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中的众多人物,最引人注目的是孙悟空。它从花果山出世,经大闹天宫而被佛祖降伏,后来由观世音点化,转而扶助唐僧西天取经,活跃、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可以说是《西游记》的主角与灵魂。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孕育,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孙悟空既有印度血统,也有中国血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综合形象。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猴王哈奴曼神通广大,善于变化,腾云驾雾,非常接近《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这位混血儿,看来还是以印度血统的成分居多。但是,人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哈奴曼怎么会万里迢迢地跑到中国来了呢?这件事与佛教的传入中国联系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的关联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位于两广交界之地的南渡镇仪式剧《枉府西游》重构了学界对《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关系的研究思路。与以往学界认为《西游记》故事发源于原始傩仪等宗教仪式以及唐宋时期巫支祁水神崇拜等观点不同,南渡镇《枉府西游》仪式剧的形成表明:西游故事与明代成型的目连救母佛教度亡仪式剧具有更密切的渊源。从宗教仪式到仪式剧再到小说戏剧,目连救母故事演变为西游故事,故事载体和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是"唐僧"而不是"孙悟空"构成这一故事演变的主轴。  相似文献   

3.
郭健 《中国道教》2001,(5):38-40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这在文坛上至今虽仍知之甚少,但对于道教内丹研究者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不少研究者都公认:《西游记》是借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来阐述“金丹大道”的。但作者具体是怎样把取经故事和“金丹大道”融为一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因此比一般丹经更复杂、更隐晦,更难看懂。 在《西游记》中,有的角色或物品的内丹学含义作者有明确…  相似文献   

4.
作为感染了几代中国人的演员,六小龄童拥有大量的粉丝,他在电视剧《西游记》中饰演的孙悟空一角,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可谓家喻户晓,广受好评,成为电视人物的经典角色。而电视剧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两眼放电,一闪一闪,富有神韵,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人都有疑问,他的火眼金睛是如何炼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5.
戏里戏外     
清人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杭州某商人之女酷爱《红楼梦》,整日为宝黛爱情悲戚不已,久而成疾,竟至卧床不起,父母愤而将《红楼梦》投入火中,未曾想此女在痛呼奈何烧煞我宝玉后竟气绝身亡。无独有偶,民国一男子痴迷《西游记》。一日,楼下馄饨摊开锅,腾腾热气飘至二楼,正沉迷于《西游记》的西游男子以为是孙悟空所驾筋斗云已至,高呼一声我去也,破窗而出,飞向那  相似文献   

6.
《思维科学通讯》2006,(4):14-15
有的读者可能提出问题,说:“李白写出‘白发三千丈’的诗句,《西游记》里创作出孙悟空,这不也是思维的结果吗?这个结果能和存在同一吗?谁见过三千丈长的白发人?谁见过猴头猴身却会说人话、聪明、比人的本事还大得多的猴”?这个问题涉及艺术思维和其他思维(日常生活思维、实践思维、科学思维等)的共性及艺术思维特有的个性的关系问题。艺术思维的对象是现实生活,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如果艺术作品不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只是主观任意地胡编乱造,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人看的。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男女老幼都很喜欢,从电视剧到现在的动画片,81难的故事让人百看不厌,这当然是吴承恩的故事写得精彩,非常吸引人。在前几天看《西游记》(续集)时,猪八戒又一次提出分行李要散伙,这使我猛然悟出一个道理:唐僧师徒四人其实是一个人,那就是历史上那个真正存在的僧人──唐玄奘,那个不怕艰险、万里取经,最后终于满载而归的大唐僧人。 说唐僧师徒是四位一体的一个人,含义其实也很简单。唐僧代表一个有坚定信念而且不畏千难万险的人。孙悟空则象征着唐僧战胜困难的能力、灵活应变和善于明辨是非的超人的能力。但孙悟空又…  相似文献   

8.
跳出掌心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那么,真的有如来佛这只手吗?为什么孙悟空跳不出这只手?  相似文献   

9.
正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但很多人称呼他为"六老师",始于误会,而盛于尊敬。经常有人突然认出了他,兴奋之余连提问都变得逻辑混乱:"你不就是演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吗?"别人演孙悟空,人们会评论,这个有点像,那个不够像,而唯独对他,一切比较性的词语都消失了,似乎他就是孙悟空,孙悟空自己当然不存在"像不像孙悟空"的问题。1986年,六小龄童版《西游记》首播,他在好几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当了  相似文献   

10.
侯冲 《宗教学研究》2013,(3):104-109
在介绍佛教斋供仪式文本《佛门请经科》及其学术史的基础上,比较了《佛门请经科》与《西游记》的内容,指出《佛门请经科》早于《西游记》,影响了《西游记》的成书,是《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之一;《佛门请经科》及唐僧取经故事出现在佛教斋供仪式上的原因,是出于斋供仪式文本神圣性和权威性的维护与解释的需要。将《西游记》研究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展开,可以开辟《西游记》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陈坚 《周易研究》2003,(5):55-65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不断地中国化,至宋明以后,中国化的佛教便完全成熟。作为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佛教僧人将中国本土经典“佛经化”,以佛教的道理来诠释中国本土经典,形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运动,作为这一新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晚明时期的高僧真可将《易经》“佛经化”,用佛理来诠释《易经》。通过这种诠释,真可不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易经》中所蕴含的佛理,更是深入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卦例中去探索佛理,向人们昭示了《易经》的卦爻逻辑在表达佛理方面所具的特有功能,并使人们得以借助易理来通晓佛理。  相似文献   

