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历史上任何思想家的思想,都必须首先掌握相关的史料,特别是第一手史料,这是常识;同时,要辨别和利用史料,准确阐发和评价思想家的思想,又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这也是常识.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研究也是如此,即必须处理好史料与方法的关系.史料,本文称之为"文本依据";方法包括的内容很多,本文重点考察研究者的"问题视域",它们都关系到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夏凡 《现代哲学》2006,30(3):45-51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原理》是理解其思想的最主要文本之一。但是对文本特征的把握不够使得此书长期以来像天书一般无解。该文认为,只有理解《希望原理》的“史诗性”特征和“碎片性”特征,才可能进入布洛赫的这部著作。无论布洛赫的生平还是《希望原理》的思想内容、文本结构抑或精神气质,都与荷马史诗有重重关联。而布洛赫有意识运用的碎片化写作策略,又使得《希望原理》成为一部反体系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3.
以1920年为界,梁启超的文化身份有着“政治型思想家”与“思想型学者”的显著区别。要具体了解这一身份嬗变的文化内涵,就须走进《清代学术概论》的文本世界。从“政治型思想家”到“思想型学者”这一身份嬗变,使得梁启超在生命的最后十个年头成了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是一个特殊的思想家和写作者,其著述中成型、定稿的作品很少,留存下来的绝大部分是手稿、笔记、摘录和书信;其观点和体系的丰富内涵并不完全体现在那些表述明确的论断中,而是深藏于对这些观点和体系的探索、论证过程中。举凡学界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嘲讽误为他本人思想的转向、无视其系统而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推论方式形成的源头和“巴黎手稿”“原始顺序版”分栏写作的真正意图、没有悉心体悟马克思晚年发出的“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喟叹和警示的深远意义等,都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注重对文本细节的甄别、辨析有关,这样也就很难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了。  相似文献   

5.
战国中后期燕国“禅让”事件影响重大,连作为理论家思想家的学术大师孟子也涉足于此事。孟子主张伐燕以扼杀其禅让。这显然与他宣扬禅让、仁政等思想是相悖的。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可以看到孟子的主张看似自相矛盾而实际上是审时度势的卓见,与他对禅让的理解及其仁政思想是契合的,出土的战国中山王方壶等铭文亦是明证。孟子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战国中后期社会政治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赵善华 《学海》2003,1(4):169-172
“新潮”小说创作以“先锋”、“实验”的姿态进入文学领域时 ,一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创作的“文本”意识和“文体”观念。“文本”意味着以文为本 ,以人与故事为结构基础 ;“文体”构成的基本层面和实存状态是一种话语方式。在作家的具体写作行为中“文本”和“文体”应该水乳交融 ,因为“文本”的意味只有在“文体”的抖露中才能有效地呈现  相似文献   

7.
诚信问题历来是思想家讨论和研究的重要问题。《论语》中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是讨论这一问题的名句,但对这句话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有子思想、重要概念、先秦诸子思想以及《左传》引文的解读不同。通过对《论语》文本进行分析和对重要概念进行考察,以及对有子思想及先秦其他思想家诚信思想进行论证,加之对《左传》中"复言"的探析,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原意就是:如果所作出的承诺、约定是合宜的,所说的话就能兑现。  相似文献   

8.
历史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时代偏见,坚称"一切人类思想都受历史的制约"。这一断言不仅迫使它试图超越以往的思想家所受到的"历史局限",也使它陷入了价值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并最终导致了西方的现代性危机。施特劳斯基于对现代性危机的关注,主张精细的历史研究和文本细读,以一种"恰如过去的思想理解自身那样去理解它"的诠释学努力进入与哲人的对话,并向前现代的思想家学习,求取可资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智识资源。在精读古代书籍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已被遗忘的"显白-隐微写作艺术"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9.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拟文本"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中的文本眼界;通过对"哲学笔记"中"拟文本"的解读实验及其基础上的"思想构境",揭示出阅读实践中存在的主客体向度并展示了其互动关系,特别是其中起主导性作用之主体的思想再生产."拟文本"是对人为的外在文本分类法的一次学术"反冲".  相似文献   

