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的逻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集中于从概念层面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而淡化了对语言表达层面隐喻的典型特征做形式化的概括。然而,概念层面的隐喻却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层面的隐喻表达来加以体现,隐喻的语言形式对隐喻的理解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被纳入机器理解的研究范畴之后,隐喻的计算机制研究也开始要求高度地形式化隐喻的语言表达。鉴于此,本文面向隐喻机器理解,采用语料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大量实际隐喻语料出发,总结汉语隐喻的语言形式的复杂性特征:语言隐喻主要成分取值的不确定性、语言隐喻各成分出现与否的不确定性、隐喻嵌套和递进复用现象的普遍性,进而指出面向计算的隐喻研究困境以及出路。  相似文献   

3.
隐喻建模是将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中的隐喻方法与模型方法相结合起来的一种表征形式,其本质是基于隐喻推理的基础进行科学建模的表征实践。将隐喻建模置于科学表征的语境框架中来考察其相关特征:语境关联性、动态层级性和理论建构性,奠定了隐喻建模的语境论基础。语境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性,而科学表征所内涵的三个基本问题在隐喻建模的语境论视域下,就具体体现为:建模主体的意向性问题、表征关系的精确性问题、建模对象的实在性问题。因此,基于语境实在论的立场来考察隐喻建模的这三个问题,有利于科学哲学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隐喻建模这种特殊的科学表征方式,从而以更灵活开放的方式推动科学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晓芒 《哲学分析》2023,(6):37-57+190-191
胡塞尔把逻辑判断的起源追溯到前谓词直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带给逻辑判断形式以生命活力,突破了传统逻辑的那种僵化的理解,打破了西方两千余年占统治地位的实体主义的逻辑偏见,为原始思维、神话思维、艺术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逻辑空间。然而,他出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偏见,试图把一切诗性话语全部塞入“纯粹逻辑”的先验框架之中,以建立一门无所不包的“严格科学的哲学”,这就把逻辑形式的真正起源屏蔽掉了。在他那里,没有什么逻辑判断的起源,只有逻辑判断的前谓词阶段和谓词阶段所构成的“谱系”,因此语言、经验直观、诗归根结底也是逻辑,逻各斯的非逻辑含义被遮蔽了,活的隐喻被闷死了。纯粹逻辑是从语言中发展出来的,在隐喻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逻辑要素,而是诗性要素,语言起源于诗,而不是起源于逻辑。胡塞尔架空语言,一心要把非逻辑的东西都归于逻辑,无法真正解决逻辑的起源问题。但他提出的逻辑谱系学所暗示的恰好是:逻辑最初是语言中的非逻辑因素由于其自否定而形成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逻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国外,许多学者已对“科学逻辑”开展了研究,并不断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国内,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哲学工作者、逻辑工作者、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学者开始探索这一科学领域,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由全国十一所高等院校集体编写并由张巨青主编的《科学逻辑》,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必将推动我国逻辑学界对科学逻辑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方法论与哲学观哲学的创造总是伴随着新方法的出现 ,因此 ,很多哲学家都很重视方法的问题。但是 ,方法问题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有某种哲学 ,才有某种方法。古代哲学并没有单独的方法论。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有本体论方法 ,怀疑论哲学有怀疑论的方法 ,即使中世纪的宗教哲学 ,其“本体论证明”的方法 ,也是以本体存在为前提的。西方近代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之后 ,主客体的区分已经完全确立 ,如何认识客体的问题突出起来 ,于是才有方法论的出现。现代西方哲学发生“语言学的转向” ,于是 ,便有语言分析的方法。从概念分析到逻辑分析 ,…  相似文献   

7.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长足进步,给社会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研究科学方法论问题,探索科学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本文所介绍的,仅是整个研究中的一个部分。一、数学方法与哲学形式许多研究者一般都同意这么一个观点: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但是,是否全部哲学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表述,则有不同看法。《自然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分析哲学运动被称作“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精神风潮”。这场运动为哲学研究引入了“高度严格的标准”,它的主要特征在于“与理性精神和科学的结盟,并致力于推翻思辨的形而上学和消除哲学上的神秘性。在方法论上,它是与新的逻辑作为哲学洞见之来源相关联的,并且后来在哲学的语言转向之后与主要地和细致地关注语言及其用法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科学认识的逻辑方法论问题,从来就在哲学家、逻辑学家和部门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中占居中心地位。在这方面,B.T.巴甫洛夫主编的《逻辑方法和科学认识形式》这部评论性的集体著作是十分重要和适应迫切需要的。作者在总结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最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之同时,对无论是一般方法论问题,还是最重要的一般科学逻辑方法及认识形式问题,均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正如该书序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宗教语言研究热潮,综观当代西方宗教语言研究的现状,尽管研究者在理论立场和学术观点上尚存较大分歧,但也表现出一种相同的学术旨趣,即注重方法论的反思与构建.笔者认为,这种旨趣无论是对于我们寻求合理的哲学方法去解开宗教语言之谜,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哲学研究来说,都有其值得借鉴的意义.当代西方宗教语言研究方法经历了语义分析、功能分析、生存论分析以及生存论-本体论分析的嬗变过程,这四种分析方法主要以分析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和解释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把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出现的语言哲学运用于宗教语言研究的逻辑产物.  相似文献   

