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圣外王”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它虽出自《庄子》一书 ,但这一观念却非道家所独有 ,而是为各家津津乐道。冯友兰在《新原道·绪论》中曾说 :“在中国哲学中 ,无论哪一派哪一家 ,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与外王》 (云南人民出版社 1 999年版 )一书的作者崔永东博士由此思路出发 ,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格观 ,认为“内圣外王”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 ,各家各派均以此作为其人格设计的基本架构和理想目标 ,但各家各派对其内涵的界定又有所不同。大致说来 ,儒家、墨家和法家三家的“内圣”是从事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3.
评张东荪论中国传统宇宙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中国古代各家,如道家、名家、墨家、法家、儒家等宇宙观的文字多如牛毛,超越各家之不同观点而总论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文字,亦不少见;但取张东荪先生(1886—1973年)之角度、具东荪先生之“宏观调控力”的相关文字,却不多见。笔者以为东荪先生论中国传统宇宙观,很可能确已见到中国文化之深层,触到中国文化之核心。一、“函数”的或“职司”的宇宙观东荪先生《知识与文化》一书之第三编“中国思想之特征”,开篇即论“中西思想之根本异点”,其中谈到中国传统宇宙观及其与政治观的关系。东荪先生以为中国哲学不是“本质或本体的哲学”,不是“因…  相似文献   

4.
道家就是所谓老庄学派。老子虽一般被认为是道家的鼻祖,但关于老子是否果真实有其人,则自古以来就颇有争论。同时,对于被称作老子所传的《老子》一书,是否果真是开道家思想的根本的书,自古以来也有争论。《史记》中记载着老子列传。据此列传,老子字聃,稍先于孔子。孔子适周,曾问礼于老子。而且,孔子对老子表示了非常尊敬之意,他评论老子时曾说过:“其犹龙邪!”(《老聃列传》、《孔子世家》)。然而,司马迁的时代,是经过文帝、景帝时代道家思想获得支配地位之后,老子作为比孔子更  相似文献   

5.
朱汉民 《现代哲学》2017,(2):115-121
先秦诸子的丰富思想是士人创造的,他们创造的不同思想与其所持的政治态度密切相关。如果将先秦诸子对王权的政治态度做一基本分类,大体有依附型、疏离型、合作型三种类型。其中,法家、道家、儒家影响最大,分别体现为依附王权、疏离王权、与王权合作三种政治态度类型。  相似文献   

6.
周云芳 《管子学刊》2012,(3):125-128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的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的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的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的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的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的“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与儒家孔子“无为”的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的“道治”与“德治”截然分殊。  相似文献   

7.
道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推衍人事。将一种思想纳入道家哲学的谱系,往往是由于这一思想具有以自然推衍人事的方法论特征。在这一根本特征之下,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也就构成了道家内部不同流派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政治哲学领域,道家认为一个正当的政治秩序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应当以自然为准则。面对道家谱系中的不同政治思想的差异时,其背后自然观的差异是值得重视的。而厘清自然观的差异,又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到贴着"无为而治"标签的道家政治思想中间具有多大程度的分歧和差异。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无论对中国人的性格、生活还是艺术建筑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道家思想内涵多与自然、生命、自由相联系,与园林景观所追求的艺术本质及其所蕴含的意义相接近,其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神仙思想"等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文章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道家思想对园林景观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白受道教思想影响很深,集中体现在他以道家宇宙观为其人世价值的判断,以道家之自由为其生活的向往。这种道教思想,很鲜明地凸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道家     
胡适对道家的研究属于他的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部分。他有关道家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影响或引起争议的主要有三个问题:(一)关于老子的年代考证和确认。(二)关于道家源流的疏理。(三)关于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应当说明的是,胡适虽然说不上是“新道家”这一类人,但道家思想的确对胡适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思想有不小的影响,构成他思想的重要来源。因此,这一课题研究实际上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视现代学人(以胡适为中心)在道家历史与思想研究中的新问题、新思路,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窥探胡适治中国思想史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11.
战国黄老学派及其军事思想黄朴民一说起战国黄老学派,首先需从道家学派谈起。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形成并得到高度发展的思想流派,与儒、墨、名、法等学派相齐名。它的创始人是老子(聃),代表著作是五千言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其书虽有后人附加的文句,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言谈的道贯通于现实的人生界。这就使得道家的道论拥有一种人文关怀。作者还以为从形而上的视角对梦进行沉思、述说并将其与道论、生死论贯通,乃系道家学派的首创,由此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乔清举 《周易研究》2007,2(6):76-83
隐遁或归隐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奇葩。通常都是把隐遁与老庄联系在一起,其实,隐遁行为产生于儒、道思想形成之前,无所谓属于道家或者儒家。传说的最早的隐遁者是许由、务光、巢父,乃是庄子的创造;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隐遁者是稍晚的有殷周之际的箕子、微子、伯夷、叔齐等人。对于他们的归隐思想,儒家和道家各自作了不同的解释。儒家的归隐思想有三个要素:守志、待时、致命,其必要条件是与政治的联系。守道而不惜其身是儒家的重要特征;道家的归隐思想则是守身,坚守心灵的自由。道家主要是以庄子论,老子与庄子又有不同。《周易》经传中的归隐思想是儒家性质的。  相似文献   

