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五)徐向东五、总结及其他最近40年来的心灵哲学的发展始于对行为主义的反动,这是与那个时期哲学上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全面批判这种思潮相联系的,因为行为主义本来就是逻辑实证主义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也与当时的科学背景有关,那就是对心理现象的内部过程开始重视,结果便是认知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可是,对心理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关注带来了精神状态的本质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以及一般的心一身问题)的一系列尝试便是种种形式的同一性理论的产生。可以说,对同一性理论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探讨,几乎占据了自60年代至今的心灵哲学论坛。这些问题诸如对同一性理论的现象性质异议、"伴随发生"的概念,以及事件的同一性和个体化的条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的结果,就是当今对精神因果关系的讨论,于是心灵哲学的问题处于一个更广泛的哲学背景中。对严格同一性论点的批判反思的结果便是产生了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最近30年来心灵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思潮。它不仅被看作是一个关于精神状态的本质的理论,而且它的其他变种被看作是关于精神过程的本质的理论。当然这些变种的产生与计算机类比和复杂系统的等级结构组织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三)徐向东三、意识和主观经验意向性质和感觉性质,构成了精神状态的本质特征。因为一个精神状态至少必须具有其中的一个性质,有的精神状态同时具有这两个性质。这些性质对于理解精神现象和非精神现象之间的区别以及各种类型的精神现象之间的差异都是关键的。可是,与对思维(Think-ing)的研究相比,精神现象的感觉方面(Seeing)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感觉性质的问题只是作为对同一性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的异议才得到重视。总的来说,这里有两个根本问题:首先是主观经验的本质问题,然后是经验的感性方面能否在物理主义的框架内得到说明。对感觉性质的本质的分析首先涉及感觉经验的对象问题。在对感觉状态进行描述时,我们使用了那些同样应用于物理对象的词汇,如按照形状和色彩来描述视觉。齐硕姆(R.Chis-nolm)论证说,当我们把这些色彩词应用于物理对象和它们的现象(appearance)时,这些词在这两个情形中是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在他看来,一个白色的对象在合适的条件下的确呈现出我们称作“白”的现象。可是,为了避免无穷后退,我们不能认为这个白色现象也是由另一个中间的“对象”呈现出来的。而且,由  相似文献   

3.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二)徐向东二、心理学说明和精神过程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获得关于精神状态的知识,一种方式是内省;另一种方式是分析精神状态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精神状态的了解上便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一方面是对我们自己的思想内容和感觉经验的直接接近,另一方面我们只能通过可观察的资料(行为标准)来推断他人的精神状态。内省、自我知识以及精神状态的第一人和第三人的接近之间的不对称性的问题,曾是60、70年代心灵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尤其与维特根斯坦在规则、标准和私人语言上的观点有关。①一些争论(如这种不对称性是否成立、内省知识是否是不可错的)至今仍在继续着。②不过,可以肯定,精神状态不仅是内省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起着作用的状态。这个事实为我们判定关于精神状态本质的竟争理论施加了约束。反过来,心理学说明也对我们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80年代心灵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围绕着心理学说明的本质所展开的一系列争论,这个争论的焦点恰恰就是两种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案之间的冲突。大致说来,这里有两派主要的观点。一派观点认为常识  相似文献   

4.
附生性,因果性,还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论在过去的 20多年里, 戴维森的反常一元论和附生性概念占据了心灵哲学讨论的中心领域。一方面, 戴维森的理论面临以金在权为代表的众多哲学家的尖锐批评; 另一方面, 大家似乎相信, 弄清楚附生性概念就意味着心物问题的解决。本文首先将论述戴维森的附生性概念及其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学说, 然后将介绍金在权的批评意见, 随后将对戴维森的反常一元论作一个唯名论的诠释, 弄清戴维森的附生性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共变关系, 以维护戴维森的反常一元论, 并抵御金在权的指控。最后还将论证, 附生性既不是一个因果关系, 也不…  相似文献   

5.
关于“还原”和“突现”的概念分析——兼论心-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还原”和“突现”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已经为数不少,但都不能令人满意。其标志之一是,两位分析哲学的大家戴维森和金在权(Jaegwon Kim)各执一端,相持不下。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还原”和“突现”进行概念分析,以期涵盖对这两个概念的各种合理用法,同时摈弃不合理的因素,其中涉及戴维森、金在权、内格尔、奎因、库恩以及奥康纳等人的用法。一、两种还原和突现我们首先讨论两种还原和两种突现。关于两种还原。一种还原是整体对其部分或元素的还原,不妨称之为“元素性还原”;另一种还原是功能或性质对其原因结构的还原,不妨称之为“…  相似文献   

6.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一)徐向东心灵哲学最近40年来的发展突出地体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强调研究心灵的内部过程的重要性.因而宣告了认知科学的诞生,对人类心灵本质的探究终于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20世纪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对物质世界、生命现象和人类心灵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这种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正逐渐统一起来。与量子力学一样,对心/脑的科学研究也给哲学提出了大量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而哲学对有关概念的分析和对各种方法论的批判性考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由此不难理解一般科学哲学和特殊的科学哲学在本世纪呈现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局面。可以说,20世纪哲学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与科学的关系。因此W、V蒯因说科学哲学就是充分的哲学。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理解心灵哲学,我们就无法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历史进程。同样,不认识到心/脑的研究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我们也无法理解心灵哲学最近20年来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哲学分支的关系。所以,我们把对心/脑(min  相似文献   

