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瑛 《道德与文明》2011,(4):159-159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中国人民最关切的大事,是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就指出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与发展的初衷相悖的东西,如"发展异  相似文献   

2.
伦理,对于中国哲学界是非常熟知的,科学伦理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并不陌生,但是何谓科学伦理精神,科学伦理精神的内在建构如何,以及科学伦理精神在中西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历史中是如何契合而成,又是如何从深层次上对社会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理论映射,对这一连串“如何”的回答,中外许多学者对此只言片语的论及可谓众多,传统意义上对科学伦理精神的解读不免限于通俗、单向度,正当理论界对此问题陷于或隐或显的论说时,陈爱华教授的新作———《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科学伦理精神历史生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版)正式同广大读者见…  相似文献   

3.
高扬集体主义伦理精神──读《伦理道德与社会文明》熊坤新许启贤教授的《伦理道德与社会文明》,不久前已由中国劳动出版社付梓发行。这是继他六年前《伦理的思考》之后的又一部学术文集。此书的最大特点是:一、坚守无产阶级的理论阵地,捍卫马列主义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  相似文献   

4.
读郑玉玲先生的新著《偶然性与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有一种新鲜感。不仅因为它编制了索引和英文目录,而且我感觉,它还开拓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中的一条新路子。 我国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大致可分为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两个方面,所谓自然哲学即是通过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勾勒自然界的总体图景,把握自然的哲学本质,进而对许多形而上学范畴提出新的理解,所谓科学哲学则研究科学认识活动中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伦理精神是一种客观精神,它体现为社会结构规范和个人自主道德追求之间的二元性,是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积淀。应当说,这是一个涉及到文化演进、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伦理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复杂的研究题域。中西方伦理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样式进行梳理,穿过思想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层层迷雾,把握伦理精神的实质,从一种更高远的精神意趣和思想境界上透视人类道德实践和伦理思想理论在传统型态或当代型态的某个特殊表现上面临的那些基本问题。国内原有的西方伦理思想史著作通常注意到了对各个时期、各个…  相似文献   

6.
1976年11月9日法国医学科学院举行了一个不寻常的报告会。报告题为“《古兰经》中有关生理学和胚胎学的论述”。报告中本人提出了关于《古兰经》中存在某些有关生理和生育方面论述的研究结果。我这样做是因为:根据现代生理和生育方面的知识,我们无法解释产生在《古兰经》时代的经文论述中,为什么竟会包含着只有到了近代才具有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从古代人开始著书描写人类生育(那怕是稍微涉及一点儿细节)之时起,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中世纪时期,其实晚近一些时候也一样,围绕着生育问题存在着许多神话传说和迷信思想。论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86年3月3日—7日、1989年9月10日—15日、及1992年4月分别召开了三次多学科的会议,分别对超学科和整体性精神、新的以不同文化为根基、面向未来的观念及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主题展开了讨论。在形成  相似文献   

9.
最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推出《认知与方法丛书》。本丛书由武汉大学陶德麟教授担任顾问,武汉大学张巨青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文君教授担任主编。这套丛书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现代科学方法论问题”的综合成果,是建国以来出版的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系列著作。 本丛书第一批共10本,书名分别是:《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王宏维、汪信砚著)、《科学的难题——悖沦》(张建军著)、《关于世界的问答——科学说明》(陆健体著》、《科学定律的发现》(郁慕镛著)、《科学理论模型的建构》(张琼、于祺明、刘文君著)、《人与自然的对话——观察与实验》(桂起权、张掌然著)、《解自生之谜》(陈克晶、王贵友著)、《逻辑与历史——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嬗变》(张巨青、吴寅华著)、《科学逻辑导论》([英]R·哈雷著,李静译)、《科学推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社会,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普遍地面临道德缺失或感觉到道德的危机,如道德取向紊乱、道德评价失范以及各种非道德主义现象随处可见。如果我们将现实伦理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尴尬问题,仅仅归结为封建遗毒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那么难免失之简单,也是缺少理性的分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认识态度。因为在事实上,社  相似文献   

11.
一在当前众多的伦理学研究书籍中,吾淳教授的《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下引仅注页码)值得注意。与通常关于中国伦理史、特别是儒学伦理史的著作仅仅概括伦理学史不同,此书从明确地区分作为社会实践的“伦理”和作为思想  相似文献   