11.
一、20世纪反实在论对语境分析方法的选择随着20世纪“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以及“修辞学转向”的演进,反实在论在与实在论的论争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为了在论争中取得优势,20世纪的反实在论在其科学哲学研究中相继引入了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作为其重要的分析方法。但是,反实在论者在反思其发展历程时却发现,如果孤立地对待这三种分析方法,它们都有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语形学及其分析方法尽管因为采用一阶逻辑进行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消除了模糊、歧义、不必要的复杂以及其他理解障碍,从而使理论具有了普遍性、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本刊在最近几期中,相继登载了《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逻辑与语言的冲突》,《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矛盾》(附平平的来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完全符合逻辑》;《修辞与逻辑三题》;《谈逻辑与语法的关系》等文章。文章的作者,有的是逻辑学的专业工作者,有的是语言学工作者,有的则是逻辑学的业余研究者或初学者。但是,他们在文章中都共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研究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将给逻辑科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因为,逻辑学在  相似文献   

13.
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述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来看,其基本方法有古代的自然主义方法、神学方法,近代以来的实证主义方法、社会地理学方法、历史过程方法、社会统计学方法、社会过程方法、自然主义方法、宗教社会学方法和社会生物学方法几大类。在古代,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是不分家的,哲学方法是指导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统一方法。在中世纪,神学占统治地位,从神学高度出发来解释和认识社会现象,构成了神学方法。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从机械的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成为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4.
科学解释是科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也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科学解释理论从“逻辑论证说”、“因果结构说”到“范式归化说”、“语用说”的发展 ,表现出从科学解释的句法学、语义学研究向语用学理解的转向 ,其本质和局限是从抽象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发展。因此 ,批判的、历史的理性主义科学解释观的重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西方科学解释理论概说1.“逻辑论证说”科学解释的“逻辑论证说”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解释的标准观点 ,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的实施 ,其基本内容是说 :科学解释是由…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愈来愈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因此陆续产生了一批以自然科学的各个侧面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如:科学学、科学逻辑学、科学创造的心理学、科学方法论,等等。其中的科学方法论,因为它在攻  相似文献   

16.
科学哲学主要研究科学是怎样工作或应该怎样工作。一般来说,研究科学怎样工作就可以当做应该怎样工作的良好指导。这种研究往往被称之为方法论,方法论也可以是相对的,例如历史的方法论。归纳的逻辑或归纳法逻辑,通常只指对作为一种推理模式的归纳方法的研究。严格地说,是否存在任何归纳的推理,乃是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共同研究的问题。但是科学哲学本身是研究一个全过程的,我们从关于世界的前提出发,利用理性的方法,达到关于世界的结论(这种结论是不能只靠演绎法从那些前提得出来的)。日常的思维也采用这一方法,只不过科学是更有系统和更重视方法罢了,而且也更经常被人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这种理论以它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研究方法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冲击着语言学领域本身,而且对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作简略地介绍和评述,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8.
孙蕊 《美与时代》2006,(6):45-46
隐喻原本是一种语言现象,但目前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造形手法。隐喻原本是一种修辞手法。“隐喻”一词最初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19.
“语义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初是指一种与语音学相对的语言学的分支科学。后来“语义学”这个术语有了不同涵义。从研究对象和范畴来看,语义学可分为四种:语言学的语义学、哲学的语义学、普通语义学和逻辑语义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逻辑语义学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以后才出现,弗雷格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罗素也作了极有意义的陈述,而真正的现代形式的逻辑语义学则从塔斯基算起,然而在西方,“如果我们说的语义学,就是(用一个最普遍的说法)指关于那些语言表达式和它们所指示的对象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20.
科学范畴与哲学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推动哲学发展的革命力量。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有一个新发展,合乎时代的需要,就必须研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由于“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列宁全集》第38卷,第290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科学概念与哲学概念,即科学范畴与哲学范畴及其有关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发挥科学和哲学范畴的方法论功能,以及推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