7.
在有关心理因果性的当代争论中,非还原物理主义无疑是个备受青睐或关注的哲学立场。而金在权的排他性论证则是一个被广泛用来质疑非还原物理主义的著名论证。本文首先考察排他性论证的两个版本(简化版和复杂版)。然后,为由戴维森首创的非还原物理主义的一支——殊型同一论进行辩护。与当前大多数辩护方案有所不同的是,本文采取了一个保守辩护策略来回应排他性论证:具体指出,金在权究竟在什么地方未能恰当地理解戴维森的工作;并且表明,经过澄清之后的殊型同一论完全可以免受排他性论证的困扰(无论是简化版还是复杂版)。最后,本文还揭示了金在权对戴维森相关工作的不恰当理解,乃源于更深层的形而上学分歧。因此有理由认为,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形而上学框架中,我们才能够恰当地理解和评估有关心理因果性、非还原物理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戴维森论行动与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动理论被认为是戴维森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它来源于戴维森语言哲学中的彻底解释(radical interpretation)的立场(参见江怡,第838页)。这是因为,在理解语言的性质时,彻底解释的方案要求对能动作用(agency)的性质和理性化(rationality)的概念给出一个恰当的说明。戴维森的行动概念基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身体的运动,具体可记载的事件;对同一个行动可有不同的描述,这些描述体现出了它的意向性要素。对行动的讨论离不开意向,因此,意向问题是行动理论的一个关键所在。尽管行动都可用意向来描述,但这并不表明行动和意向性行动是一致的。本…  相似文献   

9.
徐竹 《世界哲学》2012,(3):88-101
Trying理论主张行动者的努力尝试是所有行动的要件,且它就是行动本身。在当代行动哲学中,洪恩斯比与戴维森之间围绕Trying理论的争论,体现为对维特根斯坦"剩余项"问题的不同解答。然而洪恩斯比与戴维森的理解都不能令人满意。维特根斯坦所关心的是,不能由于意志论的直觉而陷入以因果机制类比意志作用的幻象;行动本质上区别于被动遭受的事件,但这不是两类因果作用的分野,而是两种语言游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功能主义又以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和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属于后者。金在权一方面指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的不协调性,另一方面承认还原的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遭受挫折,退而主张有条件的或局部的物理主义,即"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然而,感受性对于心理性质而言具有某种普遍性,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的败退意味着大规模败退,远非金在权所说的"接近充足"。  相似文献   

11.
奎因对模态逻辑的批评包括:(i)因为模态语境是指称不透明的,所以对其量化纳入没有意义;(ii)一些关于必然真理的经验知识与关于必然性的语言学理论不相容;(iii)模态语境中的量化纳入承诺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丘奇,克里普克和福雷斯达尔对奎因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模态构造应该是外延上不透明但指称上透明的。奎因式诉诸于模态环境指称不透明的批评,在不采用单称词项的模态逻辑中不成立。他对本质主义的批评引入了一种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没有办法用语言陈述词项进行解释。通过对语言中名称使用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有关包含名称的同一性陈述的真值的经验知识,和卡苏洛称之为“一般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是相容的。既然奎因论证了真同一性陈述的必然真是逻辑真,而且所有逻辑真都遵循戴维森式的意义理论(另文讨论),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包含名称的同一性的真陈述的模态地位的先验知识的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精神哲学基本的形而上学所涉及的是:精神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存在方式是什么,以及它与其他存在的关系是什么等。唯物主义认为,只有物理的实体(和物理的能量)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认为精神是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实体而存在的人来说,既有一些有关非物质的精神和物质的肉体都存在的二元理论,也有一些有关存在的仅仅是精神而不是肉体的非唯物主义理论。最后,还有一些所谓中性的一元论理论,对于这些理论来讲,存在于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东西,既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而是某种中性的材料,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就是由它构成的。  相似文献   

