灵魂,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文化、文明的这条延长线上延续下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是身体之踪迹,身体是"文"的作者,身体在创作过程中表现自己。表演是艺术化的身体活动,是以身体为核心的艺术门类。近年大陆上映的"小妞电影"里,女演员发挥自己的身体特性,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身体美学视阈看"小妞电影",不但能看到女性身体作为"物"之内涵,更能看到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趋势和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肥胖谈论、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自我接纳等因素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的交互影响。实验1发现肥胖谈论使大学生的身体意象更加消极;女生比男生的身体意象更加消极,且肥胖谈论对女生身体意象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BMI指数高的大学生身体意象更加消极。实验2发现高自我接纳大学生身体意象更积极,且受肥胖谈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小。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为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积极身体意象提供证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12.
唐璐瑶 《心理科学》2019,(1):157-162
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会内化他人的评价,把自己当做物品一样来定义和评价自我,并习惯性地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外貌进行监测,从而导致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并进一步造成更多的不良后果。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自我客体化在女性心理健康上造成的影响,很少有研究关注于自我客体户对认知表现的影响。本文梳理了自我客体户与认知表现的相关研究,以及自我客体户对认知表现可能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需要从多方面来丰富自我客体化的操纵方式,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检验自我客体化对认知表现的作用机制,以及考察不同的认知表现,并关注自我客体化对认知表现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3.
范伟伟 《心理学探新》2014,34(5):387-39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典认知研究的步履维艰,认知研究逐渐显示出具身化的特点。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代表,它强调身体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对认知有限制、分配和调节作用,并具有与经典认知不同的运动观。近年来研究者们以实验手段力求为具身认知的存在提供证据,着力考察认知与身体感知运动状态的相互影响。具身认知理论在认知构建、生态效度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但目前具身认知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中国运动员赢分和输分后的表情, 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比较面孔表情和身体姿势的加工机制。实验1探讨了赢分与输分面孔和身体的效价和强度, 实验2考察了图片的情绪类型(中性、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 实验3采用脑电技术比较了赢分和输分情绪的神经机制。3个实验的行为结果表明, 相比面孔, 身体信息更能区分赢分和输分的效价, 而且身体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单一, 面孔表情传递的情绪内容相对复杂和多样化。脑电实验的结果表明, 身体的情绪信息能更早地被大脑识别, 表现在N170成分上, 面孔表情的情绪效应, 反映在EPN成分上。在加工的晚期, 面孔和身体条件下, 均观测到胜利比失败表情诱发了更大的LPP成分。结果表明, 大脑在多个阶段对身体姿势进行情绪评估与分类, 为行为上身体对效价的高区分性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鸟托邦”一词的双关含义入手,结合东西方哲学文本,阐述了乌托邦的历史传统、身体的哲学概念、身体和方位的关系等,说明身体构成我们主观体验的中心,并确立我们在世界中的空间坐标。同时,作者结合自己在日本研习禅宗的经历,描述了成功的坐禅体验,此时的身体在最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并把自身隐没到更广泛的行动中去。总之,乌托邦式身体(the utopian body)是一个不存在的美好之地,这也是作者身体美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宫哲兵教授所《写辟谷的方法与体验》一,文详细记载了作者在3次辟谷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所产生的效,果对于读者了解辟谷有一定意。义作为一种古代道家创造的在特定时间内禁食而只喝水的修炼方,法辟谷的方法有多,种道教内部对于这些方法及其功效也有不同认。识应该注意的,是只有在明师指导,下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可以练习辟并;否则,容易出现偏差,谷且对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7.
求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人类精神领域的这一方“美”的净土里,同样存在着各色各样千奇百怪的心理状态,这些似乎极端但却“有理”的心理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心理黑洞”。心理黑洞之一:对自己身体的厌恶在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当中,很多人会对自己的身体不满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礼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机制,其中蜷缩的身体动作如弯腰、俯视、跪是与高社会地位群体社交的常用姿势。通过3个社会情境实验考察身体蜷缩程度与社会地位的隐喻效应。实验1显示与扩张姿势相比,保持蜷缩姿势的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地位评分更高。实验2控制被试的社交对象,发现与低社会地位人物相比,被试与高社会地位人物社交时身体蜷缩程度更大。实验3同时控制被试的身体姿势与视角空间,结果是跪姿被试比坐姿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地位评分更高,俯视被试比仰视被试对被评价对象的认同度更高。以上结果可证明中国礼文化中蜷缩身体姿势与社会地位的双向隐喻效应,同时,身体与空间的双重隐喻启动时其联结效应独立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红忠 《天风》2014,(2):8-9
从教会存在的本质而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但我们有没有真正把教会当作基督的身体去爱护、去建立、去见证?教会信徒流失,谁之过?对于这样的问题,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回答。笔者仅从自己的侍奉经历,来谈一谈造成信徒大量流失的几点主要原因。一、教会的问题1.传道人的问题从教会存在的本质而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想传道人都明白这一点,不但自己明白,而且经常讲给信徒听。  相似文献   

20.
孙红忠 《天风》2014,(2):8-9
从教会存在的本质而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但我们有没有真正把教会当作基督的身体去爱护、去建立、去见证?教会信徒流失,谁之过?对于这样的问题,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回答。笔者仅从自己的侍奉经历,来谈一谈造成信徒大量流失的几点主要原因。一、教会的问题1.传道人的问题从教会存在的本质而言,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想传道人都明白这一点,不但自己明白,而且经常讲给信徒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