10.
<周易>坤卦"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体现出古人有关心性修养和治理事务的方法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思想家,是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思想之一.其中对人的心理深层的分析,认为人内心的本然体性纯粹湛然,与外部世界和谐统一,对现代心理学有深刻启发;其提倡的正心诚信思想对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聂锦芳 《现代哲学》2006,42(6):24-31
面对历史文本,只有深入研究留存下来的那些宝贵材料,尽可能客观地理解和再现作者当时的写作语境和曲折过程,才能使对其思想所进行的阐释、概括和评价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该文根据作者收集到的资料,结合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勾勒和梳理。结论是:它不是一部计划中的、完整的著述,即事先并没有经过十分严密的通盘考虑和筹划,而是由多个事端引发,写作计划和框架结构几经变动、更改,由若干写法不同、篇幅长短不均的章节所组合而成的相当松散的著述,并且最终也没有全部完成并出版。这种状况表明,长期以来不考证这一文本的写作过程、刊布情形、版本源流,只是凭借由别人编辑而成的、俨然是一部“完整”的著述就对其内容进行解读,甚至单纯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便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和评论,会造成多少误读和歧解!而现在是改变这种研究状况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2.
陶奭龄是明末佛学与儒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学界至今对其著述仍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与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本文根据传统史料并结合新发现的《宗镜录具体》,全面爬梳、考论其著述的全貌,为拼接陶氏完整的思想文本谱系奠立学术基础,以廓清笼罩在这一被埋没的思想家身上的迷雾。  相似文献   

13.
时空感是写作的审美本体。在时空意识的统摄下,写作主体优化的心理时间与心理空间成为文本的秩序之源,写作的美感正是来自于写作主体对生命自由的体验。写作过程是写作个体自由的生命体验、时空意识的贯穿和生命时空的创造。从感知聚材的开拓到作品灵魂的打造,从布局形式的选择到文本内容的展开、写作笔法及语言的艺术,写作行为正是写作主体超越有限进入自由时空的过程,写作的美学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写作时空美学得以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其1929年的弗莱堡大学教授就职演说《什么是形而上学》中,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批判和清理,讨论了"无聊""无""忧惧""整体"等概念,而我们在克尔凯郭尔著作中不难找到平行对应的内容——虽然海德格尔对其所受克尔凯郭尔影响的承认远逊于这种文本的对应。这一事实虽然遭到克尔凯郭尔研究界的诟病,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海德格尔的观点,即"伟大的思想家都思考着相同的东西"。这个"相同的东西"就是哲学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哲学问题之下,以相同或近似的概念和不同的哲学话语所进行的思想重构。这样一来,写作方式就具有至关重大的意义。与之相应,我们的阅读方式也应与写作方式相一致,以避免错失哲学家在特定哲学叙事方式中所欲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与龙头,但写作却成了语文教学最薄弱、最不受重视的部分。课标中写作目标表述的模糊性,势必给写作教学带给更大的难度甚至使其误入歧途。写作教学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要看文本看过程,更要从交际的需要出发把握其更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在孔子的思想是否具有体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还是“礼”等问题上各执己见 ,争论不已。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记载孔子思想的文本极易使人得出种种不同的诠释。为尽可能逼近和把握孔子思想的本义 ,笔者拟依据《论语》等经典 ,从其言行入手 ,进至文本所说的情景之中 ,并从其为学和思想演变的进程着眼 ,抓住若干系统阐述其思想及其发展历程的关键语段 ,通过对其文本意义的剖析 ,来探讨孔子思想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全过程 ,揭示其晚年的思想真谛及其理论体系。一、孔子为学的历程孔子晚年自述 :“吾十有五而志…  相似文献   

17.
李二曲"心性实体"范畴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李二曲总结了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传统儒学,对心性实体这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及其特征作了更明确的说明,揭示出中国人文思想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18.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19世纪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在其《论自由》著作中,指出思想言论自由是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由。文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对密尔的思想言论自由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9.
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第一次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审视和整理的时代。从康有为开始,《淮南子》进入了近代思想家的视野,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近代思想家对《淮南子》的研究既涉及到其史料价值和学术归属,又侧重对其进行思想阐发,对于推动《淮南子》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传统思想史来看,所谓真理通常都是建立在某一传统所形成的权威之中,由这种权威形成了所谓正统性,则具体表现在不同传统所认定的那些经典当中.佛教经典的撰成也正是为了解决"正统性的问题"(questions of orthodoxy)而产生,[1]疏解经典也成为思想家们构建其思想的最为基本的方式之一.解经看似围绕着文本的解释来进行,但那不再只是单纯的文本内的解释活动,而是结合了某种传统所赋予的"正统性"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