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贲思最近在一次讲话中谈到,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着重弄清十个方面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二、发展生产力和其他任务的关系; 三、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四、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五、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经济制度的特色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适应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地保障了社会全面发展,成功地抵御了国际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3.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导向了人的抽象化、片面化发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蕴着剥削与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性。就人与资本的关系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和宰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展现了重新颠倒人与资本关系的现实性。就交往形式而言,资本主义使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社会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探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普遍交往之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交往形式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体制转型与“道德阵痛”王淑君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关系由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体制转型,引起了道德观念的剧烈振荡,使道德问题成了人们空前关注和争论的热点。在争论中出现了“爬坡论”、“滑坡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从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对内、对外的开放政策。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必然性所决定,又是中国与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内在辩证联系所要求,从而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辩证法。一 19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上,表达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性论点是,社会主义在客观物质生产力基础层面上只能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顶点上,社会主义存在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实基础只能是高度发达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邱飒爽 《学海》2005,(1):192-194
21世纪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求中国基本国情之真 ,求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和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之真 ,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是 ,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谋发展、如何抓经济 ?发展生产力是否一味追求GDP的增长 ?如何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多年来盲目争投资、上项目 ,不顾效率的顽症在我国难以克服 ?从生产力理论上来分析 ,在生产力的要素中能否把劳动产品排除在外 ?今天我们又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形式和规律 ?涂金坤、王志国两人合著的《生产力理论的研究与当今世界》 ,共 7章、2 9.8万字 ,以求真务实…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丰富的经济思想。这些经济思想,具有经济的政治性、生产力的决定性、科技的第一性和致富的共同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目的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要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一聚焦点上,加以科学运筹,在二者有机结合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精神文明的促进作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高光、李真、马鸣和王昌远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研究》一书,即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作者追溯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阶级矛盾学说的创立与发展,对这一学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实践进行回顾和反思。尔后,对我国当今社会的结构和矛盾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一)该书不是重新划分阶级,而是对我国剥削阶段消灭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重新组合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该书认为,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在总的低水平的基础上又处于多层次、不平衡的状态,这决定了现阶段经济结构中呈现四种经济成分:(1)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基本路线”等方面,来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教育哲学的影响和意义。 一、“发展生产力”主要地决定着我国教育的本质。发展生产力,这是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医学道德进步河南医科大学(450052)李中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由于市场机制和市场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加之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人们的利益需求必然表现出多元态势,而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道德秩序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制度选择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制度的选择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体现出强烈的价值取向。中国经济制度的设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依据的原则有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人本原则。发展生产力,实行共同富裕,是经济与伦理的结合点,具有外在充足的经济理由和内在深蕴的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13.
任何形态或模式的经济,既需要有一定状况的生产力的支撑,又需要有经济主体相应的精神因素的维系.在中国,由于商品经济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使国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这是与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不相适应的.因此,在国民中建构和培育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就极有必要.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我们无疑应立足于中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对"中苏论战"作了系统论述,阐明了"中苏论战"时中苏两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各自执行的国内政策,揭示了中国当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曲折过程、经验教训和"中苏论战"对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起点,他提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 ●共同富裕论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归宿和目的,他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和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邓小平同志根据现代世界经济形势、科学技术发展和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际而提出来的。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综合判断,它涉及一般政治经济学、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以及唯物史观等重要理论。这一论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这个重大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去学习、理解、探索,并结合地区特点加以实施。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不是简单的提法上的改变,不仅是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经济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它的提出并成为全党的共识,反映  相似文献   

18.
改革促进了辩证思维孙翠宝一、改革促进了在两极中把握统一的思维方式1.以往人们习惯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看作是绝对对立的。“一国两制”的构想强调二者对立之中的同一性。一是在一个国家内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共同开发”。就中国而言,资本主义的香港、台湾的繁荣是社会主义大陆经济发展和繁荣所需要;而大陆的经济越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就越巩固。二是两种制度互相利用。社会主义的中国引进外资,兴办独资或合资企业,解决了建设中的资金困难,同时还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从中赚到了钱,积累了财富。2.过去把发展生产力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变的问题割裂开来,进而夸大政治的地位和作用,把政治与经济对立起来,甚至用政治冲击经济。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这一思路强调消灭贫穷、发展生产力不仅仅是经济建设问题,也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变的重大政治问题。3.过去不允许差别,结果造成共同贫穷。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落后地区和人,走共同富裕之路。这里以差别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条件,强调差别与共同的统一性。二、改  相似文献   

19.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制度演进的基本法则,人类历史进程不断验证了这一法则的正确性。然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这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上述法则,无疑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究竟有无客观的经济依据,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党校系统召开哲学研讨会黎佳四川省党校系统哲学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6日至28日在重庆举行。会议首先学习和讨论了十四大报告精神,认为:(一)十四大报告阐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从认识论上讲它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社会历史观讲,最根本的就是摆正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坚持了生产力标准,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二)十四大报告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发展上是一个飞跃,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结果。会议还以十四大精神为指导,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与会者论及了如下几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服务于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这是为它固有的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所决定的。所谓社会功能,即社会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所当然地要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服务,特别是要为加速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服务。所谓认识功能,即科学世界观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