12.
这里譯出的是《科学与精神健全》(1948,密希根)的引言。他說,普通語义学是說明和訓练人們如何最有效地应用自己的神經系统的科学。它是一門經驗科学,它不是一般意义下的哲学、心理学与邏輯学。它也不是一般的医学。但是,同細菌学一样,它是医学、精神病学和教育学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他說,普通語义学要把人的所有活动,包括科学、数学、精神病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他說,人的神經反应与动物的神經反应本来是不同的,但是,直到今天人还在模仿动物。人的模仿动物表现于现有人們的神經-語义的系統方面。他把现有人們的神經-語义系統叫做亚里士多德体系。他說,亚里士多德系統,是同一性的、元素性的、内涵的系統。而他要建立一个非同一性的、非元素性的、外延的系統。他把他的系統叫做非亚里士多德体系。他說,亚里士多德体系把事物看作自身同一的,在所有方面絕对同一的。但是,事实上事物只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事物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他认为,事物沒有同一性而只有不同一性。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体系是內涵方面的。例如,亚里士多德体系把“人”定义为“有理性的动物”等等。这个定义沒有包括斯密斯,斯密斯,……的所有性质和联系。但是,他的非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是外延的。他要由外延来定义概念,把人定义为斯密斯,斯密斯,……所組成的类。他說,亚里士多德体系,由于同一化,就导至概括化。把許多本来不同的或沒有同一性的事物概括为同一的。他說,亚里士多德体系把一个整体分解为許多沒有联系的元素,因而是元素性的。他的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却是非元素性的,即把有联系的整体当作一个整体。为了用外延方法以指出一个絕对的个体,他建議用指标、日期……等方法。例如,我們要指出一个个人,我們就用“斯密斯”,“斯密斯”,……。此外,还要加上日期,如“斯密斯1940年”,“斯密斯1942年”等等。他說,现在几乎所有人,包括正常人,都是精神不健全的。这是由于应用亚里士多德体系的結果。例如,一个人由恨斯密斯,就概括化到恨所有人,恨整个社会与世界。从而产生残酷与社会骚动。他說,如果用他的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就能使人得到精神健全,就能解决社会問題,就能使人达到高度的道德。由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显明地看出: (1)柯日布斯基的普通語义学,从理論上說,是錯誤的,荒唐的。事物既有非同一性一面,也有同一性一面;事物是一个整体,但事物又具有构成整体的部分。他否认事物的同一性,否认构成整体的部分,否认語言的概括性与普遍性。这就歪曲了事物的性质,这就导至了語言与思維的不可能,导至了认識的不可能。 (2)从实际意义方面說,柯日布斯基的理論,是資本主义社会已到了穷途末路的产物。他把一切关于人的問題,都归因于神經—語义的因素,都归因子亚里士多德体系。显然,他是企图掩盖人的問題的阶級实质,掩盖資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精神不健全的根本原因。他提出他的所謂非亚里士多德体系作为万用灵药,是企图混淆劳动人民的視听,阻挠被压迫人民找寻与采取唯一正确的解决社会問题的方法——无产阶級革命。  相似文献   

13.
樊浩同志的《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和现代相融贯、充满时代精神,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开掘的学术著作。全书结构严谨,气势宏大,共60万字,分三卷七篇三十四章。内在地形成了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朱致国 《天风》2005,(9):52-53
炎炎夏日,却让我“心静自然凉”,在有幸读了杭州市基督教两会编写的《爱的人生》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杭州市基督教两会编写)之后,更令人享受到一份不可多得的“清凉剂”。  相似文献   

15.
以往的学术研究工作中,我们经常受"二元分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当代的思想家及其成果,往往严分界线,党同伐异:与已见相符的,就赞赏不已,甚至吹捧备至;不同的,就一概否定,甚至痛加贬斥.其实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特别是学术观点问题,不能简单地以敌我划界,以斗争相待.例如,在学人上,除了敌我之外,还有一个极大的人群空间,那就是朋友;在理论观点上,除了自己的见解之外,还可能有与我不同却也有价值,值得尊重的理论观点.汤剑波同志的这本<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就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学术界的朋友--著名的经济伦理学家阿马蒂亚·森(以下简称森)--的经济伦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文军 《伦理学研究》2006,(2):105-106
就世界范围来看,伦理学的蓬勃发展已无可置疑地表明:伦理学正成长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显学”。应用伦理学———特别是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或交叉的学科、因其生长于活生生的现实土壤和贴近现实的品格而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术界———经济学界和伦理学界———对经济伦理的共同关注促进了经济伦理研究的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王泽应教授对经济伦理特别是义利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谓我国伦理学界最早涉足经济伦理研究的拓荒者之一。王泽应教授积20年关注和研究义…  相似文献   

17.
读《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与王荫庭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荫庭同志的《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王文”)系统批判了“传统地理环境理论”。读后我觉得三个部分都值得商榷。虽然近年来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大,但是只要联系实际,正确理解原著,问题总会愈辩愈明。  相似文献   

18.
一本好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还应当有深刻的教益,使人反省自身、眼明心亮,使人洞察社会、提高境界.我以为由中国无神论学会主办的<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就是这样的好书.  相似文献   

19.
汤士文 《天风》1994,(收录汇总):26-28
《诗篇》中的伦理教导是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学术上的盲点.有关《诗篇》中伦理教导的著作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习惯于认为《诗篇》是一部有关祷告和赞美的诗集.正如在教会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不会祷告读《诗篇》,缺少智慧读《箴言》.好像《诗篇》主要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向上帝祷告的.  相似文献   

20.
炎炎夏日,却让我“心静自然凉”,在有幸读了杭州市基督教两会编写的《爱的人生》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杭州市基督教两会绪写)之后,更令人享受到一份不可多得的“清凉剂”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所述,该书“使身为基督徒的主内弟兄姊妹,能够因此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活出本于圣经,立足今日中国社会现实之基督徒当有的‘爱的人生’”。“……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