14.
罗映光 《宗教学研究》2006,1(2):157-165
蒙文通先生是蜀学发展过程中承先启后的大师,其道学思想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博采各地众家之长的特色和优势。蒙先生根据其“古史三说”、“古族三分”、“文化三系”的理论,从先秦仙道三派考证,到道家南北二派辩析;从道家道教产生溯源,到上古民族地理甄微;从道家黄老学论演化,到道教“五阶三变”归纳;从重玄道论发掘开创,到道佛相互渗透阐释;从道学理学内在联系,到辑校道书发微钩沉。本文对蒙文通先生在上述研究领域不拘成说、不苟附和的创见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们汲取道家思想智慧的同时,又对之大力批判,斥老庄道家为异端之学。作为道家核心经典之一,《列子》不可避免地被列为异端。与之相对,南宋理学家林希逸继承理学艾轩一派的思想风格,公开接受道家思想,其所著《列子鬳斋口义》一书,首先对道家内部之庄、列关系提出庄列一源、列不及庄的主张,继而重新审视《列子》的思想立场,为其"异端"之名号作辩解,认为《列子》中虽有讥讽儒士的言论,但也表达了对孔子的尊敬;与此同时,其又基于对庄列关系的基本判断,指出《列子》宗旨不异于儒家的大纲领。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生态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东西方文化表现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引起了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摆脱生态环境危机的出路在于用东方的天人合一观来取代西方征服自然的观念。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界应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的目标。这是各家学说,无论儒道所共有的根本观念。但大同中又有小异,在对待自然的具体态度上又有差异。道家追求反朴归真,反对以人力加之于自然…  相似文献   

17.
武士道之道与中国道家、儒家所论之道、理等概念有很大差别,根本的差别在于武士道的思想缺少形而上学的考虑。而且武士道的思想没有性善的根基,它以忠主为根本准则,这会导致行为伦理的缺失和行为目标的盲目。  相似文献   

18.
朱哲 《宗教学研究》2004,38(3):180-181
如所周知,隋唐五代是道家和道教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出现了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张志和、杜光庭等道教学术精英,也产生了<玄珠录>、<道教内枢>、<坐忘论>、<玄真子外篇>、<无能子>、<化书>等一大批道教精典.而且以道家、道教思想嬗变为表征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在唐宋时期的巨大转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课题.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①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没有引起思想史家、道教学家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领域一批中青年学人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道家、道教思想及其历史转变的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应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9.
儒、道、法作为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的典型代表,在当时影响重大且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本文以国体观念为重点,探讨了儒、道、法三家的国家治理思想。按其差异依次用"民本君末"、"民主君辅"、"君主民器"概括了三家的国家主体观念,用"天下为家"、"天下为公"、"天下为君"概括了三家的国家制度理想,用"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概括了三家的国家治理境界。进而从三家思想中分别概括出了人际公平、天人之际公平、自我实现效率三个互有差异的国家治理价值原则,据此将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追求人际公平的儒家型、追求天人之际公平的道家型和追求自我实现效率的法家型。  相似文献   

20.
孔令宏教授所著的《从道家到道教》一书已于2004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胡孚琛先生在本书序中称其“与王明先生关于道教研究学科建设的(关于道家道教的学术研究,尚有若干学科的‘基本建设’须有人着手完成)设想隐然想相合”,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潘富恩教授在其另一部书之序言中说:“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是想化数年时间把从先秦道家到近代的道家,乃至新道家,作一个一以贯之的统盘研究。”这部专著无疑是其“统盘研究”的宏大工程中继《中国道教史话》、《宋明道教思想研究》之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研究了从道家到道教的发展过程,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