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俄罗斯宗教哲学述介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自80年代末以来,俄罗斯宗教哲学日渐成为前苏联以及俄罗斯哲学研究的新热点之一。迄今为止,重要的研究性著作,或者使它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开拓性著作尚鲜有问世,但对其基本著作的出版与介绍,则不断扩大。1989年出版了创...  相似文献   

2.
宗教哲学这个极其古老而应受到敬重的哲学领域,尽管一系列毋庸置疑的信号使人相信它方兴未艾,趋于鼎盛,却被归人俄罗斯哲学最遭忽视的“处女地”之列,其原因何在?最重要的原因看来在于意识形态因素。如果说在沙俄时代,是为了保护宗教免受哲学的觊觎,那么在苏联时代则相反,旨在防止哲学受到宗教的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本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西方文明中,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构成了其文明的基本格局,俄罗斯哲学家舍斯托夫用"雅典"和"耶路撒冷"来指称这两种力量。可以说,西方的文明就是在这两种强烈力量的影响中运动与发展的,如同一架天平,有时倾向这一边,有时则相反,似乎从未获得过完美的平衡。然而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一切不可被经验验证的东西如宗教、形而上学等均被拒斥,文明的发展倾斜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零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不仅尖锐地提出了在后休谟-康德时代,特别是在后逻辑实证主义时代,宗教哲学是否能够继中世纪和近代"再次成为哲学的可以承认的分支学科"的问题,而且从"现代经验主义的英美哲学传统"的理论维度描述了当代宗教哲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并对当代宗教哲学的主要论域,如"上帝的本性"、"宗教语言"、"对有神论的辩护"、"宗教经验"及"恶的问题"等,作了颇具特色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之交,随着俄国社会的剧烈震荡,俄罗斯的宗教哲学发生了嬗变。这种激烈变化的重要特征是大力宏扬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传统。这些新的宗教哲学的代表们尖锐揭露和批判官方的东正教会之背离基督教人道主义传统,他们还创造了规模空前、内容深刻的哲学体系以支持这种宗教人道主义。他们的创造成果汇入了俄罗斯文化复兴的大潮之中,并以其独特的俄罗斯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哲学     
在斯拉夫主义的奠基人基列耶夫斯基和霍米亚科夫等人相继谢世约一个半世纪之后,我们推出这个专栏不仅是要展现作为文物或古董的斯拉夫主义的基本文献,而且希望它能作为活的资源进入中国当代学术思想问题的讨论中。斯拉夫主义在俄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欧亚主义等等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的源头,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一直是一种活的思想,它从未从俄国的思想舞台上真正消失。但是另一方面,斯拉夫主义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遭到了它的对立面西方主义的尖锐的批判,这种批判到了现代俄罗斯哲学的奠基人索洛维约夫那里,就几乎是毁灭性的了。可以这样说,在索洛维约夫之后,理直气壮地全盘接受和鼓吹斯拉夫主义的主张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斯拉夫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只具有否定的意义,或者说它的存在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斯拉夫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彼得大帝的改革之后,特别是1836年恰达耶夫的《哲学书信》发表之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令俄罗斯知识分子、寝食不安的紧迫问题。而德国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兴起和传播,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如果说在启蒙运动之后,“欧洲文明和俄罗斯文明之间的差别只在程度上,而不在特征上,更不在文明的精神或基本原则上”(基列耶夫斯基语),那么在历史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后,这个文明的统一坐标消失了,对同质的普遍历史的信仰被对许多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每一种都被描述为对人类文化的总体带来一种原创的和不可规约的贡献)的信仰所代替。