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组成篇章的书面形式,而议论文是分析问题,论述道理,阐明观点的文章,它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但是,在我们的一些高中学生的议论文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违犯逻辑基本要求的错误,必须引起注意。下面,把常见的一些现象归纳几条予以分析。一、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大家知道,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任何判断都具有主项和谓项,它们分别表示判断的对象和判断对象所具有的属性这两个概念。如果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就会使判断不恰当,例如:  相似文献   

2.
幽默人生     
晴天 《思维与智慧》2008,(10):50-51
说起来人类好像有点虐待狂,看见别人出糗,忍不住就要笑出来。 我对人类这种表现觉得很有趣,后来看到西方一位大脑机能研究者说:“笑,是因为欲望满足而引起。”这才豁然醒悟,原来别人的“出糗”就是我们的“满足”呀!原来人类早已习惯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出糗”上了。了悟这层道理后,我对幽默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了,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再造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但从生活到艺术不是原封不动的直接搬移,而是要经过大脑的加工制作,这就是艺术的再造。 中国戏曲里有这样一句话“太真不是艺,太假不成戏”,大家看戏都认为演的是生活,但是比生活中的更美,这个关键就是经过艺术家加工处理的,也可以说是装饰化的处理。演员的哭要哭出个样,笑要笑出节奏来。舞台上出现的一桌二椅,一会儿表现  相似文献   

4.
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有些人便会产生一种烦闷急躁的情绪,偶尔有之,尚属正常,只需转移一下注意力即可消除,倘若频繁发生、久犯不愈,又难以自控时,就给身心健康酿成了隐患。按照心理学的标准,凡无明显脑动脉硬化表现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频发性或持续性的烦躁不安,便可视为一种病态的心境,名曰:“老年性烦躁心态。”究其起因,多是由于心理冲突,“过分积累”所致。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碰到的心理冲突不计其数,有的很快化解淡忘了,有的却强吞于“心”中,久而久之,便以一种烦躁不安的病态心理表现出来。现代医学还认为,长期用脑过度,可使大脑的抑制功能下降、兴奋过程增强,故而容易激动和发怒,这也是造成烦躁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生理上分析,性烦恼引发的“老  相似文献   

5.
臧锐 《美与时代》2004,(7):66-68
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它是人类相互交流的基本方式之一.象征不仅作为文字或艺术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并且在当代平面设计中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标志设计中,象征性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从构成一个标志的图形、色彩、名称甚至发音等元素来看,无不包含着一定的象征寓意,所以设计师更好地来了解一些象征手法、象征寓意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个世纪,在它带给我们丰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对人类的自身提出了挑战,即人们如何能够在繁忙和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与周围的人愉快相处,这一切的支撑点就是人们的健康。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由此可见,健康不仅是身强力壮、没有  相似文献   

7.
传统逻辑在介绍具有相同素材,即具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A、E、I、O四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及其推论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惑:I与O的下反对关系,二者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而实际思维中存在的有的判断,却二者均为假,没有一真。例如: ①有的凤凰是美丽的①有的凤凰不是美丽的按照传统逻辑对当关系的理论,①是I判断,①是O判断,二者不能同假,必有—真。另一方面,由于二个判断的主项“凤凰”都是不存在的,它们指谓的对象是一个空类,因而根本就无所谓美丽与不美丽的问题。断定“有的凤凰是美丽的”和断定“有的凤凰不是美丽的”同样都是错误的,都是假判断。  相似文献   

8.
区别于一般心理概念的、狭义的精神概念有三个特征:终极关怀、内发自生以及自由意志.诸如精神信仰危机、生活目标迷茫等区别于传统心理问题的精神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顽疾.现代心理健康标准开始关注并尝试吸纳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21世纪的健康主题,现代人不应仅仅满足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还应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9.
超越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别于一般心理概念的、狭义的精神概念有三个特征:终极关怀、内发自生以及自由意志。诸如精神信仰危机、生活目标迷茫等区别于传统心理问题的精神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顽疾。现代心理健康标准开始关注并尝试吸纳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21世纪的健康主题,现代人不应仅仅满足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还应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10.
在形式逻辑里,对直言判断可根据主项的量把判断划分为单称判断、特称判断、全称判断。有些形式逻辑著作认为,单称判断“是表示个别事物的情况的判断”,因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而全称判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写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高中语文第三册)是一篇杂文,从文章大类看,属于议论文。议论文的逻辑特征,是论证的揭示。时议论文进行逻辑分析,应该以这个逻辑特征为出发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论证线索,揭示文章时论题加以证明或反驳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文章论证的屡次和特点。本文试就这些方面时鲁迅的这篇杂文进行逻辑分析。这篇杂文的题目很特别。它是经过三次限定的概念,实际上标出了论题判断的谓项。如果给它补上主项(梁实秋)和联项(是),文章完整的论题  相似文献   

