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赫希的"量词变化性"概念和理论作为新兴的本体论紧缩立场成为本体论膨胀立场和紧缩立场之间争论的焦点。一些本文称之为"同类论"者的哲学家将赫希、普特南和卡尔纳普视为"量词变化性"概念上的同类,认为后两者乃至所有的紧缩立场者都会承认"量词变化性"概念,即"存在"量词具有多种不同的使用含义,但没有唯一确定的意义。由此,膨胀立场者相信只要成功反驳了赫希的"量词变化性"概念,就能驳倒所有紧缩立场。本文通过对关于卡尔纳普元本体论与"量词变化性"关系的对立观点的分析与批判,指出卡尔纳普对"量词变化性"概念的使用与赫希、普特南的使用之间的重要区别,提出了对卡尔纳普与"量词变化性"关系的新理解。据此反驳同类论,使卡尔纳普元本体论从膨胀立场对"量词变化性"概念的批判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
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原系作者在1955年为《卡尔纳普的哲学》(希尔普编的当代哲学家丛书之一)一书而写的,后收集在作者所著《推测与反驳》(《Conjecturesand Refutations》,1963,伦敦)一书中。全文正文共分六节:(1)引言,(2)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3)卡尔纳普关于无意义性的第一个理论,(4)卡尔纳普和科学的语言,(5)可检验性与意义,(6)盖然性和归纳推理。正文前有一小节是作者写的提要。这里译出的是提要和正文的第(2)(3)两节(载《推测与反驳》第253—264页,其中有些脚注未译)。作者的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科学理论的特点乃是它的可反驳性(或可否证性)而不是可证实性;(2)形而上学虽不是科学,但并不是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拒斥至今仍然影响着许多分析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驳卡尔纳普:首先,海德格尔哲学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倒是要克服形而上学,只是克服的方向与卡尔纳普相反;其次,卡尔纳普在名词的动词化以及“无”的问题上完全误解了海德格尔;再次,卡尔纳普对to be问题的否定以及用艺术代替海德格尔哲学的企图等是科学主义的、独断的和简单化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卡尔纳普的逻辑概率的概念,即认为逻辑概率是确证程度,并区分逻辑规则和方法论规则这样两个概念。归纳逻辑的方法论规则不仅要求证据要真实,而且要完全,即“全证据要求”。这样就把归纳逻辑的一个重要作用理解为替人们的实践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为此,卡尔纳普提出了另一条重要的方法论规则,即“效用估计量取最大规则”。文章认为卡尔纳普后来也意识到当初把确证程度等同于逻辑概率的论证是不充分的,于是不得不回避科学假设的确证问题而专门研究有关打赌的决策理论。 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归纳逻辑不仅是科学验证的辅助工具,也是科学发现的辅助工具,具有“助确证法”和“助发现法”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5.
陈嘉映 《世界哲学》2006,55(6):15-24
本文从一个特选的角度来透视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我认为,在争论物理学对象是否实在之前和之时,我们须问:物理学的实在性为何需要证明。这种需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物理学内部的对象和假说是否实在,这要由物理学的发展去解决。二是物理学对象相对于日常对象是否实在。日常实在对象提供了实在概念的原型,但并不提供实在概念的定义,不能因为物理学对象不似日常而否定其实在性。然而,由于物理学对象只能由数学通达,所以,“实在”概念在物理学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一、何谓“分析性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搞清问题的意思。我们想首先思考究竟什么是“分析性的问题”。“分析的”(analytical)或者“分析性”(逻辑的真理性)这个概念本身乃是语义学的概念。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争论,卡尔纳普和奎因都是同意的。但  相似文献   

7.
郭鹏 《世界哲学》2009,(1):104-119
戴维森反对“概念相对论”的主要立论落脚于语言的可译性和互译性上,但是,在他的论述中,他所围绕的中心却是语言的可释性和互释性。在他看来,由于从原则上讲,没有不可释的语言,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概念构架”。本文旨在从翻译与解释的差别以及翻译的适应性的角度对戴维森的这种可释性策略进行质疑,并对戴维森所提出的主要论证逐一进行了考察。我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的可释性并不直接支持语言的可译性,而对于“概念相对论”构成威胁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相似文献   