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俄罗斯文化的原创性成就是什么?作为西方文明的他者,俄国不得不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辩护,俄国的身份成了问题。如果说恰达耶夫对俄罗斯文化的原创性作了完全否定的回答的话,那么,斯拉夫主义者面临的任务是如何从价值论的层面颠覆占据着强势地位并象征着完美历史模式的西方与似乎被甩出了历史之外、作为“非历史性”存在物的俄罗斯的关系。这个颠覆实质上是在一种未被言明的“自我(西方)—他者(俄罗斯)”框架中展开的,其策略是面向历史,重新解释历史,创造历史,是寻找俄罗斯的原点,寻找那根深蒂固的、不变的东西,寻找那些植根于俄罗斯的民族性却由于外在的原因被遮蔽或中断了的传统。经过斯拉夫主义者对俄罗斯历史的重新阐释,他们由以出发的防御性姿态一步步转变为一种进攻性的架势,“自我—他者”的关系已经完全被逆转了,他者不再是那个边缘化的、可有可无的、被动的存在物了,而成了历史的中心。他者大于、优于、高于那个自以为是的自我。他者不仅不是自我的一个参照物和补充,甚至也不是自我的对立面,他者最终消化了自我,自我只有在他者中才能获得意义。这样,实际上自我已经被以一种肯定的方式解构掉了,留下来的只有他者。这里选取的是两篇文章比较能够代表早期斯拉夫主义的基本主张。在早期斯拉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基列耶夫斯基被认为在哲学上最富有创造性,斯拉夫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张正是由他最早提出和加以阐发的,他的《论欧洲文明的特征及其与俄罗斯文明的关系》以书信的方式对欧洲文明和俄罗斯文明的关系作了系统、深入和全面的阐述,是斯拉夫主义的经典文献;阿克萨科夫是最身体力行斯拉夫主义的人,“他可以为自己的信仰走进法场,走上断头台”(赫尔岑语),他的《论俄国的内在状况》是斯拉夫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最清楚和最充分的表达,他试图通过无权的人民和全权的政府的互不侵犯、各行其道,论证彼得大帝以前俄罗斯社会政治生活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哲学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马.  MK  舒白 《世界哲学》2000,(1):41-49
近年来 ,即进入改革时期以后 ,马马尔达什维里 (1930— 1990 )在说明这种或那种生活情境时 ,往往这样表述 :为时已晚。如果说在你的生活里或我国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那么为此难过、生气或是怨天尤人 ,为时已晚。这位哲学家说 :想想总是应该的吧 ,或者至少也应当有思考一下的想法。他还补充道 :“勇敢”和“畏缩”、“真诚”和“虚伪”、“负责”和“不负责”等概念 ,不适用于没头脑的人陷入的“为时已晚”的情境。他们无法接受理性的解释 ,因为他们缺乏接受这种解释的基础和必要的本体论标准。但他同时又断言 :为了使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再重演 ,只要愿意想 ,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作者在本文中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哲学与宗教》一文是根据他在 1988年12月于列宁格勒所做的报告录音整理的。因为找不到第二盘录音带 ,答听众问部分不全 ,只有前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哲学与宗教     
关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关于二者能否统一和协调起来,或者必然离异和相互斗争的问题,属于人类精神的典型的“永恒问题”;在宇宙观发生根本转变的时代,在精神慌乱和寻找丧失了的精神生活完整性的时代,这个问题十分尖锐地呈现在意识面前。今天的情况则是,人类已经不能满足于信仰科学哲学的或社会政治的代用品,而开始怀念实在的和真正的  相似文献   

11.
19—20世纪之交,俄国知识分子为致力于基督教意识、文化、政治、社会及个人生活观念的更新,于创新、张力、奋斗和挑战之中,发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思想运动——新宗教运动。新宗教运动虽名称各异,其实就是20世纪初在俄知识分子中盛行一时的宗教哲学的寻神运动。别尔嘉耶夫是主要倡导者之一。这次寻神运动的实质是基督教和多神教、灵魂和肉体、神和人的统一,它对弘扬俄罗斯传统文化,加强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Kevin Schilbrack 《Sophia》2014,53(3):383-388
This paper develops proposals for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s a global discipline by replying to the responses to Philosophy and the Study of Religions from Andrew Irvine, J. Aaron Simmons, and James McLachlan.  相似文献   

16.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