12.
六、关于主谓项的周延和存在问题 1、关于特称主项的周延和存在一种看法认为,特称量项只指数量上的部分(包括单个),故为不周延,其量词可为“某些”或“某个”。当时有些著作都是从断定主词的数量上来区分全称和特称的。他们认为,既然全称断定了主词的全部,特称就是断定了主词的非全部,即只断定了主词的部分。故有人把特称判断规定为“从主辞外延底一部分,肯定之或否定之的判断,”其形式为“某(些)S是P”或“某(些)S不是P”,因为它“仅能  相似文献   

13.
形式逻辑学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或推论)。例如,“皮卡索是艺术家”,这种对于对象或者事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的最简单的形式,叫判断,作为判断要素的表象,如该例中的“皮卡索”和“艺术家”,是概念。这就是说,判断是由两个概念组成的。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判断为前提,由此导出一个新判断做结论的思维形式,叫推理。例如,从“艺术家是创造美的人”和“皮卡索是艺术家”这两个判断,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皮卡索是创造美的人”,这就是推理。  相似文献   

14.
王秉翰 《心理学探新》2007,27(1):12-14,94
术语规范化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作为现代心理学“首席”术语的心理,乃源自灵魂而非精神。从西方舶来后,却将它与精神和心灵混用,使心理学主干术语远离规范化的要求。从理论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取向出发,本着以“我”为主的学术立场,建议按术语单义性和大众习惯性的原则来英译心理学中三个主干术语—心理、心灵和精神。  相似文献   

15.
2.战胜自卑:多方补“钙”才能成功 有自卑心理的人常常苦闷,什么事都不开心。即使你不想成为一个什么卓越的人物,也总要活得自如,活得潇洒,活得高兴愉快吧。为此人们都应该面对这个让人不愉快的消极的自我心象──自卑。 首先我们谈如何消除自卑心理: 你的大脑是一个很忙碌的思考工厂,它是如何工作的呢?在这个思考工厂里有两个工头:一个是“自信先生”,一个是“自卑先生”。“自信先生”负责制造积极兴奋的思考,如你为什么能做?你为什么有资格做?你为什么必须去做?你能取胜等等,总之是顽强进取的。而“自卑先生”专门负责…  相似文献   

16.
中等师范《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直言判断的种类”和“三段论的规则”中,把“这几个孩子是小学生”(第49页),“那些北京人是青年”(第88页)和“那些动物不是鱼”(第88页)三个判断引为特称判断的例证,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编写者疏忽了“这几个”、“这些”“这部分”、“那几个”、“那些”、“那部分”同“有些”、“一些”、“某些”、“有的”、“部分”这两类量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心理是脑的机能,正象心理是客观現实的主观反映一样,是絕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但接受与理解显然不是同义的。事实上“心理是脑的机能”的許多拥护者总觉得心理活动不过是“借助”大脑进行反映而已,心理現象与生理現象間沒有什么規律性的联系,甚而有人断言心理大脑机制的研究可能因导向“生物学化”而对心理学有害无益。我們并不认为研究一切心理現象都必須涉及大脑机制,但我們认为完全离开大脑而企图彻底闡明心理过程的信念是不可思議的。 开展心理的大脑生理机制研究所遇到的第一个疑难便是方法問題。我們当然完全有  相似文献   

18.
一性质判断表示作为主项和谓项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性质判断的类型是根据主、谓项的外延关系的类型划分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的形式逻辑对于A、E、I、O四种类型的性质判断作了明确界定,用欧拉图可以表示为: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字类标志设计的过程中,文字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只有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才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字型设计精良,组合巧妙的文字能使人感到愉快,并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反应。反之,则使人看后心情不悦,视觉上难以产生美感,甚至会让观众拒而不看,这样难以传达出作者想表现出的意图和构想。  相似文献   

20.
蒂利希的超自然象征理论深刻形塑了杨庆堃关于中国宗教的功能判断,这至少反映在三个层面:第一,蒂利希的宗教类型说及其象征理论,影响了杨庆堃对儒学特质的判断,也奠定了其作品中宗教发挥伦理功能的象征机制;第二,蒂利希关于儒学和独立宗教之间实现象征合作的历史判断,主导了杨庆堃对中国政教关系模式及其内在动力机制的分析;第三,帝制中国通过神灵敕封来实现宗教治理、构建伦理认同的政治技艺,也仰赖于蒂利希所说的——超自然象征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