8.
鹿林 《世界哲学》2006,(6):44-51
卡尔纳普是现代西方哲学家拒斥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以哲学科学化的立场,分析科学概念和澄清哲学问题是他哲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卡尔纳普通过自己的哲学活动,极大推进了科学哲学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他在激烈拒斥形而上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偏颇与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9.
刘鑫 《美与时代》2007,(7):27-29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如果按照当代科学主体论美学眼光来考察,它主要来自于审美主体的内在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道德心理学研究是当代伦理学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前沿,它不仅是道德哲学长期以来关于人性、灵魂、心灵等传统议题的必然延伸,而且是当代伦理学者针对现代道德哲学的心理缺失而做出的恰当反应。只有通过探究伦理学在心理问题上的预设、依据和内容,我们才能对伦理学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有更深入的认同,才能对行为者的道德行动给出更合理的解释。在此过程中,"理由"、"原因"、"动机"或"意图"已然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中的关键词。对这些基础性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将直接影响到道德心理学的分析框架与基本格局的形成。也正因如此,这些概念在学界讨论的过程中才会表现出明显的歧义性甚至相当程度的重叠性,常常引人费解甚至误解。本文即试图通过剖析当代伦理学的典型观点,对上述概念予以梳理和澄清,并尝试性地为道德心理学研究搭建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易学解释学为起点来探究《程氏易传》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中"的哲学内涵,本文的研究表明程颐在《程氏易传》中继承了王弼《周易注》中对《周易》文本所作的卦、彖、爻的结构性划分,并在对爻辞的注释中通过使用一些基础解释概念来建立统一的释爻体例。"中"就是作为基础解释概念"德"的内容出现的,在《程传》中程颐通过"中"与其他基础解释概念之间关系的建立,为"中"赋予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笔者想通过探究"中"这一概念在《程传》释爻中的使用方式来彰显其哲学内涵,这也是本文在方法论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本与解释     
陈永涛 《天风》2020,(1):19-19
"文本"在现代诠释学中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在基督教"解(释)经学"中,文本就是指圣经的经文。解(释)经学所有的理解与解释都是围绕着圣经文本而展开的。没有对圣经文本的解释,就不会有对经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扩张,美学研究在纯美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关于大众审美的新领域,即狭义的现代语境中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往往没有传统美学中严格的哲学思考和神性追求,它满足于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审美文化"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对其理解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文化则是在当代语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4.
前期西方科学哲学是作为传统哲学的对立面出现的,一概否定“形而上学”,强调科学和科学方法的唯一正确性。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基本形成的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则企图构建一个永恒的科学知识模型,以便把“形而上学”从科学中彻底驱逐出去。但不久就发现这类静态模型很难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身的性质相一致。卡尔纳普也承认他们的观点是在马赫、罗素和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众多层次进行了讨论。通过将黑格尔实践哲学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集中论述了三个命题,它们分别是(Ⅰ)黑格尔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社会异化理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并不简单放弃"实践哲学"作为规范科学主张的"完全异化"理论;(Ⅱ)在一个包含基本法所有"生成层面"的统一的法的概念中,黑格尔区别了这一统一概念的不同层次——就如同她们最近被称之的那样。同时,将他们历史实现的问题主题化;(Ⅲ)黑格尔的法哲学包含一个政治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现在追问国家任务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到思想:基于指称问题考察分析哲学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远 《现代哲学》2004,(1):75-80
本文通过追溯当代内容理论的语言哲学和现象学起源,以指称性概念和意向性概念为核心,简要刻画了指称理论和内容理论的发展线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借助语言指称问题和心理指称问题的平行关系,为当代分析哲学的主流从语言哲学到心灵哲学的范式转移的动机和方法勾勒出一个考察纲要。  相似文献   

17.
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三个概念因为现代文明的消极反思而紧密关联,古代性、现代性和当代性三个范畴则分别对应于三个时代的积极描述。有别于笛卡尔哲学所代表的早期现代"普遍精神"和梅洛-庞蒂哲学所代表的后期现代"个体精神",福柯哲学集中展示了当代哲学、尤其是当代法国哲学为我们所描述的"精神失落"这一"时代精神"。在围绕现代与古典之区分而展开的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福柯哲学正面描述了当代文化的"现时性"和"物质性"维度,现代与传统之分的当代转化或者说现代性与古代性之别的当代性变迁由此获得了完美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解释──从《解释的逻辑研究》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是亨佩尔(C.G.Hempel)和欧本海姆(P.Oppenheim)合写的名文《解释的逻辑研究》发表50周年。自从该文于1948年问世以来,科学解释一直是科学哲学领域长久不衰的热门话题。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同时也引出了一些诱人的难题。评析已有的成果,解答遗留的难题,探索新颖的思路,提出合理的新见,乃是本文的主旨。正是在《解释的逻辑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了科学解释的恰当性条件:(R1)受释项(explanandum)必须是施释项(explanans…  相似文献   

19.
逻辑经验主义对实验心理学的关注并非只是由于其结果的作用或其态度上的相似性,而且由于(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对澄清其概念的共同需要。逻辑经验主义对物理概念的分析是一种哲学成就的范式,而他们在心理学中同样的分析工作也被看做是规范科学的疑难解决方案。在这种范式的背后隐藏着统一科学的哲学理想。围绕经验问题,逻辑经验主义与心理学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大量互动;正是根据这个问题,以及在逻辑经验主义对统一科学的强调的关联中,我们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经验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卡尔纳普、费格尔和托曼为最初代表,他们提出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把心理学看做经验科学,就可以得到其他科学同样具有的主体间性,因此,这就使得逻辑经验主义获得了它希望得到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民族精神就是寄寓于民族躯体之内的灵魂,是民族的生命之泉、文化之本、价值之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最恰当的表述就是一个"道"字,因为代表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讲"道",但作为民族悠久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深含在儒家之"道"中。宋代朱熹的新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道统,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格局,从而使原始儒学的道统实现了"变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