12.
徐冲 《法音》2023,(2):44-50
<正>自古以来,中印两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之间冲突与对抗的文化交流不同,中印文化交流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而佛教东渐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雅利安中心”之称的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文学产地,印度本土的故事集以“海”“簇”为名,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等,鲁迅就曾以“大林深泉”形容印度故事的丰富性。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第六十六回写道:孙悟空被妖怪阻挡在“小雷音寺”,不得前进,在“东求西告枉劳心”时,弥勒佛降临告诉悟空:“他(妖怪)是我面前司磬的一个黄眉童儿,三月三日,我因赴元始会去,留他在宫内看宁,他把我这件宝贝拐来,假佛成精,那搭包儿是我的后天袋子,俗名唤做“人种袋。”那条狼牙棒是个敲磬的槌儿。”行者  相似文献   

14.
菩萨是慈悲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中国百姓眼里,菩萨基本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一切善良行为的首选形象大使。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菩萨的形象也有遭到调侃的时候,比如在《西游记》里,菩萨们的形象或多或少的就受到过一点污损。但究其实质,过咎又都并非在菩萨,往往是“菩萨家的畜生”惹的祸! 《西游记》的故事主干,是唐僧等师徒五众西天取经,皈佛证果的“天路历程”,取经路上的八十一难,绝大部分是所遇数量惊人的妖精魔怪。这些妖魔的成份比较复杂,但大概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道系统的妖,如山精树怪,野狼狐精,这都还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客观上残留着一些道教金丹派的修炼话头,因而导致了延续多年的"金丹大道说"。本文认为,金丹道并非《西游记》取经故事本身所有,而是在嘉靖年间朝廷佞道的大背景下,因为民间秘密宗教罗教教义的改变,而使其讲唱宝卷在引用取经故事时注入了金丹道的宗教内容。吴承恩深受儒学熏陶,写定《西游记》时并没有沿袭民间宗教以金丹道诠释取经故事的思路,而是以儒学的文化精神,尖刻地嘲笑了佞道的现实社会和道教法术的荒唐。  相似文献   

16.
由家而族--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燕玉 《学海》2002,(6):139-141
中国女性文学在 2 0世纪 80年代的崛起 ,是与“家”联系在一起的 ,或叙述家庭的离散聚合 ,写两个人的故事 ,或叙述母亲及子女的爱怨情深 ,写两代人的故事。发展到了 2 0世纪 90年代 ,由家而族的拓展线渐渐呈现 ,从家庭叙事走向家族叙事 ,出现了一批写几代人和一个家族的故事的中长篇小说。这种女性家族叙事的特点是什么 ?它意味着什么 ?启示着什么 ?是很值得考察的。当然女性的家族叙事并非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 ,早在 3 0年代就有丁玲的《母亲》问世 ,以其《红楼梦》式的框架演绎母辈的生活和心路的历程 ;40年代更有张爱玲的《金锁记》成…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月,新闻界掀起一股张宏堡热。1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神奇的故事——气功大师张宏堡小记》;8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张宏堡掀起气功热》;22日,《中国电子报》报道:《张宏堡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办气功班》;31日,《天津日报》报道:《中华养生益智功风靡京城知识界》。 1988年1月,《武魂》杂志第1期,发表了张洪林“气功外气发放之我见”的文章。这是张洪林针对当时“外气”浪潮,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1篇批评“外气”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张洪林首先批评了“内气外放”的观点,同时也指出所谓“外气”就是受暗示性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写唐三藏上“西天”,经过九九八十一磨难而终于取得了真经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但唐三藏还是位逻辑学家,这就很少为人所知了。从历史来看,逻辑学有三大源流:印度的因明、中国的墨辩和希腊的逻辑。唐三奘研究并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正是与佛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印度古典逻辑——因明学。一、从“西天”取来因明之学  相似文献   

19.
唐僧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朝的院木《唐三藏》、元朝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到明朝的小说《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然而许多人并不了解,唐僧就是我国唐朝著名的翻译家、  相似文献   

20.
198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余国藩教授来华中师大中文系讲学,谈及宗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问题,并惠赠新作《宗教与中国文学——论<西游记>的玄道》(见台湾大学出版《中外文学》第15卷第6期)。其中讲到,有一些西方学者观察中国文学的结果,认为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发展最显著的不同点,是缺乏:“宗教启发性”而富于世俗性,由此表现出儒家思想的广阔影响,余国藩先生不以为然,便以《西游记》这部“喜剧性的宗教寓言”为例加以论析。本文不拟涉及整个中国文学中的宗教影响问题,仅就道教这种中国所固有的宗教同民间叙事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略作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