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场所"逻辑是日本近代哲学家西田几多郎学说的核心。但"场所"逻辑的体系化,是伴随西田对西方哲学流派及学说的批判与再评价而建构起来的。西田场所逻辑的提出,很大程度是为了超越西方哲学史上的各种立场,以及化解这些立场中的矛盾和缺陷。本文论述的是西田的"场所"逻辑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相关性,尤其是西田通过立足于自身的"场所"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费希特与黑格尔哲学立场的再评价,这些评价反过来又可看作西田"场所"逻辑体系化的内容。西田对康德以来的各种哲学立场的评价,可以追溯到他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进而返至"场所"逻辑的中心,即对亚里士多德"主语逻辑"的述语化改造。  相似文献   

2.
《善的研究》是西田几多郎发表于1911年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西田以"纯粹经验"概念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从认识论到存在论、再到道德和宗教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个体系在框架结构方面与西方哲学体系高度相似,但在内容上却保持着东方思想的底色,尤其体现在西田对其同时代西方哲学传统内部对主客二元分立思维方式的批判的共鸣,以及对现代性批判的认同之上,显现出了很强的本位文化意识。作为110余年前"西学东渐"进程中东西哲学碰撞和对话的产物,《善的研究》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都是一本值得称道的哲学著作。不过在今天东西方共同建设跨文化的世界哲学的目标之下,这本著作也暴露出了在不同哲学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环节上的不足。在西田"世界主义"观的启发之下,真正有意义的世界哲学当是在消除东西方哲学的对立并互相学习的前提下,在每一种哲学充分展现自身特征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的面向未来的新哲学。  相似文献   

3.
廖钦彬 《现代哲学》2017,(4):106-114
京都学派创始人西田几多郎(Nishida Kitaro,1870-1945)批判欧洲哲学的心物、主客二元论,提出心物、主客未分的"纯粹经验"与"绝对无的场所"论述,为该学派哲学建基。而批判式继承西田哲学的田边元(Tanabe Hajime,1885-1962)于1922-1924年留德期间,从学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对两者哲学的批判,成为田边哲学体系形成与转变(从战前的"种的逻辑"到战后的"忏悔道哲学"、"死的哲学")的其中一个参考点。田边在批判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即存在哲学)后,提出异于两者的新哲学形态,即"绝对无即爱"的实践哲学。此种欧洲哲学与日本哲学,特别是现象学与京都学派哲学的交渉史,是审视近现代东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主轴。从这种交渉史的视野来阐明田边哲学的形成及发展,不仅能够对目前的田边哲学研究或日本哲学研究提供一种新方向,而且能为当代现象学研究或对现象学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和比较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徐弢 《世界哲学》2007,(5):102-105
日本京都学派的西田哲学是一个在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观念和逻辑方法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虽然从字面意义上看,该哲学的代表人物所提出的许多核心概念,如"纯粹经验"、"场所"、"自我"等似乎是出自现代西方哲学家的专业术语,但是从更为本真的意义上看,它们所反映的却是"物我相忘"、"色即是空"、"真如一心"的禅学意涵。  相似文献   

