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伽达默尔提出以"效果历史"理论为核心的解释学普遍适用的观点,哈贝马斯根据对语言、日常交往行为与认识过程关系的分析,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要求,科学理论的形成并不受哲学解释学所提出的认识困难处境的影响。即使在哲学解释擅长的日常交往领域,它也存在明显局限。哈贝马斯在哲学解释学异军突起时主动捍卫解释学方法论意义并完成解释学向批判解释学转型,这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哈贝马斯过分强调带有明显理想性的自由交往理论建构,也遭到了伽达默尔的有力反驳。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建基于对马克思实践哲学和西方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反思与批判之上。他将"理解"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奠基性概念,展现了交往理性的生存论向度。而对于实践哲学、语言哲学和解释学的反思与借鉴,能够阐明交往行为理论的生存解释学之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利科的"怀疑的解释学"引出一个对解释学的怀疑问题的更加宽泛的思考,强调任何解释学都是对怀疑意识的克服,从近代到现代的西方解释学的发展都表明了这一点。当代的现象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被给予性",而不是某种先入为主的基础。现象学的被给予性是超越传统基础主义的,它同时也是对怀疑主义的超越,它的怀疑是笛卡尔似的。伽达默尔似乎不满于利科过于执着于怀疑的解释学与信心解释学的对峙和差别,而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即置怀疑的解释学于信心解释学之中,虽然他在本文中并没有明确使用"信心解释学"这个词。对于伽达默尔来说,从怀疑到信心,是通过辩证法来实现的,而他眼里的辩证法被解释学化了,并与现象学对接,它涵盖对话、解释学的应用、实践智慧和视域融合等因素,伽达默尔突出从中引发出来的"分享"概念,强调理解作为一种参与是"分享",而不是独占,它不是获取部分,而是获取整体,人类的文明、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  相似文献   

4.
存在于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实践哲学转向",既是为伽达默尔本人所肯定也是为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关于伽达默尔学术研究重心演变的基本看法。不过近年来,学界有些不同的意见。作为一个专门性问题加以深入的讨论,将使人们能够真正准确理解和充分把握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核心性主题和思想实质。伽达默尔晚年曾明确指出,自《真理与方法》之后,他的研究转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实践哲学及社会科学问题。正是通过实践哲学的转向,并在与贝蒂、赫施、哈贝马斯、利科尔和德里达的批判与反批判论争中,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实践哲学维度得到了鲜明的展开,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和性质得以确立。这一转向也带来了哲学本身的多维度变革性意义,并引发了西方哲学从注重对世界事物的绝对的永恒的知识性认知的理论哲学向反思人类存在和行为意义的实践哲学的伟大转变,极大地推进了现当代实践哲学接续、重建和复兴的思想运动。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科学技术成了新的意识形态 ,因而意识形态的批判就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的批判。马克思则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的批判表现为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不是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     
一、从1966到1976年,是解释学尤其是“哲学解释学”内部急剧发展的十年,是它同当代各种思想流派对话、进行活跃的“解释的论战”的十年。我们可以用P.利科尔在《论解释》一书(1965)中的一句话,即“语言的问题和原文(或译为本文——译者)解释的问题已经变为当代思想的十字路口”,来说明这整个十年的情况。除了传统的解释学、神学的解释学和H.-G.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外,其他思想运动也一一涌现了出来——例如结构主义、符号学、拉康的以语言为中心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福柯以及对尼采的研究。后面这些研究的发展使国际上认为法国在语言理论和原文解释理论方面是大步前进的研究中心。当然,有  相似文献   

7.
激进解释学     
激进解释学名安激进解释学是继现代解释学之后,美国学者卜开普托(J·CapotO)提出的一种激进的解释学理论。开普托在其《激进解释学:反复·解构与解释学的方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8年,以下简称《激进解释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激进解释学的思想。此书确立了开普托作为美国最前沿的、后现代主义者的地位。《激进解释学》一出版,就以其激进的、独创的、批判的和冒险的特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目;与此同时,由于书中过激的论点和激烈的言词,也招致了来自各方的批评.现将该书及激进解释学的基本思想作一简要的概述。《激进解释学》一书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开普托叙述了激进解释学有关激进趋势的历史演变。这里,开普托所谓的激进解释学的历史发展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解释学史完全不同。一般认为,解释学最初渊于对圣经和法典的诠释,而真正形成为一门学科则是始于近代解释学的奠基者施莱尔马赫,其后由狄尔泰等人加以发展而延续至今。但开普托则把克尔凯郭尔视作激进解释学的开创者。他求助于克尔凯郭尔的“反复”(Repetition)概念,进而又从胡塞尔那里寻找出“构成”(Constitution)这一范畴,然后,这M者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  相似文献   

8.
维尔默的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维尔默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的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性不可穷尽的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维尔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的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的范围内。因此,维尔默的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的捍卫。  相似文献   

9.
理解的应用性与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走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看待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中晚期哲学之间的关系?[1]这是近年来我国诠释学研究颇为关注的问题.严平先生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与哈贝马斯的论战中,伽达默尔逐渐开始了从哲学诠释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向;[2]张能为先生也认为伽达默尔晚期哲学"实现了由理论解释学向实践解释学的转变,将解释学与实践哲学联系起来";[3]而何卫平先生则在肯定晚期实践哲学转向的同时,着重强调它"实现了从理解本体论向价值伦理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认同政治时代的正义——南希·弗蕾泽的二价正义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行福 《哲学动态》2008,2(4):26-31
哈贝马斯在<理论与实践>新版导言提出,批判理论是一种"带有实践意图的社会理论",它不仅要联系社会历史的变化对自己的规范基础进行反思地阐明,而且要联系时代的需要解释自身实践运用的条件,因此,批判理论既是对时代的批判诊断,也是社会变革的实践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Book reviewed:
Recovering Theological Hermeneutics: An Incarnational-Trinitarian Theory of Interpretation , Jen Zimmerman, Baker 2004 (0-8010-2727-6), pp. 345, Hb £17.99  相似文献   

14.
15.
16.
Hermeneutics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textual interpretation. As such, it has long been recognis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with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hether one deals with actual texts or with other the products of meaningful human activity, including social actions and utterances. Here, we offer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tribution that hermeneutics might make to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If sports and sporting events are seen to be the results of meaningful human interactions, then they are meaningful phenomena that lend themselves to interpretation. It can thus be argued that a hermeneutics of sport is a valid and important discipline,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offer a review of the nature and history of hermeneutics in general, briefly exploring the place of key figures such as Schleiermacher, Heidegger, Gadamer and Riceour, as well as key concepts such as that of the hermeneutic circle. In addition, we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a hermeneutics of suspicion, grounded in the work of Marx, Freud and Nietzsche. In the second part of our introduction, we briefly comment on each of the papers that comprise the current volume, and that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approaches that a hermeneutics of sport might embrace.  相似文献   

17.
18.
19.
Feminists often look to postmodern philosophy for a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o treat difference. We might more productively look to a hermeneutic philosophy that emphasizes the interpretive dimensions of difference and allows us to acknowledge the partiality of our understanding. Hence, we might als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a hermeneutic conversation unconstrained by relations of power or ideology in which all nonexclusionary interpretive voices can be educated by one an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