13.
异常心理的哲学四要素主要指异常心理的谱与类、质与度.根据现代心理哲学、哲学及谱系学的观点,提出了异常心理的谱、类、质与度的概念,认为偏离正态分布曲线左侧的是目前公认的个体异常心理,而偏离正态曲线右侧的异常心理的性质、类型、范围、程度等却是一个悬而未绝的重大理论问题.因此,在对异常心理的谱与类、质与度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超常心理存在的可能性并进一步论述了超常心理的本质、范围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分析哲学早期的主要成就都集中于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这两个范畴。这些年来,分析哲学的内部发生了变化,有更多出身于分析哲学的学者们投身于心灵哲学、伦理学和社会科学,像D.丹尼特(Dennett)、J.佛多(Fodor)、B.威廉斯(Williams)、T.霍德理查(Honderich)和C.泰勒(Taylor)等一大批学人就在这些领域里取得了成绩。以往有许多的人误解了分析哲学,现在也逐渐改变了看法,不再把分析方法视为把弄概念的雕虫小技,开始认识到分析哲学和其他的哲学一样,所关怀的超出了概念和理论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试论当代西方宗教哲学的人学化趋势及其历史定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1985年)曾说,只有依据长时段概念,我们才能窥到历史底部的沉默之海,达到历史的内在底蕴和真实本质。笔者认为,布罗代尔的这一历史理论不仅对普通历史现象的研究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宗教哲学现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意图就在于把当代西方宗教哲学置放进(还原到)整个西方宗教哲学的历史大背景中,从总体上对它作一番初步的长时段考察,以期对它的特殊本质、理论弊端和历史命运作出虽是粗线条的却是较为本真也较为本质的说明。一众所周知,宗教哲学既是人们对宗教现象和神…  相似文献   

16.
书法是一门彰显心灵情思与精神襟怀的抽象视觉艺术,点画、结字与章法之间无不显示出辩证统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等哲学内涵。自古论书兼评人品,书如其人,从书法艺术可感知艺术主体的人格品质,深刻认识书法艺术的本质与精神。文章分别从存在性质、哲学精神、元范畴三个方面解读书法艺术的哲学内涵,随后延伸到书品与人品的关系问题,深化到具体而微的人格品质,以期为书法艺术创作与美学欣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路 《世界哲学》2007,7(6):46-70,77
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意义理论与语言相关,因而与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相关,与语言所表达的世界相关。今天,意义理论受到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有关讨论广泛而深入,观点各异,成果多样。在今天的讨论中,真之极小论、真之紧缩论、真之去引号论、真之代句子理论等一些新的真之理论业已成为重点。但是,真之符合论、真之实用论等传统理论也仍然被涉及,并且由于深入讨论而得到新的认识,尽管许多结论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意义理论的最大特征是与真这个概念密切相关,或者说,真这个概念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正因为这样。如今的讨论,无论是什么观点,几乎都预设了一个前提:塔尔斯基的语义理论。如果引申开来,甚至可以看到,正是基于真的解释,人们对意义理论形成不同的看法。比如戴维森的意义理论被称为真之理论,即基于T语句提出了一种如何理解语言的真之理论,而达米特则认为这只是对部分语言提出解释,并没有对整个语言的运作提出一种解释。所以,戴维森的解释顸设了对真这个概念的理解,他认为要围绕着真来考虑问题,而达米特虽然承认真这一概念的重要,却认为对真这个概念本身要进行思考,而且要超出这个概念来考虑我们的语言。我翻译过奎因的《真之追求》(三联书店,1999年)、达米特的《分析哲学的起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戴维森的《真与谓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即出),也翻译过一些文章发表在本刊(例如参见《世界哲学》2006年第1期、第2期)。我希望国内读者能够了解和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情况。编译下面这些内容,也有相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全国报刊部分哲学论文索引(1993年2月11日至同年3月10日)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意识形态观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区别/杨立群学术交流(哈尔滨).1993,1.63~68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意义/郭正红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临汾).1993,1.48~52马克思主体理论的实质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冯景源南京社会科学.1993,1.51~56纯粹主体之消解:兼论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夏耕学术月刊(上海).1993,1.14~19,58马克思关于人之本质学说新解/县辉北方论丛(哈尔滨).1993,1.66~68论马克思“个人能力充分发展是最大生产力”思想的当代意义/韩庆祥学术界(合肥).1993,1.7~10哈贝马斯怎样看待理性的“危机”与“乌托邦”的“终结”/童世骏哲学动态(北京).1993,2.27~30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概览/郭建宁北京社会科学.1993,1.41~46论毛泽东精神/黄学诗理论探索(太原).1993,1.35~37基于实践的“古今中外法”:试论毛泽东的文化发展观/李景源//哲学研究(北京).1993,2.3~8毛泽东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渊源关系举要1杨仁忠,畅胜一  相似文献   

19.
脑的逻辑功能的核磁共振成像及其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上关于逻辑对应的脑物理特征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立了高级精神活动和低级神经活动的关联关系的试验方法;提出了高级精神活动的(判断和推理)神经计算模型建立方法。这些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逻辑与神经活动具有确定性的对应关系,它证明了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导致意识的可验证的实体(或者称为“意识关联物”)就是意识本身。意识的运行方式是可计算的,思维的本质可以还原为机械性的操作步骤,人工智能和人的天然智能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相似文献   

20.
注重历史问题是德国近代哲学的一大特征。但细究起来,这种关注又可依其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类型。其一是从赫尔德到黑格尔的运动。它试图对人类总体的历史发展做出说明,试图指出历史的本质和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古典历史哲学。”其二是以狄尔泰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的思想运动。它的经典命题是,“历史科学如何成为可能?”仅从这个问题的形式也可以看出,它是要比照康德,为历史科学或精神科学奠定认识论—方法论基础。其三是以海德格尔为宗师的存在主义—解释学运动。它所关心的是,人的此在和人的知识的历史性质问题,即所谓的历史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