5.
场所     
日本有哲学 ,其代表非西田哲学莫属。西田几多郎 1 91 1年发表处女作《善的研究》 ,始登哲坛 ,1 92 6年发表重要论文《场所》 ,宣告“西田哲学”的诞生。西田哲学的创立既标志着现代日本哲学的肇始 ,又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日本哲学的发展。这也是本刊首次以专栏的形式介绍日本哲学即选西田哲学的原因。因篇幅所限 ,这里译介的西田原作《场所》只是该论文的第一节 (原文共 5节 ) ,选译的研究论文也很有限。诚如研究论文所示 ,“场所”是来自根本之处的思索 ,是西田思想逻辑化的开始 ,亦是其思想成熟的路标 ;西田哲学既是哲学性的 ,又是宗教性的 ,它以生命为纽带 ,把哲学与宗教统一起来 ;西田哲学具有现代性 ,因为西田对哲学所持有的问题意识及其思维方式都超越了日本而与西方现代哲学大师同步。因此 ,在西田谢世半个多世纪的今天 ,他的哲学仍然是当代日本哲学的最高代表 ,仍然主导着日本哲学的未来走向。故我认为 ,欲知日本哲学 ,须从西田哲学始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深入考察西田哲学,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探讨了"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和"在日本的哲学的可能性"问题.指出,西田哲学尤其是 "场所的逻辑" 是以"在希腊乃至西欧之外也可能存在哲学"、"不仅能动性有意义,情感即被动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存在'和'有'不具有当然性" 等认识为前提、而且是在要澄清其中大部分问题的方向上进行的思索.在思考日本有没有哲学的问题时,西田哲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存在所谓"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现象,其包括唯物主义认知范式、科学主义认知范式、人文主义认知范式、逻辑主义认知范式、自我主义认知范式五种。此五种认知范式的实践,不仅是凸显中国传统哲学内容、性质及其优缺点的过程,也是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情感磨合"的过程,从而成为分析西方哲学如何参与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国哲学怎样选择与吸收西方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应确立怎样的基本形态等问题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赵海燕 《孔子研究》2016,(5):146-153
"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于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的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逻辑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路 《世界哲学》2005,1(1):66-74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的创始人,也是形而上学的开拓者,他的逻辑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工具和眼界,一直促进和影响西方哲学的发展.因此,理解亚里士多德逻辑,不仅有助于理解他本人的逻辑观和哲学思想,也有助于理解西方人的逻辑观念和哲学.对照亚里士多德逻辑和现代逻辑,则有助于深入地理解逻辑的本质,有助于清楚地认识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的同异,有助于揭示为什么说西方哲学的主要特征是逻辑分析的,从而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哲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京都学派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思想早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就已经形成。而京都学派的其他著名人物如和辻哲郎、九鬼周造或田边元,都与海德格尔思想有所遭遇与碰撞。选取西田来与海德格尔思想进行比较,乃因其"场所"思想的内在理据,以及其"自觉"思想的概念含义,均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主张有着相通与比较之可能。西田场所论的核心,即场所自觉的思想,可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行比较,海德格尔的作为"世界内存在"的此在之自我解释与西田"以超越自我者作为自我"的自觉构造之间存在着类似性,而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历史自觉与西田哲学中的场所自觉之间也构成了一种互激与互补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直觉"方法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并且其发展有"一条清晰的线索"。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和牟宗三都力图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深入开掘中国哲学传统中"直觉"之意义,以区别于以逻辑分析法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从而凸显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形态哲学的价值与"自性"。与此同时,现代新儒家并非一味囿于中国哲学传统,而是在吸取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力图改造中国哲学传统,以使其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哲学之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炼西方哲学史家关于西方哲学开端的观点,形成一个有关哲学开端的假说,然后以此假说在比较哲学意义上来探讨中国哲学的开端.通过分析"绝地天通"、"武王克商"、"怨天忧人"三个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哲学产生的影响和考察伯阳父论地震、叔兴论吉凶等数个中国哲学开端标志性事件,认为在中国哲学开端问题上的"突破说"和"巫史说"两种代表性说法并不矛盾,前者可以有效地解释中国哲学如何开端,后者可以有效地说明中国哲学开端相较于西方哲学之特色.虽然人类思想都经历了"轴心期"的文化突破,但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实现突破的具体机缘、表现形式和实际结果各不相同,西方哲学采取了哲学这种方式,而中国人的思想则采取了有别于西方哲学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容忍中抵抗,是后期西田对待当时法西斯主义的基本态度。对"世界新秩序之原理"的探讨是西田哲学中现代性追求的重要表现。在这种原理中一方面要论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合理性和日本精神的世界性,同时又力图从所谓"世界性的世界形成主义"这种全体主义中分辨出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乃至个性自由的意义。西田哲学以独特的辩证方式来弥缝其中的矛盾,正是一种苦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分析到文化批评──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略地说,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主潮是语言分析:反对心理学主义以个人意识或“主体性”作为合理认识和行动的基础,而代之以语言的意义和逻辑规则。这是逻辑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全盛时期。二十世纪后半叶则转向文化批评:反对奋卡儿创始的基础主义认识论和科学主义。主张合理性并不脱离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而独立,以人的言谈(Discourse)和社会实践活动代替命题意义,语言结构和逻辑规则作为理解与批评一切信念、行为和文化的基础。语言分析以探寻命题的一般形式和分析个别命题的确切意义为目标;试图建立“理想语言”,使一词一句…  相似文献   

15.
陈波 《世界哲学》2004,(5):26-28
本文把"言意之辩"看成是由中国哲学家集体完成的,看成中国哲学文化中一个仍然活着的传统.而奎因(W.V.Quine)等人构造的关于意义的怀疑主义论证,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深厚久远的传统的延续,这就是注重经验与实证,注重语言和逻辑.这就为跨时代比较这两者提供了合理性根据,并且我认为,这种比较对于揭示中西哲学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与深层结构具有关键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西方哲学面临从意识哲学向后意识的身体哲学的理论转型之际,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范式提供了契机。一种对中西传统哲学的深入比较将使我们发现,与传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坚持一种“反思”的取向,不如说是坚持一种“反身”的取向;与其说是具有一种“祛性”的特征,不如说是具有一种“尊性”的特征;与其说是以“还原论”为其原则,不如说是以“系谱学”为其原则。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传统哲学在其理论范式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而非意识性哲学。故我们看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古人不仅坚持“即身而道在”把身体提升到“道”的高度,而且还使该“身道”一以贯之地贯彻在诸如宇宙论、伦理学以及宗教观等中国古代的理论之中,使之成为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7.
正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也是思想本身的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逻辑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关系极其密切,达米特曾言道:逻辑一直正确地被看做哲学的一部分。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不仅因为逻辑后承(logical consequence)这个概念是一种成功的哲学必定要加以分析的概念,而  相似文献   

18.
哲学整体论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兴盛于20世纪初,促成了西方哲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延续了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并赋予其新解。它的外延由最初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整体论至少已经分型为科学哲学上的认识论整体论、语言哲学整体论和心灵哲学整体论等,后者差不多每一种又具有诸多子形态。哲学整体论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它在现当代的兴盛象征着古老的西方哲学现代性的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哲学整体论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兴盛于20世纪初,促成了西方哲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延续了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并赋予其新解。它的外延分型由最初的形而上学整体论迅速拓展为科学哲学的认识论整体论、语言哲学整体论和心灵哲学整体论等,后者差不多每一种又具有诸多子形态。哲学整体论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它在现当代的兴盛象征着古老的西方哲学现代性的深度发育。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想谈谈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中一场重要的争论,即关于真理和实在的本质的争论。这无疑是西方哲学中的重要问题,甚至在柏拉图之前就是如此。然而在当代分析哲学中,这些问题有了某种新的和特别的意义和重要性。因为当这些问题与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相联系时,它们就以一种清晰的形式被提了出来。如果我们试图理解实在的本质,一种聪明的设想是,我们必须检验我们关于实在的那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