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时尚产生于各社会阶层具有流动性的社会中。上层社会为维护社会地位和高尚品位而创造并引领时尚,这种时尚趋势逐渐向下层社会渗透并传播的过程构成了时尚的生成机制。时尚的生成是大众审美权利拓展的表现,而时尚的传播则促成了审美趣味的变更,时尚的生成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享受并体验到时尚美。当前的时尚消费表现出了审美化的倾向,时尚消费是审美化消费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毕冉 《美与时代》2014,(10):125-125
经济学家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审美经济时代,审美因素在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经济问题时,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应用程序在手机、电脑甚至是小区物业系统上的应用,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智能产品,智能应用也成为了文化产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部分。通过从审美经济的概念入手,试图在新的智能时代背景下以新的审美经济的研究范式探究智能应用发展的新方向,从近期智能应用热点新闻中把握在审美经济背景下智能应用的发展新方向,来使智能应用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建基于马克思的审美理论,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中包含一个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这一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同时又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的审美批判.作者主张,马克思对商品的审美批判遵循着康德的美学传统.而马克思对于审美的这种康德式的看法虽然有助于他对粗糙的工具主义的批判,并有助于把审美塑造成人与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那种真实而有价值的联系,但也正是这种康德式的观点使得马克思没能为其共产主义的设想提供充分论证.面对在共产主义中仍然存在的悲惨境遇(无神的世界),艺术将成为缓解痛苦、抵抗虚无的中心,而马克思的乐观主义则使他忽略了尼采所思考的这一严肃问题:为什么艺术会成为人类的本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广告美学是广告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对于广告美学的研究,国内方面将美纳入实践活动领域予以考察,抓住广告及广告审美的行为性、行为关联性和互动性;在国外,则将广告美学当成商品美学或营销美学来进行研究,主要是研究商品、人与商品的关系,尤其是人对商品的审美关系,提高广告的美学功能,使广告在沟通产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的审美修养、经验、能力的积累,在休闲活动中就会越加自觉地体会和感悟到更丰富、深化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这对于我们提高休闲活动的质量,促进休闲经济和产品的发展,打造好"休闲城市",都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由于有些论者简单地把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形式理论,归结于黑格尔主义以及西方形式主义本体论哲学美学,因此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该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思想渊源.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形式理论根源:一是德国哲学传统的辩证批判精神,尤其是德国近现代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批判精神,形成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哲学基础;二是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物化理论及他对商品拜物教的哲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对资本主义非人道性的深刻批判,奠定了该学派审美形式理论的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三是该学派批判吸收了西方近现代形式本体论哲学美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形成了其审美形式理论的现代美学心理学与西方现代文艺形式创作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是经济的社会,货币充斥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否就能断定我们的社会处于同西方一样的"消费社会",这就需要一定的思索.社会在不断发展中,经济因素是一个关键的指征.同时,精神上的审美追求也在同它产生着一致性.在经济与审美的矛盾冲突中怎样的显现才是和谐的,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标志.社会中的人们处于"展示"的景象中,符号和影像控制着整个视野,这时的人们始终在自己编制的网络里撕扯着自己空洞的外壳.但人们还是渴求自身力量的释放,在看别人的同时吸引着他人的注意,这是一个认同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应该在审美这一高级精神境界中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炙手可热。这其中,电影服饰审美涉及了艺术与生活的两个维度,恰恰成为了其范畴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它不仅隶属于电影美术,具有电影艺术的特征,而且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日常生活审美化,完美诠释了审美与生活之间的秘密构建。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 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参见Welsch) 的质变, 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 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 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 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 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 (Aura), 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 即“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 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 被再度凸显了出来。一、美与当代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Featherstone,p. 65-72),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盖光 《管子学刊》2004,(4):59-63
“无”的本体存在状态,体现着人类本有的思维品性,并深层次地呈现着系统整体化的生态思维的特性。“无”呈现着自然本然性的存在,以及人在自然世界中生命体验的根本旨归,它是在超越和消融现实的“有”中,动态性地还原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态化存在机理。“无”的内在韵味既蕴涵着中国人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中求“味”与“韵”的独有方式,更在体现生态审美意蕴的内在机理中审美化的运演生命活动的运动节律。  相似文献   

11.
情感体验是审美主体用美的标准来评价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审美观而引起的态度体验.音乐审美情感体验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审美主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审美客体层面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超越与升华阶段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心理制约下,钢琴演奏者的审美情感体验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审美情感缺失性体验、审美情感的丰富性体验、审美情感的崇高体验、审美情感的孤独体验、审美情感的神秘体验以及审美情感的皈依体验.  相似文献   

12.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因其自身的优势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缺少以审美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指导,因此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合理选取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中的审美内容、提高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实施者的审美素质、改善审美心理素质教育课堂设计,才能最终使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除具有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突出的审美属性。从审美形态上看,它囊括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审美形态。从审美范畴看,它既崇高,又优美。研究大运河的审美价值,对于丰富运河文化研究内容、深化其内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音乐的本质属性就是其时间属性.此属性与音乐素材本身所能够产生出的时间展现方式,同审美主体的感知也就是审美者的心理接受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意味着音乐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中的音阶、调式和旋律都具有时间属性,在曲式中音乐审美心理时间存在着客观性,在音乐体裁上以及在音乐的变革中也存在着音乐审美心理时间的客观性.音乐审美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在审美状态上体验到音乐所具有的艺术性,从而带给人们艺术美的享受.因此,音乐审美者在审美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和刻板地传达出音乐的符号,更主要的是要体验到这些音乐符号中所包含的信息的意义,并使之融合到音乐审美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5.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扩张,美学研究在纯美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关于大众审美的新领域,即狭义的现代语境中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往往没有传统美学中严格的哲学思考和神性追求,它满足于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审美文化"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对其理解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文化则是在当代语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6.
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有 《学海》2001,(2):19-24
本文从人类的审美活动出发,对哲学的根本特性--反思性--进行了系统的本体论追问与论证,从而以新的理论视野阐释了哲学反思的生存论根据.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审美维度"出发理解"哲学反思",因为"哲学反思"的根据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在"审美"活动中本真地显现.从"审美维度"出发,就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关注、守望人的"存在"的"哲学反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敞开和确证"哲学反思"的合法性,为进一步建构、发展哲学提供本体性的生存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竞争力不断加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除了对文化水平的教育,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被家长们重视起来。为了培养孩子的全面才能的发展,美术的教育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美术学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素质教育,这就涉及到了备受关注的审美素质教育,新的美术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对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衣食无忧的现代都市人企图走出日常喧嚣、获得心灵自由的审美实践活动,与我国文人传统中的人生艺术化命题有着看似相似的理想。然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没有给普罗大众的生活带来真正的诗意,它与传统的人生艺术化有本质的差别:绝大多数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热衷本质上是一种源于身份意识的媚俗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毫无崇高追求,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艺术化仍具有可通约性。  相似文献   

20.
姚国营 《美与时代》2014,(10):114-115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开始追求高品质感的生活,提出这样一种口号,运用有限的经济,创造无限的美学。也就是说,我们在满足其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运用最为节约的设计方案,来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美学的魅力产生的经济的效益和发展的活力注入到现在的商品,简而言之,美,也是一种竞争力。美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体现出一种竞争力。对美学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加以阐述,并指出美学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既而提出我们要重视美学经济,来推进现代化各项建设协调进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