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安蔚蔚 《美与时代》2007,(1):116-118
本文从"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活中的语言充满着隐喻"这一视角出发,揭示英语隐喻意义的一般演算过程,演算(翻译)的制约机制,演算(翻译)后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扩大隐喻翻译的研究范围,揭示隐喻翻译深层次的基理.  相似文献   

2.
中医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包涵了译者与现实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探讨了认知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时中医术语及中医典籍<伤寒论>译文的分析,证明在中医文化传递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于语义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重要特征: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大量研究证明,抽象概念的加工同对其进行隐喻化描述的身体经验具有关联.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空间隐喻、温度隐喻、洁净隐喻、触觉隐喻等.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多重隐喻对认知的影响、探索塑造隐喻映射单向作用与相互作用的因素,并关注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医"和"西医"既指称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也指称相应的知识承载者。作为"知识人","西医"往往囿于知识规范而难以理解"中医",但在"知识"之外又能够实践"中医"原则。以基于原创性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创造矫治"知识"带来的"缺陷",使之回归整体性的生命观,可能是"中医社会"对"西医社会"的文化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医"和"西医"既指称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也指称相应的知识承栽者.作为"知识人","西医"往往囿于知识规范而难以理解"中医",但在"知识"之外又能够实践"中医"原则.以基于原创性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创造矫治"知识"带来的"缺陷",使之回归整体性的生命观,可能是"中医社会"对"西医社会"的文化启示.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也涉及到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认知过程的映射。翻译原型论有助于进一步阐述翻译的认知过程。作为翻译活动中一种较为特殊和复杂的现象,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可以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映射状态,每一种状态都有不同的翻译技巧和质量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计算机隐喻为核心的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弊端日益凸显,强调感知体验为认知构建核心作为主流思想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在近几年获得了迅速发展。语言作为人类联结自身体验和外界事物的桥梁,在个体认知框架建构中意义重大。而人类语言的隐喻认知能力是构成认知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人类思维活动反映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对语言的隐喻认知视角下人类认知框架建构机制的探讨,在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为将来研究提供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8.
赵岩  伍麟 《心理学探新》2019,(4):308-313
道德隐喻已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具身认知相关理论的兴起,道德隐喻的具身研究逐渐展开。目前,具身道德隐喻的维度主要包括空间、温度、洁净、颜色、明暗、触觉、味觉、嗅觉等。具身道德隐喻的相关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架构理论。今后的具身道德隐喻应更多的探讨跨文化的差异性,丰富道德隐喻具身维度的内容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要引入道德隐喻的影响机制分析。  相似文献   

9.
认知隐喻理论与大乘佛法是不同的学科,但是,两者有诸多共同关注的领域,所以在三个方面具有互证的可能:一、当我们撇开空间概念来思维和理解时间时,即时间不再流逝,物体不在时间中运动和变化,人可以长生不老,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这正是大乘佛教法界时空的真实写照;二、思维实验的本质是抛弃有关空间的概念体系和语用传统,大乘佛法认为语言和文字是魔业,甚至佛言祖语也是魔业,所以应该被抛弃;三、人的认知过程基于身体特征,凡夫成佛的障碍是"我执",即执着于自己的身体,破除了我执,凡夫就成佛了。科学与佛法并不是互斥的,至少相对论的三个佯谬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乘佛法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原军超 《法音》2020,(1):26-32,33
禅修与正念日益成为西方学术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多数重要发现都是以重视禅修实践的佛教僧侣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从人物传记和社会风潮两个视角,勾勒佛教如何进入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之后阐述该领域开创性的实验,最终认为二者的结合,不仅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且将促进对人类意识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隐喻在传统的理论中被视为一种修辞现象,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莱柯夫和约翰逊(1980)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一书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将隐喻正式视为一种认知方式,一股德喻的热潮也迅速在西方兴起,并慢慢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通过ERP(事件相关电位)对隐喻认知展开了多方面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1)找到了有关隐喻认知"标准模式"和"并行加工模式"的证据;(2)发现字面表达、常见隐喻、新异隐喻诱发的N400波幅呈现逐级递增;(3)在隐喻理解的脑区差异上,有研究发现右脑在隐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还没有得到一致认可.  相似文献   

13.
14.
孟维杰 《心理科学》2015,(3):757-761
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符号范式、联结主范式和具身认知范式的演变。认知心理学范式演变折射出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式转变和对人的心智探索的深化,同时也反映出关于身心关系实现了从传统的身心二元对立到当下身心一体论的超越;对其文化反思是引领心理学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进程更趋合理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5,(3)
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基本的伦理关系,人伦思想支撑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五伦"是人伦关系的范型和原初形态,它既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参透儒家思想的密匙甚至是不二法门,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且贯穿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始终。随着时代的变迁,伦理传统的嬗变和伦理观念的不断涤荡,人伦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抽象为"五伦""三纲""天理人欲"和"第六伦"四个具体的理论形态,是人伦思想具体理论形态的呈现方式。对人伦关系诸理论形态的研究能为实现伦理复兴提供可借鉴的伦理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6.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社会加速已然成为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征。资本主义社会加速有三种独特表现形式,分别是科技加速、社会加速以及人的生活节奏加速。西方加速主义者主张以“加速”超越资本主义,迈向后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提出了建构后资本主义的技术—社会平台、夺取社会技术的领导权、以“共鸣”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加速造成的异化等路径。总的来说,加速主义看到了科技的重要作用,且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和生态问题,但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对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缺乏关注,所提出的路径也难以超越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影响和塑造着现代人类生活,但其前景又利弊难辨。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技术自身,但反对握有判定技术命运的特权。在意识理论视域下审视人工智能技术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在智能本质、人的主体性等基础性问题上,为大众提供一种人文主义的反思视角。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中特有的意识形态批判维度,在反思人工智能技术时,还具有这样的理论优势,即联系制度环境,深入到资本背后,揭示和批判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如何受资本驱动,成为资产阶级扩展经济利益和加强政治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18.
《原道》2015,(4)
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基本的伦理关系,人伦思想支撑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五伦"是人伦关系的范型和原初形态,它既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参透儒家思想的密匙甚至是不二法门,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且贯穿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始终。随着时代的变迁,伦理传统的嬗变和伦理观念的不断涤荡,人伦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抽象为"五伦""三纲""天理人欲"和"第六伦"四个具体的理论形态,是人伦思想具体理论形态的呈现方式。对人伦关系诸理论形态的研究能为实现伦理复兴提供可借鉴的伦理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前,认知科学的突飞猛进对人的认知结构提出新的解释。它要求我们对通过人的认知过程形成的哲学理论的本性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哲学探究上,我们再也不能漠视认知科学所取得的经验性研究成果。"体验主义"是一种以当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逐步形成发展的崭新的哲学视角。它主要以"身的复权"作为重要的哲学议题,对人的"身体化的经验"结构进行全面而恰当的解释,从而为传统哲学理论的本性探讨,乃至对其进行经验再诠释提供方法论途径。现阶段,对于孔孟伦理思想的体验主义再诠释,可以把它建构成符合当今新的认知科学知识的,即"以经验为主地负责任的"伦理思想。这种经验再诠释,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孔孟伦理思想在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测量理论下四大认知诊断模型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介绍并比较了现代测量理论下四大认知诊断模型的思想方法、模型结构及各自的特点性能等。LLTM是一个较早的认知诊断模型,它实现了认知与测量的结合;规则空间模型实现了对认知结构的诊断,并创造性地提出了Q矩阵理论;统一模型与融合模型是同一类模型:两者均沿用了规则空间模型的Q矩阵方法,但克服了规则空间模型中的一些不足;融合模型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初创立的一个很成功的认知诊断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